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时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动。反之,如果能将全身放松,既便是保持原姿势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让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间,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
1.在体内要使膈肌活动有这样的现象,一般人都能感觉和体会到。在做挺胸、挟背、颈椎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时,就会感觉到自已长高了些,这实际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极拳诸多的姿势要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则能使重心降下来。此时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缩)、沉(舒张)。通常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体的活动确能影响内脏、肺和膈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对的说膈肌能起到调整某些内脏器官的适当位置。因此,“内家”的功夫都主张要“胸空腹实”,就是让膈肌舒松而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能排除杂念,进入专心致意的境界。
2.在体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紧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对没有练过功的人来说是不易感觉出来。为了确让人知道它是能够移动的,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会游泳的人,一般都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着漂浮起来,其具体的姿势必须尽量往后仰头把两耳没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边。这不只是为了便于用鼻和口进行呼吸,也是达到颈和背往后上方挺起来。第二个要点,是要把肚脐露出水面。这样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绷紧,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弯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体内上升。人的两下肢的质量比重大于胸腹腔。为了让较重的下肢也能浮起来,就必须把重心往上提才行,不然是漂不起来的。
如果是不会游泳的人,下不了深水也不要紧,可以在浴池里体验一下。身体斜坐于水中,后脑靠着水池的边沿两腿伸直。在不改变身体其他部位和姿势之时,如把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把腰部向后微放松,则臀部自然下沉。这个实验也能说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因此,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
第一卷 妻妾成群 第四十五章 太极之丹田
丹田,人体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处: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为上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田。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赖以相继。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之“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又称为气海。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不绝,则生气一线未亡。武术家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是决定人的盛衰存亡的关键。一旦内功练成,内气可收可发,收时内气坚凝于腹脐之间,发则气随意转,力从气均无所不至。用之于技击之中,随意运行发放至身体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侠小说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气海(即丹田)涌动,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系夸张之语。
练太极必须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不可偏废。并要练习好特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贴齿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叠胯、溜臀裹裆,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周身的关节和肌肉放松,不能使关节用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以上所述亦适用于调息、意守的气功功法。气功家讲究前通“三田——玄窍、膻中、气海”,后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的小周天和通达四肢八脉的大周天。再进一步做到意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如此种种涉及到较高的功夫,都必须先由身形姿势做起,如果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的“气沉丹田”之处,其他功夫皆等于白练。或许有的人还没有在主观上意识到要这样做,但功夫深厚者,确能自然达到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在普及、推广太极拳之时,在开始学太极拳之时或将入门之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学会这种锻炼要领,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谈谈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气沉丹田”。人们通常把形意、八卦、太极称为内家拳。主要是它们与其它武术拳种的区别在于屈膝降低重心。太极拳不仅只是屈膝运动,而且还要求从始至终都要贯注“松净、用意”以求在体内的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丹田处),在动作时不发生骤然的变动。这就是内家拳最主要的特点。根据太极拳的特殊性质所决定,要求做到“气沉丹田”有如下理由:
气沉丹田,是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动时,重心已降到尽可能的低处。我们都知道人体站立时稳固与否,是决定重垂线是否在支撑底面积之内。如在其内时则稳定,如垂点是在支撑底面积的中心最佳位置上,则是最稳固。如靠近边缘时,则有倾斜的危险。移出支撑面积以外,就会倾倒。此既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之实意。同样大的支撑底面积,重心愈低,稳定角愈大,则站立得愈稳定,愈容易掌握自已的平衡。当然降低重心的高度,是以有利于运动为原则。
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如降到适当的低度,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有利于进退舒展。另外,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体重的一物体上,只要身体做出一定的倾斜角度,就能推动该物。虽然他本人没有任何从主观上想用力去推。事实上,他自身体重倾斜后所产生的力足以推动该物体。
重心低,站立稳固,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先在心,后在身”。杨禹廷宗师也说:“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意识是第一主导”。所以在塑造各种姿势或完成要求的动作之时,皆首先要有意念的引导。要使自已达到“气沉丹田”,意念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综合以上的例证和观点,可以总结出“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就是在练拳和推手时,无论在定势刹那之间的“静”和在动作不断进行时的“动”,都要运用“意识引导动作”和“体神的彻底松净”。尤其是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弯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让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轴线与小腹下部的交叉处。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
如何“沉”法
有的练功家所谓的“气贯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亦称“气沉丹田”或“丹田注气法”等。即是:当吸气时自感有气下行至小腹。呼气时此“气”由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使之产生感觉,此即称“气贯丹田”。当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增大,可以直接压挤肝、脾、胃、肠等脏器,而产生下行之力。另外通过以意领气,日久自然意到气到而呈现气贯之感,与力感合而为一,便形成气贯丹田。
气贯丹田,可以行气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气贯丹田时,小腹确有吸气时凸出,呼气时回缩的动作。
还有不少练功家,把“气沉丹田”只解释为:“在练功时尽量加深呼吸、加长频率,把呼吸气向下引到丹田处”。
分析这些解释,不难看出,讲说这种道理的人是富有想象力的。稍有生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主要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