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正面给王安石施加巨大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以来从来就没有顺利过,当几种新法条文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后,王安石自己除了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政治手腕来维护变法派的利益,另外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王静辉就是算准了现在就连王安石自己也对变法是否有必要继续下去而感到迷茫——王安石已经黔驴技穷,在这个时候,他可以给王安石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继续走下去,王安石就算觉得与自己的初衷不符,他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有选择王静辉所提供的道路。
在王静辉所看来,大宋的财政危机虽然暂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不过是将矛盾继续掩藏起来留给后人罢了。现在对于大宋来说外部政治局面空前大好,在消除了西夏这样的心腹大患之后,大宋将会有更大的精力来注重治理自己的内部问题。王静辉也认为应该趁着王安石、司马光等人还活着的时候,应该利用他们的强大无比的政治声望来解决大宋深层次的问题,在王静辉的记忆当中他们两人都是同时在1086年去世的,距离现在的寿命也不过还有十二年而已,这个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也唯有借着他们二人的大旗才可以破开所有的阻力,完成自太祖太宗时代所种下的种种政治体制缺憾。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在官制改革和军事改革之上,只有他们才可以让所有的官员都闭上嘴巴乖乖服从改革。
王安石是出了名的不怕花钱,他讲求的是开源,这正与他的老朋友司马光的政见相反,而王静辉给王安石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便是开始紧缩财政尤其是对行政性财政支出进行紧缩,其中最具体的落脚点便是在裁撤合并州县,这样做可以大大缩编大宋官员体制,并且还会免除更多百姓服劳役。这么做的结果也是可以降低役法给百姓所带来的灾害,更重要的是这一直是司马光所倡议的事情,只要这两个人能够同心干一件事情,那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取得成功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王安石现在就是缺一场成功来壮大自己的政治声望,虽然这也需要和司马光相互合作,但总比没有的强!
裁并州县是将以往宋制的八个等级的县裁并成为京畿直辖县、大、中、小四个等级,并且将户数不满一千户的县全部裁撤合并,这样一来大宋除了新收复的西夏领土之外,全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将会减免合并到七百个以下。这样做的最直观的结果便是大宋臃肿的官员体制也许依然不会因为有一千多地方官员减少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但地区行政体系将会更加精练——这样也就达到了王静辉与王安石所商议的精简行政机构和臃肿官僚的第一步,然后才会想办法对上层的官制体系下手,真正解决大宋长期以来存在的“叠床架屋”的官制体系。
其实更加令王静辉感到兴奋的是,一旦州县裁撤合并完成,至少会有十三万百姓不用再服差役。也许十三万百姓和一亿的人口总数量不成比例,但这对于解决大宋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有着非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恢复王安石因为保甲法而变得日益狼藉的声名有着巨大的帮助。王安石也曾因为裁撤合并州县会砸了至少一千多个官员的饭碗而担心,但一想到十三万百姓可以不用服差役,这中间巨大的差距还是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当然这些被砸饭碗的地方官员可以由朝廷发放一定的补助,前往岭南、南洋或是西夏担任官员,那里正是缺乏官员的地区。
一如王静辉当初所料的那样,当王安石提出裁撤合并州县的奏章之后,朝野之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大宋三大报纸全面跟进报道,士林中人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宋三大报纸的编辑都是非常牛的,他们的眼光比考科举的审卷官员还厉害,所刊登的文章无一不是精品,除了有非常可观的稿费可拿之外,真正能够让士子们所看中的是能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也同时可以被有实力的朝廷大员所看重,或是加以提拔,或是直接招入幕府,这就好比是唐朝时期的“行卷”一般。
当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王安石公开的政敌——司马光终于在几天之后,王安石上呈了更加详细的裁撤合并州县的方案之后,他终于在《大宋新华报》、《大宋明镜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建议——非常赞同王安石的主张!
