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诺拉敏的崛起,不得不结合这几年缅甸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他原本只是首都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后为因为理论知识扎实,再加上高层的器重,成为了缅甸中央政治学院的院长。去年缅甸内战进入最紧要的时刻,他被紧急任命为新一届的外交部长,全权负责处理缅甸对外事务。诺拉敏此人,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沉的爱,处事方法灵活委婉,深得方方面面的推崇,不但人缘极好,而且由于多年的教书生涯,深受缅甸年轻学子的敬重。上半年的首都骚乱,正是在诺拉敏不遗余力地劝解下,数以万计的学子才重新回到校园,为中央政府迅速平息首都骚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理说,这样一个人与康宁之间应该没有什么交接的,康宁之所以会和他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完全是基于昨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简单自助午餐后的休息时间里,温松将军兴致盎然地邀请诺拉敏和康宁一起到孟雷新广场的树荫下散步,以便让自己的老朋友康宁与这位外交部长加深一下彼此的感情。
谈话间,温松不自觉地提起了内务部前部长、此前曾临时担任景栋军区司令官的吴丁莱将军,唏嘘不已,低声告诉康宁,去年被迫承担缅北内战责任的吴丁莱将军,如今依旧赋闲在家,郁郁寡欢。康宁一听连连摇头,表现得极为愤慨。他说自己对吴将军的印象非常深刻,并向温松提出要求,希望动员吴丁莱将军到第四特区来担任主席顾问一职。
康宁的话一出口,立刻让温松和诺拉敏面面相觑,目瞪口呆。两人都无法理解康宁的真实想法,要知道此前可从来没有看到过缅甸官场有谁敢收留承担如此重大责任的处分官员。
康宁看到两人迷惑不解的神色,便将自己对吴丁莱将军的尊重和钦佩如实地说出来,以非常怀疑的态度对引发内部战争的起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以不久前美军特种部队的卑鄙行径来证明自己的猜测,表明这些事件的幕后黑手势力之强大,就算是集中整个缅甸国家的实力也不能与之对抗,根本就不应该由吴丁莱将军来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其间数次感叹中央弃用吴丁莱将军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大损失。
诺拉敏听完康宁的话,非常感动。原来长期以来,诺拉敏和吴丁莱的私交就很好,两人惺惺相惜,十足的生死之交。说起来诺拉敏从一名大学教授火箭高升到现在的外交部长一职,与吴丁莱也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明年二月份,诺拉敏的女儿就要嫁给吴丁莱的儿子了,真正的是把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所以对此十分的敏感。还有,两人间的关系非常的隐秘,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内幕,而且一直以来,诺拉敏都在等待机会拉自己兄弟一把,让满腹才华的吴丁莱重新出山,为国家和民族继续工作。
如今在缅北这个地方,诺拉敏居然很意外地听到康宁对吴丁莱的高度评价和深深惋惜,怎么不让诺拉敏对康宁产生一种知己之情?何况这位第四特区的主席不单止嘴上说,还请求温松帮忙动员吴丁莱到特区来担任主席顾问,这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眼光,足以令诺拉敏深为感动和钦佩了。
在接下来的相处中,诺拉敏与康宁深入的交换了意见。
康宁知无不言,把自己对缅甸政局的担忧和对复杂国际形势的看法一一道出,提出了自己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第四特区的实际情况,对振兴缅甸经济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见。
康宁的锐利目光和博学务实的态度,让学者出身的诺拉敏敬佩不已,特别是康宁对人民无私的热爱给诺拉敏带来了强烈的共鸣,两人开诚布公地商讨国内外形势,认真交换了意见,各有所得,受益匪浅。
诺拉敏深厚的东方哲学底蕴和对缅甸事务的惊人洞察力,也让康宁受益良多,印象深刻。从诺拉敏那里,康宁对错综复杂的缅甸高层关系又有了新的清晰认识。
