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司和仓司也叫提举常平司,这漕司是负责这一路的财赋和监察,仓司是负责这一路的仓储。州是路下的行政单位,这倒是有点像后世的市级行政区,“知楚州军州事”不仅是挂上知州的职位,还要兼厢军正印职,不过知州之下还有个通判来节制知州的权力,没有通判的签字,知州所签发的政令就被作废。

经过蜀国公主的解释后,王静辉多少在大宋文官制度上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心中比较了一下,自己可是一下子变身为省级部长兼市长了,可以看到老丈人英宗赵曙授予他的官职可谓是超大了,联想到赵曙前段日子提拔他为宝文阁侍制,根本就是为了今天的授官在做铺垫,尽管这样,他升官的速度也太快了,这让王静辉心中很是费解。

王静辉从来都不想沾染政治,因为这东西从来就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好印象。他也知道一个能力出众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能够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对此年轻的他也曾怦然心动过,但他王静辉自认没有这个本事,对此他还是有这个自知之明的,可命运偏偏有意无意的把他向这条道上推。自从意外的认识了颍王赵顼兄妹,尤其是濮议支着,已经让他洗不干净了,到后来鬼使神差的爱上了蜀国公主,更是使他不可避免的接触政治。娶了公主后,按照他的说法: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受到游牧民族的野蛮骚扰,他更是频频向大宋统治高层进言进策,他想的更多的便是此时就此打住,在英宗赵曙父子、韩琦、司马光等人的背后做一个参谋工作就可以了。

今天英宗赵曙的一纸圣旨让王静辉再一次突破了自己设下的底线:正面走上政治舞台!对此是那么的突然,有点让他有种猝不及防的感觉,所以在听到圣旨的时候楞了半天神。“难道这真是我的宿命?!”王静辉心中反复的问道自己……

英宗赵曙在让王静辉外放这个问题上也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的,自从看到王静辉的那篇策论后,赵曙立刻被他那篇策论所打动了,尽管那篇策论中没有什么具体的治国之策,但却在别人还在争论的时候,便可以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尽管按照策论中设立“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做法见效也是很缓慢,但总比那些人坐而论道强的多。

既然有了行动指导,就必须开始动手了。当英宗赵曙正准备摩拳擦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手头上居然没有一个官员适合去做这件事,宰辅韩琦、欧阳修等人身为国家首脑和中枢,那是绝对不可能现在离开汴都的,况且其他可以信任的官员都已经老了,没有什么活力来推动此事发展;如果选用那些年轻的官员,那些毛头小伙子不说才学如何,单就是他们那套“激进”的主张不说赵曙难以苟同,韩琦等中枢老成派也会不放心,必然从中形成制衡,难以达到王静辉策论中想要的效果。

这样算来算去还是自己的驸马最合英宗赵曙的心意,更何况这个策论本是王静辉完成的,由他来完成正是最佳人选。不过让赵曙可惜的是,王静辉实在是惊才绝艳,是他见过能力最出众的年轻人,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赵顼原本的优秀在这个才子面前显得这样浮躁,自己的本意是想把他留在身边朝夕问策的,这一外放身边少了个可以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少让他有些失落。相比之下,赵曙更加期待王静辉外放后会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也许经过几年的锻炼,这样才学能力出众的才子可能会变成真正的干才,这样的人才将来留给儿子也未尝不可。

英宗赵曙选定了王静辉后,还要得到各位执政的认可,否则那也是白搭,所以把韩琦、欧阳修、赵槩、张方平等人叫来,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一说后,韩琦和欧阳修当即表示赞成。也可能是韩琦当这个宰辅积威已久,赵槩自然是说不得什么的,张方平和文彦博没有和王静辉接触过,所以对此有些微词,但并不是十分坚决,所以英宗今天的这两道诏书得以顺利通过。

不过在选择让王静辉就任的地点上,几个人就产生了分歧。英宗赵曙原本是想让王静辉到杭州去当知杭州军州事的,但这却遭到了包括韩琦在内的众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十分充分:杭州乃是繁华之地,运河漕运之始,事关南方诸路运送赋税和各种财货进京,这样的地方一是看不出王静辉能够有什么政绩,二是事关大宋要害,王静辉还没有什么经验,恐怕寻求中兴大宋的良方没有找到,反而会拖累国家。

