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于声势浩大的《阿凡达》,《拆弹部队》几乎被彻底淹没,这部电影并没有在广告方面做太多工作,影片主要的宣传工作针对的就是奥斯卡,至于市场的接受度,想想影片的题材就可以预期影片的票房了。
这种题材的影片,即使换成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那也只是小众影片,影片的题材比任何一方面都会更直接的影响到票房。
瑞恩为这部影片创造了太多的有利形势,哪怕影片在11月份只是以4家独立院线在北美开画,他还是为影片举办了一个首映式。
首映式规模并不大,但前来捧场的人却不少,除去好莱坞那些著名的犹太裔们,学院轮值主席西德尼·甘尼斯还邀请了多位奥斯卡评委到场,这也不违反学院制定的奥斯卡规则。
陆陆续续有人进入剧院,等到电影快开始放映的时候,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三人联袂而来,瑞恩与三人一一握过手,又对跟在父亲身边的索菲亚·科波拉招了招手,与三大导演率先向着放映大厅走去。
娜塔莉和索菲亚·科波拉则落后了一步。
“透漏给你一个好消息,娜特。”索菲亚·科波拉凑在娜塔莉身边,低声说道,“来时的车上,乔治、史蒂芬和我爸爸,他们已经名言会支持你。”
影片的样片他们早就看过了,现在有了保证足够质量的影片,无疑让很多人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真是让人羡慕啊。”索菲亚·科波拉的嘴里明显带着点酸味。
娜塔莉只是笑了笑,现在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她与索菲亚·科波拉之间交情虽然不错,却远达不到与斯嘉丽之间的程度,一些话也不适合现在说。
“制作完《饥饿游戏》后,”索菲亚·科波拉大概也察觉到了不妥,笑了笑后,散去脸上挂着的那些嫉妒,说道,“我也要转向文艺片了,总不能被拉下太多。”
说起来,她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美国女性,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她必然会成为第一个女性最佳导演,谁知道这才过去没几年,形势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倒是多了全球票房第一的女性导演的名头,却在奥斯卡上远远落在了身边的女孩后边。
其中的得与失谁也说不清楚。
如果单论导演才华,索菲亚·科波拉自认为不比娜塔莉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她的眼睛自然而然落在了走在前边的人身上,两人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瑞恩身上,娜塔莉可是拥有瑞恩的全力支持,如果没有瑞恩,她就算可以走到现在的高度,那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说起来,自己也是幸运的,从九十年代自己就赢得了瑞恩的支持,第一个奥斯卡提名,瑞恩也花了不少心思,全球票房第一的女性导演几乎就是对方送给自己的。
虽然有段时间极其动心,但自己终归是忍了下来,没有跟他走到一起,否则……
轻轻叹了口气,索菲亚·科波拉散去这些胡思乱想,紧走几步追上父亲,与他们一起进入了放映厅中。
等坐在座位上的时候,瑞恩感觉手都有些握麻了,一路走过来打招呼的人太多了,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犹太裔,最近几年,瑞恩在维护犹太团体上面,做出了许多实质上的行动,他们的态度中,也带上了更多的真诚。
“他们对你说什么了?”瑞恩问娜塔莉。
一路走来,有不少人跟娜塔莉低语了几句。
第823章 胜利者才有的特权
“称赞我是犹太女性的骄傲。”
凑在瑞恩的耳边,娜塔莉压低了声音,“如果影片没问题的话,他们会在这个颁奖季支持我。”
“这是好事。”瑞恩轻轻点了点头,“亲爱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最大的对手会是詹姆斯·卡梅隆。”
“我上周见过吉姆。”娜塔莉显然不认同,“他并不认为自己会获奖,即使《阿凡达》有你们预料之中的那般成功。”
剧院的灯光忽然熄灭,银幕上出现了发行方米拉麦克斯的标记,瑞恩没有继续说什么,实际上詹姆斯·卡梅隆已经不在乎那座小金人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份量在世界之王的心目中,恐怕还没有一项新的电影技术重要。
卡梅隆本人也很清楚,这样完全以CG制作的科幻类影片,也不可能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不过,迪士尼还是会为《阿凡达》公关,因为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影片的商业收益,而公关的重点肯定不是最佳导演。
