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煜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唐,巴蜀、岭南诸国必然痛感户破堂危,一骑飞书即可使其不战而降。待南征大获全胜,再挥师扫荡契丹、北汉,如此一统天下便唾手可得了。

  这篇策论所言正中柴荣心怀,因为它讲得有理有据,可依可行,回答了他思而未解或解而未决的一些难题。柴荣没有读完全篇,便拍案叫绝!他迅速将目光跳过策论临近尾声的“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一类谦词套语,久久地停在文末署名“比部郎中臣王朴”七个字上。于是,他当即召见王朴,命其详奏。随后又宣谕群臣举行廷议,按照王朴在策论中所谏,制订了统一方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并选择位居地理要冲的南唐,作为平定江南的突破口。王朴因此而得到柴荣重用,不久被擢为枢密使,协助柴荣运筹帷幄,成为一代具有传奇色彩的文臣。

  王朴死后,柴荣下诏将其画像祀于宫中功臣阁。他的卓著政绩,连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都敬畏三分。据说,赵匡胤即位后,一次路过功臣阁,时值风开半门,与王朴画像打了个照面。赵匡胤连忙整理御袍襟领,肃然鞠躬。左右不解,便问:“陛下贵为天子,朴乃前朝臣子,何以对他施礼?”赵匡胤手指御袍说:“倘此人在,朕不得着此袍。”

  柴荣经过多方准备,特别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先后挫败北汉东进的图谋,攻下后蜀四

  州秦(治今甘肃秦安)、凤(治今陕西凤县)、成(治今甘肃成县)、阶(治今甘肃武都)之后,于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冬下诏:朕自缵承基构,统御寰瀛,方当恭己临朝,诞修文德,岂欲兴兵动众,专耀武功!顾兹昏乱之邦,须举吊伐之义。蠢尔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迟,接黄寇之纷乱,飞扬跋扈,垂六十年,盗据一方,僭称伪号。幸数朝之多事,与北境以交通,厚启戎心,诱为边患。晋、汉之代,寰海未宁,而乃招纳叛亡,朋助凶慝。李金全之据安陆,李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攻侵高密,杀掠吏民,迫夺闽、越之封疆,涂炭湘、潭之士庶。以至我朝启运,东鲁不庭,发兵而应接叛臣,观衅而凭陵徐部。沭阳之役,曲直可知,尚未包荒,犹稽问罪。尔后维扬一境,连岁阻饥,我国家念彼灾荒,大许籴易。前后擒获将士,皆遣放还;自来禁蕺戢边兵,不令侵挠。我无所负,彼实多奸,勾诱契丹,至今未已,结连并寇,与我世仇,罪恶难名,人神共愤。

  今则推轮命将,鸣鼓出师,征浙右之楼船,下朗陵之戈甲,东西合势,水陆齐攻。吴孙皓之计穷,自当归命;陈叔宝之数尽,何处偷生!应淮南将士军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闻声教,虽从伪俗,应乐华风,必须善择安危,早图去就。如能投戈献款,举郡来降,具牛酒以犒师,奉圭符而请命,车服玉帛,岂吝旌酬,土地山河,诚无爱惜;刑赏之令,信若丹青,苟或执迷,宁免后悔。王师所至,军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如时雨。百姓父老,各务安居,剽虏焚烧,必令禁止。自兹两地,永为一家,凡尔蒸黎,当体诚意。

  柴荣在这篇诏书中,详述了攻伐南唐的理由——攻闽伐越,涂炭湘变,接纳叛臣,勾结契丹,“罪恶难名,人神共愤”。接着便以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以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为行营副都部署,偕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员大将,带领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指南唐北疆的门户寿州。其后,又连续两次御驾亲征,深入江淮腹地。

  是时,文恬武嬉的南唐君臣,依然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对后周蓄谋发动武装进攻完全丧失了警惕。当初,南唐对于中原王朝可能兴兵南下还是有所戒备的。南唐与后周以淮水为界,每逢冬季淮水河道浅涸,为了防犯周军突袭,南唐在淮水南岸沿线重镇都要增兵戍守,俗称“把浅”。近几年,由于沿淮边境平安无事,寿州监军吴延绍战备思想日渐淡薄,认为“把浅”是虚耗军饷粮草,便下令撤走沿淮戍卒,遂使北部边防空虚。