英宗赵曙听后也觉得十分有道理,再就是他也不希望王静辉离汴都太远,所以便把距离缩短一半,定在了淮南东路的楚州,并且赋予了王静辉更大的权力:将淮南东路的漕运司和仓司的大权也交给了王静辉,顺便让他挂上楚州厢军的正印。经此一番波折后,这便是王静辉在驸马府中接到的圣旨。

当天晚上,颍王赵顼像往常一样到驸马府来串门儿,把这件事的原委完完本本的告诉了王静辉。对于王静辉即将远走楚州去赴任,颍王赵顼心中也是感到十分不满,因为在王静辉成婚后,他时常到驸马府来找王静辉讨论学问或是对国家的看法,王静辉也是比以前大方了许多,也不藏着椰着了,很多观点都是他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尤其是王静辉对韩非所主张的法家看法与外界那些夫子见解有很大的不同,并没有把《韩非子》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形容为洪水猛兽,这些见解给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可惜这样的日子还没有持续多长,父皇的一纸圣旨便要把王静辉调到楚州去当地方官了,这怎能不让他郁闷?

王静辉面临这样的处境,虽然让别人感到羡慕甚至是嫉妒,但却不是他不想要的,不过事已至此,他心中明白既然自己也是半个宗室,想不沾政治的边那是不现实的,既然在河边已经湿了鞋,那就不用在乎是不是要保证自己是否干净了,应付眼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大不了被打回原形继续当自己的驸马。

由于身份的转换,王静辉现在对颍王赵顼更加关注了,英宗赵曙的身体据历史的记载实在是很差,虽然不知怎么回事,到现在为止他所见到的赵曙身体虽然不是很健康,但也不至于像史书上说的那么差劲。不过王静辉看得出来,随着治平三年即将过去,赵顼的身体虽然不至于就此完蛋,但也不会拖太长的时间,现在自己要到远离汴都的楚州去当地方官,更没有办法随时来保老丈人了,颍王赵顼也就是完几年当上神宗皇帝,这是定局。

王静辉想到自己这一离开汴都,以往在赵顼身上下的功夫恐怕也会随着他的远离而前功尽弃,他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所以对赵顼提出让他时常寄送策论回来的建议,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不过可能是王静辉在某段时间也曾对赵顼许下同样的话语,但执行却是另外一套,让赵顼产生了怀疑,弄得蜀国公主在一旁轻笑不已,王静辉倒是头一遭的闹个大红脸,看见这两口子幸福的模样,赵顼也不禁莞尔。

既然自己即将出任楚州地方官的决定已成定局,王静辉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找什么借口来推托了,那是徒劳的而且还会给自己的老丈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他考虑更多的便是自己在任地方官的时候要做出什么样的成绩了。这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成功那对大宋将是一个良好的样板,以后在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相反如果失败的话,那后果也可想而知,宰辅韩琦等老臣这点儿唯一的积极性也会跟着受到打击,自己的老丈人面子上也不会好过,推算下来就是连带着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以后再向朝廷进策,那可就难了。

想到自己连将要去赴任的楚州到现在还不知道在那里,王静辉心中一片汗颜,他差遣自己的书童到商务印书馆找那里的曾掌柜,他记得曾掌柜曾经对他提起过商务印书馆曾经印制了不少地图册子,这还是自己的创意呢,让商务印书馆把大宋公开的各地地图都合印成一本书。自己现在干脆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对大宋目前的疆域好好了解一下,免得到时候在赵顼面前曾经说自己游历天下的谎言被戳穿。

此时地图在大宋已经非常普及了,王静辉在刚刚来到这个时空的时候,孤身一人从平氏镇出发到汴都开封,靠的便是一路购买这些类似旅游指南的地图,虽然比较粗糙,但还是非常管用的。书童很快便把地图带回来了,王静辉拿过地图册便爬在书案上研究起来,他翻到淮南东路这一部分,很容易便找到了楚州的位置。看过地图后,王静辉也不禁对楚州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