前世今生,《阿凡达》最大的奥斯卡对手,已经在大银幕上拉开了序幕。
B连的拆弹小组由三个人组成,一次任务中他们牺牲了拆弹队长,于是影片主角詹姆斯加入了进来。詹姆斯是个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人,他丝毫不畏惧自己的死亡,他根本不遵守作业程序,总是单枪匹马的去拆除炸弹,甚至为了行动方便,不惜一次次的冒着危险脱掉拆弹服。
詹姆斯不像他的队友那样整天处于心惊胆战的恐惧和“今天我们幸存了”这样的祈祷状态,他更像一个疯狂的技术类高手,当他跟一堆炸弹卯上时,为了更专注起见他敢于放弃所有的安全措施。
这位老兄似乎把拆弹这样危险的工作当成修车那么简单,就像黑客迷恋网路技术一样,他明显“沉迷”于拆弹的过程,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詹姆斯拒绝撤离,为了战友和伊拉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总是坚持将炸弹拆掉。
很肯定的是,在拆弹过程中,詹姆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快感,当他拆完炸弹,回到“悍马”里点上一支烟时,表情就像刚做完爱一样,疲倦而满足。
或许詹姆斯真的不畏惧死亡,偏偏是这个不畏惧自我死亡的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却被他人的死亡所触动着,包括美军战友和伊拉克人,这些人的死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
詹姆斯面对看不到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这一切都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骨子里美国人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又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眼前的一切好起来,因为在这个貌似虚幻的战场上,战友们的伤亡却是实实在在的。
再来说这种英雄主义,当一个人怀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魄力,取得造福于群体的功绩时,人们说他的行为具有英雄主义。
这就是影片的立场之一,美军在其中的形象虽然并不高大,甚至与那些伊拉克人一样都是弱者,却无比的正面,这或许与《变形金刚》那种展现美军强大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因为他们都是在塑造美军的正面形象。
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基础立场,它外面包裹着的全是‘反思’。
影片使用了纪实拍摄的手法,晃来晃去的肩扛摄像机镜头带来了真正的伊拉克战场,周围到处是胆战心惊的美军士兵和蚂蚁一样的伊拉克人,身处战争之中,大家都是弱者。
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随时有可能坐上“土飞机”;伊拉克武装分子也轻易地倒毙在美军的枪下;平民们更是不用说,双方的任何一个小小冲突,就足以碾碎他们。
或许确实对战争片大场面力有未逮,娜塔莉明显使用了更多独立影片文艺化的散漫叙事手法,通过詹姆斯的眼睛,展示了一个个的片段,虽然其中没有紧凑的叙事和迭起的高潮,却真实的让人窒息。
开场死去的拆弹员,就是娜塔莉在给观众展示正确的拆弹程序,通过正规程序的演示,为詹姆斯出场后疯狂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留下参照。
拆弹员之死其实就是娜塔莉本人的开场白,她首先破除掉人们惯常的观影心理,严正的声明,面对战争谁都是弱者,真实的战场上没有史蒂夫·罗杰斯,更没有几十次都不炸死的兰博。
赏金猎人之死中,猎人头目的造型拉风至极,抛开彪悍的装扮不讲,单是手中那把巴雷特大狙,就能酷死一大片,按照常规的电影思维,这又是一个怎么打也不死能够横扫所有战争片的超级英雄。
可是几分钟后,拉风的猎人头目就被伊拉克人一枪狙中心脏挂掉,也再次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接着的医官之死中,詹姆斯所属部队里的心理医官,要出去给予拆弹小组实际上的帮助,于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组,要求一起出任务。
结果很不幸,一枚土质炸弹要了上校的命。
还是那句话,面对战争,官衔和职务不是死神放过你的标志,上校炸死后,一个士兵冲过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