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原因,到头来偏说是你的不对。现在的客户太坏、太刁,很难应付。这种困惑在各行各业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在网站制作、室内装潢、市场调研和广告设计等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内更为普遍。

曾经有一家专门为报纸和杂志社做网站的公司。在创建之初,他们也曾雄心勃勃,企业愿景、企业文化、三年计划、五年规划之类的,做了一大堆。从老板内心来讲,的的确确想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他们为媒体做一个经营性网站,收费在30万~50万元之间。这个费用其实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运作得当,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他们采用团队的方式运作项目,每个项目配备销售一名,编程一名,美工一名,中间还要涉及不少公关费用,成本算下来自然偏高一些,但这些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比例关系相对稳定。成本不可控的因素,恰恰出现在客户需求的获取方面。

他们的销售和技术人员与客户进行沟通,天天要求对方明确需求,表面上看是非常尊重客户的需求,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但客户熟悉的只是采访、编辑、出版和发行业务,对运营性网站的需求只是停留在非常粗线条的框架上,在具体细节方面比较模糊,你让他们提出非常明确的需求,很不现实。客户在需求方面,更多的是今天想到一个问题,补充一下,明天看到一个比较好的功能,再补充一下,后天又觉得有一个地方不妥,通知另行修改。这样一来,沟通方面不但耗时、费力,效率非常低,而且客户需求一直不能有效地确定下来,导致施工环节也不能高效、有序开展,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刚开始还真正地用心对待客户需求,到后来就认为这纯粹是客户跟他们过意不去,胡搅蛮缠,干脆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蒙就蒙,能骗就骗,甚至置之不理,反正钱已经到账了。客户要求的次数多了,也不能总是不理不睬,每隔半个多月还是要装模作样一番,算是安慰一下对方。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家公司在支撑了两年之后,被迫关门。

而实际上,“以客户为中心”、“完全按照客户需求办事”,这些理念本身并没有错,但其中存在很大的陷阱。对专业性很强的服务,客户即使在某一方面非常优秀,为人精明聪慧,但毕竟在所需服务的领域不是专家,所提出来的需求往往是肤浅、模糊和飘忽不定的。换言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服务的需求者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次沟通,客户的需求还是迟迟不能确定下来;另一方面,按照客户的需求实施了,他们最后还是不满意,坚持说这不是自己所要的东西。此外,从最终的效果来看,服务往往并没有给客户带来多大的帮助,微词颇多。于是,很多老板和经理就开始抱怨,现在的商业环境不好,客户的人品太差,已经完全按照他们的需求去做了,他们还出尔反尔,纠缠不清。甚至有人还怀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正确性。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造成这种结果真的是客户有问题吗,抑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是对理念理解出现偏差和沟通流程不恰当所致,非客户之过,非理念之错。客户不是所需服务方面的专家,他们所提出的需求比较肤浅和模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沟通流程和方法不当的情况下,双方前前后后接触上十多次也未必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这个时候,需要服务提供方以更开阔的思路与客户进行沟通,在与客户初次接触之后,要按照“善意有益于对方”的原则,站在客户立场上,帮他们设计几套结构严密的服务提供方案,尽量将各种细节考虑周全。与客户再次沟通时,将这几套细致的方案讲解清楚,供其选择。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动帮客户设计需求,最终将需求敲定的过程。一旦需求敲定,就要以此为基础准备协议。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沟通次数,又可以杜绝后续麻烦,客户满意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另外,在此类客户的前期接触过程中,还要特别挖掘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求,而不要被表面的需求所迷惑。比如,一个客户要求给他们优化企业网站,直接需求是网站优化,真正需求或者说是隐藏的需求,是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他们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准确一点来讲,就是要做“网络营销”。如果在初次接触之后,挖掘出来深层次的网络营销需求,就应该同时按照“网络营销全面解决方案”和“企业网站优化”两个导向帮客户设计各种需求模型。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践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专家顾问式”的方法帮助客户解决需求,这一大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铁律42 流通领域的创业者也要重视自身品牌建设

任何项目,品牌和字号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规模做得再大,如果没有将自己的牌子闯出去,就可能随时猝死。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流通领域的创业者做得都不是太到位。他们热衷于帮助厂家塑造品牌,而忽视了自身品牌建设,终遭嫁衣之虞。

企业资源的积累,往往是与字号和品牌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公司的发展,字号和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应当水涨船高。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现实中,恰恰有很多老板拼命地为别人打造品牌和知名度,而自己的字号自注册之后就再也没有太多的打理。这种情况在经销商群体当中非常普遍。如果我们到一些在当地有一些影响力的经销商那里去看,就不难发现,门头牌匾是厂家提供的,工作服是厂家提供的,名片是按照厂家要求设计的,海报画册是厂家提供的,送货车车厢广告也是厂家做的……这样一来,满世界都是厂家的品牌和产品形象在传播,而自己的字号屡屡被压缩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厂家的影响力突飞猛进,自己的影响力却未见长。

到头来,大家只知道你是卖某某牌子的,甚至连你公司的名字都记不住,你的一切无形资产基本都依附在厂家身上。当然,如果能够做到与厂家携手同行、白头到老,这些东西就是小节。无奈大多数厂家都是玩人的主,今天大家还在一起称兄道弟、其乐融融,明天就找个借口终止合作关系。多年下来,自己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别人的品牌传播和市场建设上,一旦合作终止,多少年来的辛苦和汗水都付诸东流,自己的事业被迫中断,很多事情还得从头来过。

只要我们稍微用心留意,就很容易发现很多类似的事情。大多数人仅仅是将自己作为一个看客,并没有考虑太多,更不会意识到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些朋友在与厂家合作非常融洽、如胶似漆的时候,所有事情都是往好的方向想象。天天苦思冥想,殚精竭虑,为厂家的百年大业鞠躬尽瘁。事实上,痴情媳妇薄情郎的故事,总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和上演。2010年上半年,媒体不断爆出某某经销商被国际奢侈品品牌终止合作的消息,很多评论人士为这些代理鸣冤喊屈。其实这也怪不得厂家,商场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永久不变的只是彼此的利益。多少年来没有很好地推广自己的公司和品牌,是你最大的战略失误。厂家在你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终止合作关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香港某企业2002年开始在广州设立全资子公司,在华南地区代理一家韩资企业产品。经过近八年的努力,由最初的一片空白发展到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的规模,分销网络也基本成型。2009年11月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该公司突然接到港方的书面通知,说要于年底终止合作关系,市场将由厂家选派人员直接操作,希望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和市场衔接工作。这一消息宛如晴天霹雳。这八年里,该公司一直执行的是单品牌代理政策,推广的都是厂家的品牌,资源在自己的公司传播上基本没有投入。他们共拥有员工20多名,在经营的前四个年头,累计亏损100多万元,2007年才实现当年收支平衡,2008年才全部回本,略有盈余。本来打算从2009年开始大展宏图,没有想到快到年底时却接到了终止合作关系的通知。这么多年下来等于白干,给厂家整整免费打了八年工!

还有一位亲戚,从2005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