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府体制下的所有残余势力。
为此,仁孝天皇在朝廷官制之外,特设了三名全权总督,担任这三路大军的统帅——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部署,也是对未来政治权利的一次分配。
首先,来自“海外友邦”的龙巫教特使艾克林恩,被任命为东山道总督,带着他自行拼凑起来的图坎草原蛮族骑手、耐色瑞尔帝国南方政府派来送死的帝都近卫军、若干龙巫教精锐杀手、以及本地临时招募一些附庸杂兵,合计约摸五千余人,沿着最为崎岖坎坷的美浓、飞弹、信浓、甲斐一路向关东挺进。
其次,朝廷阵营当中军力最强的诸侯,萨摩藩主岛津怒志,被任命为北陆道总督,统领他麾下的近两万精锐萨摩军,以及一些依附于萨摩藩的小势力,合计约两万五千人,从京都北上越前、加贺、越中、越后一线,从北面进入关东平原,然后并不南下出击江户,而是北上攻略陆奥、出羽各藩,直抵已经举义反正的虾夷岛。为此,天皇又加封岛津怒志为镇守府将军,全权统辖广袤的东北地区军政事宜。
然后,在最重要的东海道一路,仁孝天皇安排了自己最亲信的宠臣藤原梅竹担当东海道总督,以及名义上的三军总帅。朝廷虽然没有直属兵马,但是在眼下的京城四周,多的是想去东海道富庶之地大肆劫掠发财的各路“勤王义军”。真正提兵进京的各藩诸侯,都不屑于浪费自家钱粮,招揽这些山贼土匪之流,但朝廷却毫不在意——当然,粮饷军械之类还是一概不发的,相反还要进贡朝廷一笔献金……
因此,把这些乌合之众林林总总全都加起来之后,朝廷就有了一支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估计能凑到四万的“浩荡大军”,虽然战斗力非常可疑,但仁孝天皇觉得有了这么多人,就算是压也能把那些旧幕府残党和西洋鬼畜给压垮了,更何况根据历史上的经验,进军路上肯定还会有很多豪族带兵投效……
最后,此次最先于长州藩起兵参战,屡次奇迹般大破强敌,几乎拖垮了幕府军主力的“奇兵队”总长绯月宗一郎,受封出任京都守护、检非违使等职务,负责留守近畿一带,监视大阪的残敌。并且奉旨以他手下的一千多“奇兵队”为核心,尽快扩充出一支三千人规模的“京侍”,即天皇的御亲兵。
总的来说,这个规模宏大的三路东征计划,安排得大体上还算合理。
————————————分——割——线————————————
PS:晚上有事外出,故仓促提前发出,继续求票。另由书友“梅竹兰菊”出演东海道总督龙套,以感谢其支持。
第三卷 寒风中的战火 一百四十三、各怀心思的“官军”们(上)
一百四十三、各怀心思的“官军”们(上)
一百四十三、各怀心思的“官军”们(上)
总的来说,这个规模宏大的三路东征计划,安排得大体上还算合理。
——深处于内陆的东山道土地贫瘠,道路崎岖,如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势力,就全局而言无关紧要,索性丢给“外国友人”随意折腾,顺便拖住这些家伙的手脚,免得他们在别处生事。
——把战斗力最强悍的两万萨摩军,调离攻打江户城和横滨租界的作战序列,而是去挺进寒冷偏僻的北陆道,貌似有些浪费。但若是继续挺进东北的陆奥、出羽,就会和旧幕府势力的最后一支精锐战略预备队,拥有六千新式陆军和近万民兵的会津藩迎头撞上。
在朝廷决心没收德川家所有亲藩领地的情况下,会津藩势必只能背水一战、殊死抵抗,如果不用强悍的萨摩军上阵讨伐,很可能会吃败仗。
——至于最为富庶繁华的东海道,原本散布着大量的幕府直辖据点和德川家谱代亲藩,貌似不太容易攻打。但是在先前的讨伐长州之役和京都大战之中,幕府的直辖兵力损耗殆尽,根本无力在东海道各处天领布防。而德川家的谱代亲藩,又已经大批倒戈投诚,更不能构成威胁。即便是零星剩下的几个顽固派,也被蜂起的流寇乱民包围,顶多只能龟缩城堡据守,当道阻截那是想都别想。
在这种敌方已经分崩离析的情况下,朝廷的东征军基本上无需进行大规模战斗,就能一路推进到江户城下。而在沿途裹挟加盟了大批地方豪族之后,兵力估计还能进一步膨胀,届时恐怕根本不需要朝廷的统帅怎么调兵遣将,就会有急于洗白的关东诸侯不顾伤亡牺牲,率领家族郎党主动攻打江户城,以此来向朝廷邀功请赏,洗脱罪状了。
因此,这个天皇御制的三路东征战略,粗看起来还算比较有可行性,诸位将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过,仁孝天皇之所以会如此安排,主要还不是出于军事作战上的需要,而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
————————————分——割——线————————————
