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西之计。”
张铨道:“公知忠国,铨岂未知。”
应泰无言,挂了剑印,悬梁毙命。张铨见应泰已死,亦解带自缢。满洲军上镇远楼,见两人高悬梁上,一齐解下,抬回营去。英明皇帝失声道:“好两个忠义之臣。”
吩咐好好埋葬。辽阳既下,远陛附近五十寨,及河东大小七十余城,皆望风投降。这消息报到北京城,熹宗皇帝捶胸顿足,召集六部臣工,商议抵敌满洲的计划。当有大臣刘一,出班奏请起用熊廷弼,又推举王化贞巡抚辽东。这时熹宗亦有悔意,仍旧拜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使,又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上三方布置策,以广宁一方为陆路界口,用马步军驻守,以天津登莱二方为沿海要口,用舟师驻守,廷议报可,仍赐尚方宝剑,又赏给一件麒麟战袍,彩币四箱。水陆二十万大兵,一律归他节制调遣,于五里外赐宴饯行。廷弼谢恩出殿,即日就道,出山海关,到了广宁,文武各官,都同城迎接。辽东巡抚王化贞,亦来相见,共商战守。当下化贞要分兵防河。廷欲固守广宁,言下争论起来。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只有固守广宁一策。广宁能守,关内外自无可虞,请实行三方布防政策。”
化贞又上沿河分守的条陈,明廷依了廷弼的办法,把化贞的条陈搁起。化贞越加不乐,廷弼又致书化贞,力言分守非计,化贞不答。过了数天,辽阳都司毛文龙,有捷报到广宁,说已攻取镇江堡。化贞大喜,打算乘胜进兵。廷弼那里肯依,化贞便自己出奏,大略谓东江有毛文龙,可作前驱,降敌之李永芳,今已知悔,愿作内应。蒙古兵可借助四十万,此时不收复辽沈,尚待何时。愿假臣六万精兵,一举荡平,惟请朝廷申谕熊廷弼,毋得牵制。此奏甫上,廷弼探知消息,由广宁回山海关。不多日,廷寄已到,令化贞专力恢复,不必受廷弼节制。又令廷弼进驻广陵,作化贞的后援。化贞带了广宁十四万兵士,渡河西进,廷弼不得已出驻右屯。此时廷弼兵只五千。徒拥经略虚名,心中愤闷已极,遂抗奏道:臣以东西南北所欲杀之人,适逢事机难处之会。诸臣能为封疆容,则容之。不能为门户容,则去之。何必内借阁部,外借抚道以自固。奏上留中不发,廷弼连章数上,大致谓经抚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枢部;枢部佐门,恃有阁臣。今则无望矣。语语切直,激怒政府,欲罢廷弼,专任化贞。谁知化贞这时已经大败而回。原来化贞率兵渡河,满望旗开得胜。第一次出兵,走了数十里,并不见敌,只得引回二次三次也是这般。直到五次,还是不见一个人。李永芳既无音信,蒙古兵也没有到来。隔了些时,满洲军西渡辽河,进攻西平堡,化贞令副将罗一贯,游击孙得功,参将祖大寿,总兵祁秉忠,出兵应敌。不到三日,一路一路的败耗,陆续而来。那游击孙得功,本来是化贞的心腹,偏偏私通满军,里应外合。化贞弃城逃走,走到大凌河,碰着廷弼带着一支人马,前来应援。化贞惭愧的了不得,顿时下马大哭。廷弼笑道:“六万大军一举荡平,今却如何!”
