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寅恪与傅斯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出版。

    【7、8】《黄炎培日记》,1945年6月27日。转载《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许纪霖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9】《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一部分 第12节:延安归来(4)

    【10】《毛泽东自传》,斯诺录,汪衡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11、13】《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著,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

    【12】《傅孟真先生与五四运动》,傅乐成,转引自《傅斯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4、26、27、28】《傅斯年全集》,第四卷,欧阳哲生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5】《忆傅孟真师》,何兹全,载台湾《传记文学》,第60卷第2期。

    【16】对于这句话,有研究者认为傅斯年〃将毛泽东比作雄才大略的项羽、刘邦,并将不堪大任的国军比作功败垂成的陈胜、吴广〃(《圣地之光——城子崖遗址发掘记》,石淑波、于桂军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说恐怕有误。当时的〃国军〃正配合盟军进入对日本军队的全面反攻阶段,达到了自抗战以来如日中天,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何以用来与两个自喻为鸿鹄实为燕雀而究不能成大器的草莽英雄陈胜、吴广之辈比之。傅其言,实乃以项刘比做国共两党,具体言之,乃以项刘比做蒋介石与毛泽东。陈胜、吴广是对自己以及五四时代的学生领袖罗家伦等辈无可奈何的自嘲与自谑。从傅的话中还可看出,此时的他依然没有把所谓的第三党——民主同盟放在眼里,更没有产生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辈认为的〃苍茫大地〃,须由民盟来力主沉浮的幻觉。因而,这也注定了傅在延安的观察与感受,与黄、章等人的大不同。

    【17】《学术大师治学录》,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另,关于尹达撰写《报告》一事,中科院编的《治学录》作了如下叙述:1936年春,尹达(1906…1983)从殷墟被抽调到山东日照两城镇参加龙山文化遗址考古,由梁思永带队。这次发掘是为进一步探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面貌,共发掘50多个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发现最多的是陶器,墓中的头骨已经腐朽,经多方努力,收取了30多个。发掘所得于秋天运到南京。撰写发掘报告的重担落在尹达肩上。他一面参加清理标本的工作,一面着手整理记录,编写考古报告。报告的主体部分写好后,还没有来得及写结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长驱直入,南京告急。1937年秋,尹达随史语所匆忙迁往长沙,敌机很快就对长沙开始轰炸。国难当头,尹达决心忍痛放弃即将完成的研究项目,毅然离开个人收入优厚、工作条件令人羡慕的学术机构,投身到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洪流中。他和几位同事相约结伴,投奔延安参加抗日。1937年的年终这一天,尹达到达延安。

    关于《山东日照两城镇史前遗址发掘报告》稿,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39年以《龙山文化》为主题所发表的论文中说:〃这个报告将成为对于山东沿海的龙山文化的标准著作,是研究龙山陶器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另据近年从台湾传来的消息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将用尹达的原名刘耀,出版这部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报告的未完稿。这份由史语所带到台湾去的考古报告稿,经过60多年的世事沧桑,终于获得了问世的机会,惜报告的执笔人却已命赴黄泉,无法看到自己的心血结晶了。

    【18、22】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档案。

    【19】《范文澜》,朱瑞熙、徐曰彪,载《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名家》,刘启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

    【20】《中国通史》,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1】1949之后,黄炎培官至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这是中共投桃报李的酬谢。但黄氏经常在毛泽东面前不断地念及当年自己在延安时戴在中共头上的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也〃、〃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等圣人圣言〃紧箍咒〃。最后,已被念得极不耐烦的毛泽东,可能想起了太平天国时杨秀清以上帝之身用〃劝世良言〃来压制洪秀全的往事,索性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转守为攻,一句〃打天下也不易!〃算是正式破了这个所谓的〃周期率〃与〃紧箍咒〃。自此黄见到毛泽东不敢继续啰唆,更不提什么〃勃焉〃、〃忽也〃之类道业高深的法术了。

    【23】《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出版。

    【24】《近三十年见闻杂记》,左舜生著,香港自由出版社1952年出版。

    【25】《傅孟真先生年谱》,傅乐成著,转引《傅斯年传》,焦润明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29】台湾《传记文学》,第28卷第1期。

第二部分 第13节:日暮苍山远(1)

    第十三章生别常恻恻

    ◎日暮苍山远

    傅斯年作别陈寅恪,在重庆中央研究院办事处稍事停留,尽了一份〃太上总干事〃的责任后,便登船向李庄进发。抵达李庄时,正巧遇到同济大学师生于码头装载货物行李,即将离川乘船东下,重返离别了近九年的上海大本营。傅氏见状,心绪更加纷乱,待上得岸来,穿越镇内纷乱的街道和郊外一片葱绿的稻田,跨越五百多级台阶,大汗淋漓地登上板栗坳,已是暮色时分。

    一直翘首期盼的史语所代所长董作宾见傅氏终于到来,长吁了一口气,直言不讳地告诉说,史语所快到了散板儿的程度,特别是同人的家属们看到同济大学陆续东迁,越来越沉寂难耐,焦躁不安,三天两头跑来询问复员归京之日。年轻学者整天议论纷纷,无所事事。不知是谁打听的小道消息,传傅斯年可能要接替朱家骅出任教育部长,以后再也不管史语所了,众人闻听,如失擎天之柱,遂更加惶恐不安,大有兔死孤悲,树倒猢狲散之感。若不赶紧想法加以安抚,一群男女老少闷在这个形同葫芦一样的山坳里,恐怕早晚要出乱子。

    傅斯年听罢,想到自己自抗战胜利后,连续在重庆、北平、昆明、南京之间来回奔波,表面上搞得红红火火,且在媒体上出尽风头,不免有小道消息传播开来,直至搞得史语所同人信以为真,鸡犬不宁。他苦笑着道:〃糟糕,这都是我的罪过〃,遂心生一计,当场找来一张白纸,在董作宾的书案上泼墨挥毫,上书〃传言孟真要当官,斯年离所不做官〃几个大字,挂在牌坊头大门的一边,以明心志,也算是对史语所同人的无声解释。

    随后,傅斯年与董作宾商讨具体的复员计划和处置措施。当晚,傅氏召开史语所同人会议,除了当面表白自己不会抛下众人到南京做官外,明确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最迟至10月,也就是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一定要带大家重返首都,让大家得到应有的快乐与幸福。

    一席话令茫然四顾的史语所同人如同深夜中突然望到了跳跃的灯火,愁云顿消,郁郁寡欢之心境豁然开朗。

    一个星期后,傅斯年接到朱家骅发来的电报,令速至南京出席国府紧急会议,傅瞻前顾后,一咬牙离开了李庄。没料想,此次登上轮船,则是他与生活了六年的李庄的最后诀别。自此,那高大肥胖的身影从扬子江尽头山坳里悄然消失,而李庄的山山水水也只有在傅斯年的梦境里出现了。

    傅斯年虽已离去,整个史语所却明显地稳住了阵脚,空气为之一新。对于傅氏的人格魅力与崇高威望,董作宾后来曾作过如此评说:〃当年孔子在陈的时候,时常挂念着他的学生,并说'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真先生也许想起了这几句,要回所把同人们'裁'一下子。那时新旧同人,除了三两位老友之外,大部分是他一手培植的青年,受过他的训练和熏陶,爱之敬之而且畏之。〃【1】

    此言尽管不算直白露骨,但也清晰明了,只要具备一些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知识的人,就会明白董作宾所言内含的事理奥妙。

    时在李庄门官田社会学所陶孟和手下服务,并以研究太平天国史著称的罗尔纲,后来在谈到湘军兴起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时,曾着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