在自我评价甚高的仁孝天皇眼中,在举行完大政奉还的仪式,刨掉了江户幕府在法理上的存在根基之后,这个政权就已经等于是灭亡了。依旧残存在大阪和江户的那些家伙,不过是几根冢中枯骨,苟延残喘而已。估计只待朝廷官军一到,必然土崩瓦解……所以,一切的军事问题实际上都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倒幕成功之后。
对于仁孝天皇来说,推翻江户幕府只是一个开始,恢复朝廷公卿对国家的统治才是最终目标。
为此,就要一切都向古代的平安朝看齐,将这个国家所有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权利,都尽量地收拢到天皇和公卿贵族们的手中。这才是真正的王政复古,大政奉还。
而要实现这个几乎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终极目标,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已经和朝廷公卿争斗了上千年得跋扈武士,另一个是新近才冒出来的西洋蛮夷。
——局限于眼界和见识,思维比较保守落后的仁孝天皇陛下,并没有把实际掌握幕府政权的大阪财阀集团,看做是一股独立的新生力量,只是将之视为西洋人的走狗而已。
根据仁孝天皇自己的估量,通过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决战,这两大障碍的当前代表——摇摇欲坠的江户幕府和耐色瑞尔帝国殖民势力,就会被捣毁得差不多了。但是,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权利斗争,只要外敌一去,内部矛盾马上就会浮出水面。
由于朝廷公卿手中并无可靠的武力,因此此次倒幕战争和过去的历史一样,依然是由朝廷拉拢一派武士打倒另一派武士,唯一的区别是又多了拉拢一帮洋人打倒另一帮洋人——朝廷的阵营当中,那位坐拥两万萨摩精兵的岛津怒志藩主,内心中最深的渴望绝对不是什么王政复古、皇权重振,而是在打倒江户幕府之后,自己再踢走朝廷开办起一个岛津幕府,以实现武人的最高荣耀。
因此,在仁孝天皇的内心深处,丝毫不怀疑岛津怒志会为了颠覆江户幕府而浴血奋战,但同样也丝毫不相信这位藩主在倒幕成功之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效忠朝廷,而不是沦为下一个潜在的“朝敌”……
这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很多次非常惨痛的教训了,如果不能预先做好提防布局的话,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让皇室和公卿白白地空欢喜一场。
而那个主动凑过来以求合作打击共同敌人的龙巫教,虽然并未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暂时还看不出对朝廷有什么危害,甚至还几乎是有求必应,非常殷勤地替朝廷出钱出兵出军械,解决了许多颇为棘手的难题。若是没有他们的大力相助,倒幕战争也不会进展得如此迅速。
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朝廷眼下和这些海外盟友相处得不错,并且得益颇多。不过仁孝天皇觉得为了稳妥起见,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最好还是立即翻脸把他们远远地打发出去,将这个岛国恢复到过往的闭关锁国状态,以免养虎为患,导致最后尾大不掉,无法驾驭。
——尽管由于自信心过分膨胀,“选择性忽略”大法使用过度,导致仁孝天皇似乎具备不定期的间歇性抽风,以致于妄想狂发作的脑残迹象。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间歇性地爆发出一定水准的政治智慧……尤其是在考虑党同伐异、争权夺利、布局下黑手陷害“忠良”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
所以,在此次的东征计划中,仁孝天皇就很巧妙地掺杂进了自己的若干政治打算。
首先,朝廷眼下最重要的支撑武力,以及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坐拥精兵两万的萨摩藩主岛津怒志殿下,被派遣去北陆、奥羽之地,和旧幕府残留的最后一支精锐军团决战。那里虽然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