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易识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妨⒁桓雒疲缓笤诖嘶∩铣率龊徒步狻�
  这个假名安立形象地说,就好比在一个人头上再安装一个头一样——头上安头,用这种方式来讲道,就是“头头是道”。所以,“头头是道”并不是说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而是,它表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方法。
  
玄关
玄关是很多风水先生都在使用的词汇。因为玄,所以很难找到。可以说,一些江湖术士连玄关的概念都没闹清楚。
  玄关的最初意思是指,天地气血贯通之道窍,亦生死之窍也。先天与后天,一阴一阳,曲径通幽,幽现玄关。玄关通之者生,障之者死。天地幽玄,设万物以玄关,以致天地万物皆有其窍。对应于人身来说,玄关似如口鼻,口鼻俱障,人莫生焉。玄关之于宅居者,似如门窗也;若则宅居之玄关俱障,则人运亦渐亡。所以,取利者所择之处,玄关一开,财气自然来。那么,具体到一所房子,其玄关到底在哪里?是否是今天那些风水先生所认为的进门的某个地方?显然未必。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把房子比喻为人,玄关相当于房子的口鼻。确定玄关,首先就得确定地运,然后是立向,也就是把它的坐标定出来,然后才知道口鼻在何处。这就得应用风水知识,古代的风水也是一门大学问,古代看风水,看宅,讲宅经。历史上传下来的宅经一共有三本。第一本是著《黄帝内经》的黄帝,他一共留世传承下来有三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和《黄帝宅经》;第二本为孔子所著的《孔子宅经》;第三本是淮南子所著的《淮南子宅经》。其中《黄帝宅经》和《黄帝外经》已经失传,《孔子宅经》和《淮南子宅经》现在可以查阅到。
  而要深入地洞悉玄关,必须要去研习它所来源的先天、后天八卦。
  圣人造《易经》之卦,其所设先、后天相异之排序,效之所在,后人莫名其旨。然圣人所传,定有其窍。先天与后天,其若相通,则必有窍户。既通门户,星贯神明;不通关窍,流浪生死。
  天地氤氲,阴阳化之出;由阳至阴,无间之道,天地之窍。其于一窍之通者,势必窍窍相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万事开头难
万事开头难。为何开头难?开头,开头,所谓要把头打开,也就是开脑子,当然很难。
  明白地讲懂头的学问,必须引入五行学说。五行之中,木之德为仁——仁义礼智信五德——就是从“仁”开始。
  仁是木的德性,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论述万物的德性时说:“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也就是说,动物是先长的头,植物先生根。这是天地生物不易之理。既然人也是先生出的头,学习或做任何一件事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头开始。这就是道。米鸿宾《大易识阶》写到这一点时引申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中,有头的只有木,所以称为木头。木头的造词当然还有深意存焉,因为木是植物之根,其德为仁义,亦为人立身之根本。因此,人要立身,必须从木之德开始,从仁义开始。仁为德之首,所以,人们又用果仁来补脑,其实也就是补头,这也是一种对应关系。
  另外有意思的联想是,古人知道心存仁义,又以心眼相通,眼中有仁,故造出一个词叫“眼仁”。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很多人迷迷糊糊以为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一阴,一阳,就构成了道。这是很不确切的。米鸿宾《大易识阶》中对这句话作了很认真的注解。
  “阴”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原义表示山之阴面或云遮住了阳光。关于阴的注释有:《说文》曰:“水之南,山之北也。”《太玄》谓:“幽无形,深不测之谓阴也。”《管子?心术上》:“阴者静。” 《尚书今古文集解?洪范》:“阴,降也。”《礼记?曲礼上》孔疏:“阴,卑也。”《战国策?秦策》高注:“阴,小。”王逸注《楚辞》:“阴,臣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内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真藏也。”《春秋繁露?基义》:“阴者,阳之合也。” 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阴为柔。” 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阴,偶数。”等等。
  “阳”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高明。关于阳的注释有:《说文》:“阳,高明也。”《禹贡》:“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周礼?考工记?轮人》贾公彦疏:“向日为阳。”《礼记?曲礼上》注:“阳,尊也。”《礼记?曾子问》郑玄注:“明者曰阳。”《左传?僖公十五年》:“外为阳。”《庄子》成玄英疏《达生》:“阳,显也。”;《人间世》:“阳,刚猛也。”《太玄经?玄告》:“阳动吐,阴静翕。”《玉篇?阜部》:“阳,清也。”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阳为刚。”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阳数奇。”

()免费TXT小说下载
  阴阳思想约萌芽于殷周之际,阴阳二字在文献中首见于《诗经》。《诗经?公刘》云:“相其阴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阴。但,那时的阴阳还没有对立属性,用的都是原义。
  渐渐地,阴阳的概念开始增大,开始“互动”, 开始成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和方法。最简单的称法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这句话很多人都没有闹清楚,主要是因为不知晓里边“一”字的真实含义。在这里,“一”并不是一个数词,其本意是“所以”。所以阴所以阳,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这才称其为道。再说得直白点,阴阳不是道,阳了又阴阴了又阳的这个过程才是道,一如朱熹所说“所以循环者乃道也”。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阴阳是气,“通天地者一气耳”,而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阴阳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也是宇宙的总规律。
  
感动
感动。我们每天都在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或总是要想法去感动别人,以此来纯洁我们的心灵,并使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这个每天都跟我们情感发生亲密关系的词汇却是来自于易经。天地万物,无非阴阳间的关系,而阴阳间的关系都是“感”出来的,“感”出无处不在的阴阳关系,目的是为了见出阴阳之本性来。
  “感”,即是“咸”卦的“咸”,咸卦体现的是夫妇之道。《荀子?大略》篇:“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讲的是更宽泛的人伦礼仪。总之,“感”并不就是感情之意,而是“感” 而生“情”,上智下愚,都有自己的感,都有自己的情。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情”是“感”的结果,有感而后有关系,有关系而后有情有表意;感不同,关系也不同,而表意也不同。
  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人之感主要是为了感天地,感生命之受,而不是把自己与天地隔离,与自己一己之私心为伍。也就是说,心的最高境界是做到与万物无逆,这反而就需要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动远离,一般意义上的为人事之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形成我们的新的内心羁绊而已。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老子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非哭非笑般的“三号而出”,也就是面无表情地喊了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学生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秦失说:这是最高的礼貌啊。老子是超然物外之人,他真正做到了“内直者,与天为徒”(《庄子?人间世》)的境界,即心中空空平平、清清静静,并达到了天人合一。天地无心而成化,老子也是无心而生仁,七情六欲已经不能动心了,生死亦不能入于心中,他只有仁慈。因此,我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了解他啊。你们这些跟老子学道的人,不但动了真感情,而且还大哭大叫,可见,是己未立、道未生,没有学好啊。
  这才是感出了大境界的人。理解这一点,其实正是为了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感动”,而一般意义上的感动,大体也就是梁漱溟将其分类为耻感文化的原因之一。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古人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为什么说是“听”天下而没有说“看”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