  等到后周将士大举渡淮,南唐君臣才仓促布阵,迁翰林承旨殷崇义为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命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咸师朗为副手,将兵赶往寿州(今安徽寿县)御敌。又匆忙派人携带蜡丸密书出使辽朝,请求耶律出兵尾追后周兵马南下,双方奋力夹击。不料,南唐使者中途为后周探马截获,联辽破周大计未成。后周也极尽挑拨离间南唐与契丹的关系。契丹国主在此前后委派其舅父前来交聘特产方物,南唐遣使到边境迎接,并在清风驿馆舍举行夜宴接风。此事被后周将领荆罕儒探知,重金收买剑客化装行刺,割去契丹特使首级。契丹国主中计,迁怒南唐背信弃义,遂与南唐断绝来往。

  后周兵马攻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淮南军事重镇寿州。由于这座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又有智勇双全的南唐名将、清淮节度使刘仁赡把守。可惜,贪功轻敌的刘彦贞和有勇无谋的咸师朗到寿州后,不顾刘仁赡有理有据的劝阻,贸然带兵出城硬拼,结果全线溃败,刘彦贞死后,咸师朗被俘。刘仁赡只好闭城严守,李谷久攻不克。多谋善断的柴荣,惟恐攻城旷日持久,师劳兵疲,士气低落,便当机立断,毅然改变战略:孤立寿州,围而不攻;调集精锐,袭取他州。

  滁州(今安徽滁县),位居淮之南、江之北,环城皆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对后周来说,它是渡淮南下的重要门户;对南唐来说,它是拱卫京师的西北屏障。特别是城外清流关易守难攻,两侧山崖陡峭,只有一条小路从关下通过。可谓一夫荷戈,万夫莫当。因此,柴荣选定滁州为又一战略目标,同时委派禁军统帅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率领数千精兵强攻。李则诏示有“江南一柱”美称的名将皇甫晖领兵十万固守。双方首次交战于清流关外,后周兵马因为初来乍到,不熟地形,闯关失利。赵匡胤传令停止进攻,暂行后撤,策划改日再战。皇甫晖也鸣金收兵,率领大队兵马回城养精蓄锐,只留少数官兵把守关口,酝酿他日再决雌雄。

  鏖战前夕,赵匡胤面对险关重兵,内心颇为焦虑。他信步走出营帐,向附近村民探问当地山川形势。从村民口中得知,村内有一学究足智多谋,似通兵法,或许能为他攻关破城助一臂之力。赵匡胤闻听大喜过望,当即登门拜访。学究深为赵匡胤礼贤下士的诚意所感动,二人交谈起来甚是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相识恨晚之慨。

  谈话中间,学究问:“皇甫晖威名流布南北,将军与之相比如何?”

  赵匡胤如实回答:“在下非其对手。”

  学究又问:“将军的兵力与皇甫晖的兵力相比又如何?”

  赵匡胤答:“彼众我寡,难以相提并论。”

  “两军初战胜负又如何呢?”

  “彼胜我败,畏其乘胜出击,故问计于君也。”

  学究对赵匡胤说:“不才胸有一计似可助将军转败为胜,因祸为福,但纯属刍荛之见,不知当讲否?”

  赵匡胤应声施礼道:“仁兄请讲,末将愿洗耳恭听。”

  “关下山的背面有一条羊肠小路,蜿蜒逶迤直通山前,路面荆棘杂草丛生,常年无人涉足。就连皇甫晖麾下将士,也无人知晓。倘若沿此路翻山偷袭州城,可以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况且,眼下西涧涨水,南唐官兵又正陶醉于初战告捷的小胜之中,全军上下麻痹轻敌,恰是将军突然袭击的有利时机。假如将军由山后小路率众直抵西涧,再泅水向城下猛扑,便可攻下州城。此乃兵贵神速,出其不意也。”

  赵匡胤听罢深以为是,当即许以重金,恳请学究代聘向导。学究表示,士为知己者死,愿鼎力相助,玉成此事。

  这位学究就是赵匡胤得天下后,传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名相赵普。

  赵匡胤返回营地,传令全军午夜开拔,轻装潜行熄火禁声,违令者斩!当偷袭的后周官兵突然出现在清流关口,皇甫晖闻讯惊慌失措,忙令滁州城外的南唐将士退回州城,收起吊桥固守。赵匡胤跃马麾兵,紧追不舍,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晖为了稳定军心,站在城楼上向赵匡胤叫阵:“人各为主,有胆者当列队布阵以决胜负。”赵匡胤成竹在胸,爽快应战。皇甫晖整队率众复出州城拼杀,赵匡胤迅即上前迎战。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