第三百六十二章 分裂
这是一场规模宏大改革的序幕,虽然王静辉现在对中国历代的朝廷官制进行研究比较,还没有提出一个能够令王安石非常信服的体系,但总体官制改革自下而上的顺序已经为两人形成共识。高层官制体系暂且不管,在兼并州县后能够让底层官员体系得到有效的改制,这却能够使得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其中的好处,唯一的坏处便是那些受到精简的官员难免有些“怨望”,不过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心中对此都不屑一顾,王静辉一直是“老好人”的形象,也害怕这次改制会得罪太多的人,但好在这顶大帽子已经带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头上了,再坏也轮不到自己,他也乐得出让这份功劳以换取自己的平安。
天章阁侍讲王雱在得知朝廷最近做出的种种改革政策之后,他却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风险,但是一方面他在这件事上无法改变父亲的决定,另外一方面他也同样为背后所能够改变变法派的声名利益所吸引。不过他心中依旧非常的不舒服——这些都是王静辉所策划,即便改革的最终条例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体现了驸马的思想和意志。这是最让王雱最为恼火的——他坚决反对变法派和驸马的合作,因为驸马在变法的问题上一直是左右摇摆不定,除了在其影响力巨大的淮南东路和两浙路对朝廷的变法条例阳奉阴违,肆意的改变变法条例的实施办法之外,甚至还公开地阻挠变法进行,最为让人生气的是趁着河北大旱的机会来由银行接收青苗钱干脆让天下看了变法派的笑话,这是他所不能够容忍的。
不过王雱再怎么生气,对于驸马他还是无计可施的,而王安石在这个时候因为王静辉对他的公开倾谈多少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两人在变法问题上正在展开积极而坦诚的讨论,尽管分歧依然很多,但王静辉的处事态度和智慧则更加令他心折,如同他和司马光之间的关系慢慢好转一样,不过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深一些——毕竟是王静辉努力向王安石靠拢,这也是王静辉觉得现在的政治环境已经大大改变,他如果再像以前那样靠挖王安石墙角来壮大自己,那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很可能将会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和保守的司马光共事会令他更加难受。
王雱心里不痛快,但吕惠卿比他还不痛快——王衙内这段时间没有少找他的麻烦,吕惠卿早就在心中有所明悟,王雱会在田产的事情上和他相互纠缠,他也不怕王雱,不过他没有想到王雱会这么绝,把他兼并田产的事情给慢慢的透露出去了——对于吕惠卿这样的人来说能够踩到他的痛脚的地方除了让他贬官之外,就是有损他的名声了。
无论在什么时候,清流总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也许倒向一个政治流派,但对于那些清介如水的官员,即便是对方与自己政见向左,也会非常敬重对方,他吕惠卿在清流中还是非常有“市场”的,至少被天下士林认为是“颜子”。王雱的手太黑,居然在吕惠卿最珍视的“名声”上下手来打击他,完全不顾忌两人同为变法派的情分。
对于最近闹得纷纷扬扬的吕惠卿兼并民间田产一事,御史台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在这个时候还并不像王静辉所处的历史时空那样,王安石彻底清洗了御史台,换上了蔡确等人,这个时候的御史台中保守派的实力尽管受到了打击,但依然保有深厚的实力,弹劾吕惠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安石虽然在某些事情上有些执拗和糊涂,但精通权术的他首先便将驸马王静辉给排除在外,而自己亲生儿子所做的手脚自然也瞒不住他的眼睛。对于变法派内部出现的分裂,王安石心中一直就非常清楚,不过是为了变法大局的着想他一直装做看不见,但并不代表他是个糊涂蛋。
王静辉也没有想到自己放出的这一招“闲手”会被王雱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更没有想到王雱为了打算日后领导变法派而将吕惠卿的声誉败坏的如此之惨,这倒让他有些喜出望外了,由此而引发的变法派内部分裂的趋势更是让他感到自己先期所做的工作非常值得,简直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