第二天下午,不知不觉中越走越近的两人,又谈到了吴丁莱将军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放下所有顾虑的诺拉敏私下与康宁讨论起了如何才能让吴丁莱东山再起的策略,立刻获得了康宁鼎力支持的承诺。至此,一个心照不宣合作紧密的同一阵线建立了起来,并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给彼此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参观团的其他人看到身为缅甸外交部长的诺拉敏时常与康宁、温松待在一起低声讨论,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一致。
美国大使戈尔早就听说康宁旗下的基金会与不少缅甸高层之间有着利益联系,此时再看到康宁与内务部副部长温松、外交部长诺拉敏相处得如此融洽,不由暗生警惕。中国驻缅公使乔育林不动声色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对康宁集团与缅甸中央政府高官之间的关系倍加注意和深思,其他国家的官员和记者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戈尔内心颇为焦虑,昨晚约翰将晚餐时与康宁的对话汇报上来之后,戈尔就意识到这位年纪轻轻的第四特区主席,并不是那么好打交道的人,感觉如今的康宁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客,再加上两日来的所见所闻,更加深了戈尔对康宁集团倒向中国的担忧。虽然至今为止,康宁集团依旧态度强硬地拒绝了中国政府慷慨的援助建议,使得翡翠城到孟雷之间的二十五公里公路坎坷不平,但这一现象,并不足以让戈尔得到多大安慰,只能说明康宁集团非常谨慎地将经济合作与政治交往分割了开来,目前还对中国方面保持着一定的戒心和不信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康宁集团会拒绝北京的示好,如果将来在仰光那些亲中派当权者的说服和压力下,康宁集团能不能保持如今的政治姿态,就很难说了。
因此,戈尔很需要与康宁私下见个面,彻底摸清楚康宁的意图以及政治倾向,力争把康宁拉进自己的阵营来,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延缓北京对缅甸地区的步步渗透,并与缅南反政府的民主势力南北呼应,最终成为美国利益的代言人。
可是,康宁不即不离的悠闲态度,让戈尔始终找不到好的接触机会,又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邀请。反复考虑之后,戈尔终于招来自己的部下美国之音记者约翰,让他为自己传递消息。
傍晚时分,回到孟雷大酒店的来宾们,再次聚集到了二楼餐厅里,享受着第四特区政府提供的最后一顿自助晚餐。
原本计划于这天晚上九点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因两日来康宁的一路陪同和详尽的解释,记者们提出的各种刁钻问题,几乎都能得到康宁坦率的回答,因此已经没有再举行的必要了,记者们也就索性放开胸怀,品尝产自大瑶山香醇可口的甜米酒,彼此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此行的诸多经验得失。
康宁今天选择坐到了第四特区电视台首席记者柳逸青的身边,两人一边享用精美的食物,一边低声交谈。
柳逸青此前还从未采访过西方国家大使级别的人物,这两天她领着自己的采访小组,对四国大使馆的官员都进行了随机专访,而且第二天就在试播的特区新闻台进行采访录像转播。能用一口流利英语采访西方要人的美女记者的突然出现,引发了万岗城和大瑶山两个收视地区的巨大反响,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柳逸青也在这份令人激动的工作中再次焕发出了青春与活力,在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中眼界大开,整个人感到无比的愉快和满足。
就在柳逸青和康宁含情脉脉、窃窃私语的时候,高大英俊的约翰悄悄而来,对抬起头好奇观望的柳逸青歉然地笑了笑:“美丽动人的柳小姐,我能借用你们康主席一会儿吗?”
柳逸青俏脸一红,大方地回答:“当然可以了,不过具体怎么样,你得问他本人才行。”
约翰哈哈一笑,弯下腰在康宁耳边低语了几句,康宁微笑着点了点头,对柳逸青叮嘱几句便与约翰并肩离开。
生性浪漫的法国记者劳伦斯见状,立刻端起自己的酒杯,风度翩翩地来到了柳逸青的小桌旁,礼貌地问候完毕,便坐在了柳逸青对面,不一会儿便开始挤眉弄眼地讲起各国同事间的趣闻。
康宁和约翰在阳台上的小桌旁坐下不一会儿,戈尔大使宛如偶遇般来到两人身边,简单地寒暄两句,便随和地坐了下来。
看到约翰含笑离去,戈尔对康宁亲切一笑:“亲爱的宁,我听你的记者朋友们都称呼你的名字,能给我这个机会吗?”
“非常荣幸!我也叫你戈尔吧,印象中你没有英国大使那么拘束。”康宁心知肚明戈尔有事找自己,暗暗警惕之余,脸上却不动声色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