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香港客商并不只买竹编,木雕产品的需求量同样很大,因此赵无极在将原来的五棵树村与大碑石村的木雕合作社发展到150户农户外,又在龙王潭村、望龙村两村各组建了一个竹编合作社,同样要求前期的人数控制在50户以内。再多的话,就有可能在内部形成恶性竞争,那样的话就挣不了什么钱了。
但是,赵无极的这个安排让余下的凤山村、高家坝村两个村的支部书记和村长有意见了,他们找到赵无极说,“赵乡长。你不能厚此薄彼吧。全凤山乡11个村,你在其中的8个村都成立了合作社,其中龙王潭村还是两个合作社,为什么我们两个村一个都不成立呢?”
至于斑竹河村,两个村的领导自然忽略了。因为斑竹河村姓费,费家的人不来气儿,他们也知道原因。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你们两个村有什么特长啊,说说吧?”赵无极问道,其实,这两个村还算掉了大碑石村还有一个合作社,那就是“生猪野养合作社”,只是这个合作社条件比较特殊,除了五棵松村、龙王潭村这种深山里的村子外,其他村根本就没这个条件。
“哎,以前,凤山村的人嫌弃其他村。说他们的山太高,路不平,做个啥事都不方便;谁知,原来烂朽在深山与河畔的树木与竹林,竟然为他们还来了那么多的收入。”凤山村党支部书记欧阳永光有些感慨地说道。今年58岁的欧阳永光。看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赵乡长,其实,凤山村也有一门手艺,几乎家家都会,只是我们还拿不大准。”凤山村的村长欧阳聪说道。
“什么手艺?”赵无极自问对凤山村也比较了解了,他可不觉得凤山村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赵乡长,你觉得胡汉三馆子里的豆腐干味道如何啊?”欧阳聪反问道。
“不错啊,胡汉三那家伙,确实会弄菜。”豆腐干,也属于赵无极比较喜欢的食品之一,一碟豆干,一碟油酥花生米,再摆一瓶小酒,这是前世时赵无极最常见的晚餐之一。
“呵呵,赵乡长,这个,你终于看错了!胡汉三的豆腐干,在凤山村来说,只是最普通的豆腐干罢了,我们家家户户弄出来的味道,并不比胡汉三弄的差!”欧阳永光笑着说道。
“是么?”赵无极有些不确定自己的判断了。因为他在凤山场镇,曾看到一些农民在卖自家做的豆腐以及豆腐干,在茶馆里,他也曾看到前来赶集的农民们,打二两烧酒,面前一碟豆干,坐在那里慢斟慢饮,恰似神仙一般的生活。
但是,赵无极总觉得那东西很一般,因为豆腐干嘛,在华夏的农村里,无论南北西东,能做的人实在太多了。
此外,乡政府食堂也有豆腐干供应,赵无极觉得味道也非常不错,只是没想到,凤山村人人都会做出这样的美味来。
要知道,赵无极此时的厨艺早已达到“精通”,再加上修士的原因,其味觉比普通人强十倍八倍,但对食品味道的挑剔同样也有普通人的十倍八倍。赵无极能说好的东西,那绝对是真的好。
“真的,赵乡长,我家的豆腐干就不比胡汉三弄的差,要不,我让家里的伢子立马送几块过来?”欧阳永光有些兴奋。因为赵无极没有反对,就说明这事儿有希望。
“如果真如你们二位说的这样,凤山村到是可以搞一个豆干合作社。但是,豆腐干属于熟食,在卫生、冷藏和包装方面的投入比较多,你们有这个本钱吗?”赵无极想起后世流行的真空袋包装,说道。
“要多少钱?”欧阳永光和欧阳聪互相望了一眼,同声问道。
“至少要5万块钱的本钱。这还是指分装与包装机。”
“5万块钱,如果能找到100户农民,这个数字问题应该不大。不过,赵乡长,豆腐干真能赚大钱,像木雕和竹编那样?”欧阳聪问了一句。
这时的豆腐干,手掌那么大一块,才卖1角2分,到了21世纪之后,其价格在1…2元之间。虽然价廉,但凡从事豆腐和豆干经营的人,就没一个亏本的。
“这个啊,你们可想错了。木雕,家里一两个就差不多了,竹编也是这个道理。但是,豆腐干是食品,只要味道好,营养卫生,这可是每天都要吃的啊。”
“嗨,我们怎么没想到这儿呢。”欧阳永光和欧阳聪两人恍然大悟地说道。
