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上述的角度讲,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快乐是交替出现的,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与欢乐构成人生的节奏。贝多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①所以,尽管人们极力追求幸福,追求快乐,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则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
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幸福。
痛苦是促成幸福的力量之一A①见《贝多芬书信集》,第323页。
…… 288
27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
灵魂中的痛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进退不得,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压力,使人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从理性上来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敌,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恶。应当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因为推动人们奋斗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还有痛苦对人的刺激。
人们厌恶痛苦,就会为摆脱痛苦而奋斗。
从历史上看,只有那些处于重重压迫之下,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人群,才会起来闹革命,为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力而斗争;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
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痛苦的摆脱,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幸福的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孩子,其刻苦学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的家庭中的孩子要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地
…… 28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72
要求变换自己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的劲头,当然就无法跟那些农村的、穷困山区的学生相比了。
这种现象表明,痛苦、艰难,其本身虽然不是构成幸福的条件,但是,它是促使人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穷则变”。毛泽东所说的“穷则思变”
也是这种思想的发挥。古代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就是艰难困苦,不堪忍受;“安乐”就是安逸舒适,快乐惬意。
“生于忧患”
,就是说艰难困苦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自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
“死于安乐”
,就是说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
自古以来,有多少纨袴子弟就是由于贪图安逸、享乐,坐吃山空,最后贫困潦倒,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这些纨袴子弟,就是典型的死于安乐。
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与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生活,患难给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困苦使他们变得勤劳聪明。
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然而其内心是充实、宁静的。
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不会像那些纨袴子弟那样,祸害百姓。
痛苦是医治灵魂疾病的良药A上面讲的道理,不只是中国人明白,许多外国思想家,也都认识到这一点。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幸福、成功、走
…… 290
47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运,对品性是一种危险,最后,对幸福本身也是一种危险。“
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话说:“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来,“逆境、失败和受苦使人得到训导、加强和纯洁的效果。不幸锻炼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在压力下变得坚韧和强健起来。它也给了我们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训练了我们考验和测试自己及自己各种力量的能力,使我们节制我们的要求,……”。
①
包尔森讲的这一番道理与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尔森讲的更加具体,更加重视艰难痛苦对人的心灵的训导、纯洁作用。我们说,痛苦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痛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使人正确认识自己,使人总结经验教训;痛苦可以使人认识到在平常状态下,尤其是在处于幸福状态下无法认识到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痛苦恰恰是一剂治疗灵魂疾病的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苦乐,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认清社会上的各种在平时认识不到的问题。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两重性。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
其意思是说: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
但是优裕的生活条件、事业上的顺利、追求的满足,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而在优
①包尔森:《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351页。
…… 29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72
裕的条件下、或是在顺利之中、满足之中,却出了一些不应当发生的事。
顺利、追求的满足,会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胆大妄为,对别人不尊敬,为人变得尖刻,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灵魂中的这类疾病,是很难治愈的。
如果在这种时刻,经历到人生的磨难,那么痛苦也许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认真反省,改过迁善,则可以使其以后免除此一类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 292
672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第二编 第三章幸福与主体
幸福是人的需求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不同的人经历相同的事,体验却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经历相同的事,其体验也不一样。
因为在不同的时候,他的心境、主观的需求都会有所变化。因此幸福与主体的关系十分值得研究。
…… 29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72
第三章 一 幸福是主体心灵上的愉悦体验幸福离不开客观对象但它又不在客观对象之中A幸福离不开主观因素但又不是纯主观的东西A幸福是客观对象满足主体需求时的主观体验A幸福离不开客观对象但它又不在客观对象之中A幸福作为一种人生现象,实在是太复杂了。比如说,居住在乡村的大多数人,认为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十分幸福。
因为他们看到,乡村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诸如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事,几乎都要自己亲手去做,非常不方便。而城市里的人的生活设施非常齐全,非常方便,免去了许多繁琐的事情。大城市的文化设施也非常好,业余时间的活动丰富多彩。所以他们认为城市里的人太幸福了,似乎幸福就存在于大城市之中。
可是,有一些乡下人来到大城市后,并感觉不到城市里有何幸福。特别是那些在乡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到了大城市后,感到很不自在。生活虽然方便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他们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