化贞闻了此言,益发号啕不止。廷弼说道:“哭也无济于事。熊某只有五千兵,今尽付君,请君抵当追兵。”
化贞此时进退两难,正想和廷弼回救广宁,廷弼说道:“迟了迟了。”
话未说完,便有探马报道:“孙得功已将广宁献与满洲。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只得退回山海关。败报到了北京,熹宗皇帝赫然震怒,即日降旨,将王化贞熊廷弼二人,押赴市曹斩决还拿他的首级,递送边地上示众。另派王在晋接任辽东经略。后来兵部尚书孙承宗出关视察,回奏在晋不足恃。明廷又加派袁崇焕为关外临军,兼辽东巡抚,发国帑二十万,着他招募散兵。陆路守着宁远城,水路守着觉华岛。这时英明皇帝已经把都城迁至沈阳,愈逼愈近。到了天启六年正月,亲统大兵十三万,去攻宁远。袁崇焕听说满洲兵到,搬出一尊葡萄牙制造的大炮来,摆在城上,又调善放火箭的福建兵,把守城头,亲自登城督战。吃喝睡息,都在城楼上,和兵士们一样。那兵士个个感激,都愿替他效力。看看满洲兵已进了外城,一声炮响,那外城门紧紧关住。满洲兵好似围在铁桶里,城楼上炮火齐发,只听得一片哭声,打死了满兵无数。停了一会,轰的一声,地雷发动,只见空中抛起许多人马,都是焦头烂额断手折足的。这时英明皇帝也被困在城内,被地雷打倒在地,亏得他身旁一个小兵,把他抱走,接着又是第二个地雷来,震落了城墙上一块砖头,打在英明皇帝头脑上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阵上难言阵上回欲知英明皇帝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觊觎大宝贝勒逼宫 邂逅围场玉儿款客
却说英明皇帝被城砖打在头上,顿时昏晕过去。大贝勒在尘土中爬起来,找到了他父亲,忙扶在马上。幸而这时东面城根,被地雷震坍了一个缺口,便从这缺口逃出去。残败兵士,也跟着踉跄逃命,路上遇到四贝勒带兵来接应。这时皇帝已渐渐清醒,觉得浑身疼痛。知道内伤甚重,自己又是六十多岁的人,那里能得起。便吩咐大贝勒从速退兵,守住广宁要紧。自己却坐着船,沿太子河下去。后来伤势一天重似一天,便打发人星夜到沈阳迎他平日最爱的继大妃乌拉纳喇氏,和纳喇氏所生的王子多尔衮。来到营中,把代善贝勒唤来,一手拉着纳喇氏,一手拉着代善,嘱咐了许多身后的话又说道:“纳喇氏是我最心爱的妃子,我死以后,你须如母亲一般看待她,讲到立太子的事体,我心里很欢喜多尔衮,可惜他年轻太轻,懂不得什么。你是他哥哥,又是我的孝顺儿子,我死之后,你做个摄政王,守候你弟弟年纪大些,便保护他登了皇位。这是我肚子里第一件心事,如今趁没人在跟前的时候,俺爷儿两个说定了,免得日后争执。”
说着拉过多尔衮的手来,放在代善手心,代善一时感动了骨肉情分,也把他弟弟拉过自己身前,又对着纳喇氏磕了几个头,嘴里唤着母亲。皇帝在枕上看了,点头说道:“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说罢,双脚一顿,两眼一翻,一代雄主,从此长逝。这是天命十一年八月的事。纳喇氏倒在他丈夫床上,号啕大哭。那代善和多尔衮兄弟两人,也拉着手对哭。正凄惶的时候,忽见四贝勒慌慌张张走进来,见父皇死了,也不哭泣,劈头便问:“父皇可曾吩咐立谁为太子。”
代善见他气色凶狠,知道一时不能直说,便含糊说道:“父皇才死,我们诸事,两从长计较。”
四贝勒听了,冷冷地说道:“有什么从长计较,父皇身后,立太子是第一件紧要的事体,大哥哥请在里面料理父皇的丧事,俺如今手中有的是兵权,可以做得主,各兄弟也都约略商量过了,他们也很肯听俺的说话,外面的事,大哥哥不用管,由俺安排去。”
说罢,便洋洋得意地出去。这里纳喇氏和大贝勒看了这情形,知道他外面已有预备,这件事倘然争闹起来,定然斗不过他,便是纳喇氏也不愿把自己宠爱的儿子,陷入这个漩涡。当下悄悄地求着大贝勒千万不要把父皇要立多尔衮做太子的话说出来,情愿牺牲这个皇位,保全母子的性命。大贝勒看看她求得可怜,便也忍了这口气。到了第二天,诸位贝勒大臣,把英明皇帝的尸骨迎进沈阳城去,在正殿上供着,自有达海法师,带领喇嘛僧,在殿前唪经超度。到了大殓这日,许多文武百贝勒亲王,都齐集殿上,忽听四贝勒和二贝勒三贝勒,各各带着佩刀,闯进殿来,还带着三五百名武士,一字儿站在附下。四贝勒大声嚷道:“还有大事未定,父皇的遗体,且慢收殓。”
说着,一手把大贝勒拿过来,吓得满殿的大臣,都面无人色。只听得四贝勒大声对大贝勒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如今父皇殡天,已有三日还不曾立定嗣君,弄得外面军心摇动。我虽掌着兵权,却不能压得住他们。你若不信,你看!”
四贝勒说着,举手向殿门外一指,只听得唿喇喇一声响亮,那殿门一重一重的一齐打开,站着无数的兵士,个个全身披挂,擎着雪亮的刀枪。他们见了四贝勒,便齐嚷着四贝勒万岁。四贝勒又接着说道:“父皇临死的时候,只有俺和哥哥两人送终,父皇对哥哥说些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