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方向上,赵国、齐国、楚国如何攻打韩国,韩国知道的一清二楚,自然也好防御。秦国,这个被韩国束缚在关中的诸侯国,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
本来,在平时,这个隐患是足以消除的,因为韩国有足够的兵力扼守住秦国出关中的每一条要道!哪怕秦国出动举国之兵,韩国也不怕!但两个多月后,随着齐、楚、赵三国七十五万大军压境,韩国的兵力会显得格外紧张!这就是秦国可以利用的最好机会!韩国可以设想,拼着巨大的伤亡,秦国也会取得想要的突破的。如何对付秦国,这才是真正摆在韩国君臣面前的最大难题。
韩国十二个郡,除了颍川和蜀郡完全不和他国相邻,其他十郡均有可能被这场战争波及。韩国君臣估算了下,按照战争持续一年来算,各郡能够凑集的兵力最多八十万。再多的话就难以应付突发的状况,更会严重影响民生。因为韩国是防御的一方,八十万的数量应当足以应付这场战争。当然,如果形势极其不利于韩国,韩国还是可以陆续增加兵力的。
大臣们对秦、赵、齐、楚四国该采取攻势还是守势,争执不休。毫无疑问,秦、赵两国给韩国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齐国,最后是楚国,这和各国实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丞相张平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想,建议韩王把主力优先对付齐、楚两国。至于秦、赵两国,因为两国的国力很强,战况肯定会很胶着,韩国即使投入大量兵力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战果!
御史大夫范睢则是另一种想法,秦、赵两国固然难打,但正是因为难打,只要韩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齐、楚两国必然退缩。对这四国而言,秦、赵才是主心骨,齐、楚两国不过是浑水摸鱼来占便宜的。分清了这个主次,就不难下正确的决断!
太尉暴鸢的主张和张平、范睢两人相比,无疑更加激进了些。他认为,秦、赵乃是大敌,既然两国都想毕其功于一役,韩国何不一举歼灭秦国或者赵国的主力。只要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哪怕的丢掉东郡、砀郡,那又如何?!
一时之间,韩王犯了难!(未完待续)
ps:如何破局,大家有什么要说的?书评区或者贴吧,等你回答啊!
。。。
。。。
第十九章 出兵问题
韩国君臣思量再三,最终决议征调八十万大军应对此次危机。秦、赵两国实力最强,自然需要引起韩国最大的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小觑齐、楚两国。因为韩、齐、楚三国交界的东郡、砀郡、汝南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因为大意,让齐、楚大军轻易突破,那么它们身后的颍川则危矣!颍川乃韩国多年经营之所在,若遭战乱,韩国损失必大,军心也会动荡!
这场的战争一旦爆发,范围将有上千里。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四国图谋甚大,自然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若是韩国不未雨绸缪,提前布置,等各国突然暴起发难,韩国将顾此失彼。因此,划分战区,将指挥权下放到将领手中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具体的兵力分布如下,卫尉李牧领军三十万,驻守砀郡,负责东郡、砀郡、汝南三郡的安危,考虑到三郡平原居多,适合骑兵迂回穿插,韩国最精锐的骑兵——羽林军调归李牧指挥。
郎中令蒙骜领兵十五万,负责上党、河内两郡的守备工作,成军未久的河水舟师负责策应。如果形势危急,韩王允许蒙骜丢掉河内郡,力保洛阳的安全。之所以兵力如此少,一方面是韩王决定对赵国采取守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上党、河内的地形决定的。上党有太行山作为屏障,河内两面环山,一面环水,皆是易守难攻。韩国的兵力有限,赵军的士气高涨,自然要挫其锋芒,再作打算!
太尉暴鸢负责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将兵十五万。严防秦国从这个方向突破。汉中方面则是由偏将军乐乘领十万大军防守。在秦国这个方向,韩国动用的兵力总共二十五万!
之所以专门派偏将军乐乘只负责汉中,不把汉中的兵马往外调是因为汉中的核心所在为南郑,南郑距离洛阳有上千里之遥,秦国若是猛攻汉中,韩国得到消息再调兵遣将必然耗时持久。久则生变!汉中可谓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让暴鸢、乐乘各领大军的好处很明显。若是秦国猛攻风陵渡、函谷关或者武关,乐乘将北上关中,令秦国不敢专心东进。若是汉中遇袭,暴鸢也会在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发动攻势,牵制秦军主力。
最后剩余的十万大军则是由魏辙率领,驻守颍川,随时供韩王差遣,支援各条战线!