“易书记,李村长,你们高家坝又有什么特色的东西呢?”对于豆腐干,差不多有了定论,但高家坝村有什么特色,赵无极真还不清楚。
易书记名叫易平,李村长名叫李康,亦算得上是高家坝村的能人。
“他们村的人啊,就是力气大。”欧阳永光“调侃”道。
“是啊,你不服?要不,两个村打一架如何?”易平的年纪与欧阳永光差不多,两人在一起时经常“拌嘴”。
“呵呵,赵乡长,我们村就是石匠多,几乎人人都会一手石匠手艺。”李康见赵无极露出疑惑神色,马上解释了一句。
“石匠?是一门不错的手艺呀,那你们村的人应该能挣到了钱啊。”赵无极可是知道,后世卢江有一个资产过亿的建筑老板,就是石匠出生,在卢江可算是大大有名。
“哎,挣钱哪那么容易,只有几个石匠常年在外帮工做活,大多数人都闲在家里呢。”易平解释道。
“我有一个想法,但是,你们不能只要高家坝村的人,其他村的人只要符合要求,你们也要吸收,我主张的是共同富裕。”赵无极从石匠出生的建筑老板想到了,凤山乡完全可以高家坝村为主,其他村的人为辅,组建一支建筑队啊。现在,县城里的建设项目也比较多,再加上自己与胡书记、安县长的关系不错,一支“凤山建筑队”,挣点小钱应该没问题。
“赵乡长,你说,我们一定照办。”易平和李康,难得意见如此统一。
后世的房地产公司,很多都是从建筑公司发展起来的,而建筑公司的前身,就是这种几十人几百人的建筑队。尼媒,说不定在自己手上还能诞生一个世界级的房地产公司呢。想到这里,赵无极的兴趣也高了起来。
“我准备组建一个新的企业,名叫‘凤山建筑队’;建筑队的支部书记由乡上派人担任,会计也由乡上派人担任;你们高家坝的人可以当队长、副队长,找6、7个人成立一个管理团队,其他的都是施工员或工人。至于建筑队的前期业务,我可以去帮你们联系。”
“哎,这个啊?”两人兴趣有些低落,他们想到了乡上几个不景气的企业。
“别灰心,听我说完嘛。”赵无极自然知道两人叹气的原因,“这个建筑队,乡财政只要45%的利润,你们管理人员可以分25%的利润,另外30%的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只要你们按照我说的办,我保证你们管理人员每年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普通工人的收入也会在600元以上。”
“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管理人员是否合格,得由乡上考察、任命,当然,第一批管理人员由你们高家坝村的人决定,报乡上批准就行了。”
第173章种瓜得豆
卢江县有两个县属建筑公司,分别叫建一司和建二司,但因为体制原因,这两个企业几年后都将资产重组,成为股份或私营企业。
在这个时段,国营建筑公司地位崇高,端的是铁饭碗,有如“大爷”一般,他们高高在上,业务小了不愿意做,价格低了不愿意做,而且完工时间也不能保证。
因此,如果此时成立一个“凤山建筑队”,绝对有钱可赚。
“赵乡长,你说的是真的,真的有钱可赚?”李康有些兴趣。此时的村长,其补助非常低,要不是平时村民托他们办事孝敬两个,还不如一个普通农民风光。毕竟,村长的应酬也要多得多。
“要不,我们打个赌:如果你赚到钱了,分一半给我!如果没赚到钱,我负责赔你,每月赔50一年赔你600元,如何?”
“赵乡长,我哪能和你赌呢,我相信你说的。不过,这个建筑队如何组建呢?”李康终于表了态。
让赵无极没想到的是,两个村的书记和村长纯粹是因为心气不平来找他“麻烦”的,但闲聊之中说到的这两项事情,最后竟然成了凤山的支柱产业之一。
“凤山豆干合作社”,后来一直沿用着这个名字,其“招牌”还是赵无极亲自题写的。1986年11月初组建,11月下旬开始生产,最初只是简单的小袋装以及散装,小袋装的主要销售在梓州、卢江一带,其份量大约为20克左右,出厂价才4分钱一袋,零售卖6分或7分;但就这样。从1987年起,每天的销售都在10万袋以上,到88年,更是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