从兵力分布上来看,韩国以十五万大军拒三十万赵军。以二十五万大军对付秦国二十五万大军,以三十万大军和齐、楚四十五万大军抗衡,可以隐隐推断出韩国的策略。那就是对赵国采取守势,对秦国针锋相对,对齐、楚则是诱敌深入。
当然,策略会按照实际的战况调整,尤其是中原这一块主战场,韩国调动兵力可谓极其方便!双方在各个战场上兵力上的对比不能完全说明什么。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中规中矩的做法,真正的名将善于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点。
譬如针对赵国,表面看,赵军的数量是韩军的两倍,韩军完全处于劣势。但实际不然,兵力处于劣势并不意味着韩军没有反击的机会!韩国有上党在手。居高临下正对邯郸,随时可以威胁赵都邯郸,而赵国绝对不会忘记这一点。因此,赵国在进攻河内的时候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来防备韩国从上党方向出兵。至于韩国能不能隐藏自己的行踪给赵国致命一击或者赵国能不能声东击西攻入上党,完全就要看双方将领的指挥应变能力了。
整个七月份。各国的使者游走天下诸侯,为一场注定惊天动地的大战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想要完全避开其他国家的细作是完全不可能的,秦、赵、齐、楚四国明白,自己针对韩国的阴谋韩国不可能不知晓,正如韩国也知道,自己暗中筹备粮草,集结大军的行为也瞒不过有心的各国细作。双方唯一不确定的是这一场大战会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
太多太多的选择,太多太多的可能,愁坏了将军大臣们。只是,当各国的战争机器沉重、缓慢而坚定开动起来的时候,彷徨、犹豫、不安就全被抛之脑后,各国唯一考虑的是如何欺骗对方,占得先机!
七月末的时候,从北方草原和南方百越之地传来了好消息。北方的匈奴同意出兵十万,进犯秦、赵两国,前提是中原确实爆发了大战,匈奴确定有利可图。南方的东越国也表了忠心,当楚国攻打韩国后,东越国的五万大军将出会稽山,越过浙江,攻打鄱、艾两邑(今九江境内,三国时名曰柴桑),做势切断郢都和淮泗流域的联系,乱楚**心。
与此同时,流言乱飞。韩国虽然知晓已经不能断绝秦、赵、齐、楚四国讨伐自己的决心,但总可以给对方添一些堵。这样的事情在九国伐秦的时候秦国也做过,效果证明也还不错。
不同的国家流言自然不同。譬如临淄,韩国散布的流言是愿意和齐国联合瓜分楚国,韩国主动割让砀郡,换得齐国的出兵。当然,为了迷惑楚国,齐、韩两国要先装模作样地打一架。等楚国存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放松警惕后,齐国出兵攻占淮泗之地直达江东,韩国则是三十万大军从南阳、巴郡顺流而下,攻占郢都。两国合力将楚国赶到岭南不毛之地,绝其祭祀!
为了配合这则流言,丞相张平自然在此之前去了趟临淄,面见了君王后,虽然两人不过是笑呵呵地谈论了下今年的收成,互相转达了问候,但流言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张平代表着韩王和君王后敲定了灭亡楚国的“妙计”!
再比如郢都,韩王无缘无故地送了几十名美女和几件价值连城的珠宝给楚王,外加一封书信。然后没过多久,郢都就流传出韩国有意和楚国联盟,瓜分故鲁之地。
邯郸方面散布的消息是秦国已经和韩国秘密达成协议,两国将瓜分赵国。韩国只要邯郸、代郡,太原、云中、雁门则属秦。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韩国会把长安君交给秦国泄愤。有关质子的人选正在紧锣密鼓地筛选。
同样的道理,在咸阳流传甚广的一个消息是韩、赵两国已然联盟,如今长安君在洛阳为质,赵国用事的赵太后宠爱幼子,韩国又厚赂赵国大臣,终于说服赵国联合发兵攻进关内,灭绝秦国!长安君已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