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并不是说当了官的人才叫士大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也是士大夫。宋太祖定下这个规矩,也就是说,凡是读书人,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没当官地,你都有资格向朝廷,向皇帝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是反对也好,支持也罢。即使是你的意见触怒了皇帝,他也不能杀你的头,最多把你流放充军。
这个政策是很好的,因为它可以促成开明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统治者的“兼听则明”,所以王钰掌权以后,继续推行这条政策,甚至还把它具体化。比如王钰规定,凡是取得了进京赶考资格的读书人,你的来往旅费,伙食,都由朝廷出钱。可后来,王钰增加武举的名额,削减文进士地名额招致了小部分人的反对,就小小地得罪了文人一把。
此时,汪大人提出逮捕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钰马上否决。并不是他怕得罪文人,而是因为文人作为一个特殊地阶层,而且处在宋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它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比如写这篇文章的人,如果官方抓了他,后面引起的连锁反应,恐怕是难以想像的。
况且,马背上打天下,不能马背上坐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靠抓人杀人,就能搞出一个盛世的。要让读书人说话,哪怕他地话不好听。
再说,这件事情上,重要的不是写这篇文章地人,而是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作者的人,他才是用心险恶,会不会是赵颉?
“这件事情你们开封府不要插手,本王自有主张。”王钰沉思之 后,作出决定。
第二天,王钰马上请皇帝的老师,太子太傅闻焕章亲自出面,去劝劝他这位学生,告诉他,写文章可以,批评朝廷也可以,但现在这个时候实在不恰当,希望他收敛一些。
可谁知道,闻焕章这样一个当代鸿儒,又是那位仁兄的恩师。到了自己学生的府上,反被他奚落一顿,冷嘲热讽的批评他作了高官,就没有了读书人的骨气,只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还说担心这样一个太子太傅,能不能教出一个好皇帝。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王钰头疼了。中秋节之后,好几篇文章在社会上流传,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迁都一事而发。百姓口耳相传,议论纷纷。
在古代,没有“媒体”这种说法,社会上的舆论,其实就是跟着几根笔杆子在转。读书人写的文章,说的话,就是舆论。
而舆论往往能左右百姓的意见,因为老百姓里,读书识字的少,容易被人误
迁都不好,老百姓就信了,就开始议论了,甚至有人开始抨击朝政了。好在王钰威望太高,还没有人敢把矛头对准他,只是说圣上和王上身边出了奸臣,想搞乱国家。
事情越演越烈,社会舆论对迁都一事,越来越不利。王钰想解决这件事情,其实也简单,把那几个写文章的家伙,抓去坐牢,要不行直接砍头,保证没人再敢议论这件事情,人都是怕死的。
可问题是,他不能这样做。首先,他以开明的态度治理国家,就一定要保证言路畅通。如果人家写了反对你的文章,你把把人家抓去砍头坐牢,以后谁还敢给你提意见?其次,这些读书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关心国事,只不过被人利用了,幕后那个家伙才是该杀的。可尽管如此,事情就不能这样持续的发展下去,而朝廷没有动作吧。
禁宫,资政殿,早朝。
“今天早朝开始之前,本王有几句话要说。想必列位臣工都知道,近来京城里面有几个读书人,写了几篇文章,抨击朝政,百姓们也在议论。读书人写文章,批评,建议,这是好事,本王没有意见。”王钰这个开头,就说得满朝文武心里面打起了小鼓,近来就数这件事情闹得最凶,看来王上也注意到了。不过听这个开场白。似乎没有动肝火。
“但是!”王钰话锋一转,加重了语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书人发表意见本王不管,但朝廷自有法度在。咱们在朝中议地事情,除非对天下发布公告,否则都是机密。谁把这件事情泄露出去,本王一定会查清楚。有的人。看来是高位呆在太久,连制度也忘了。今天本王把话放在这里,一旦查出来,严惩不怠!”
一席话,说得满朝大员们战战兢兢,都在暗想。谁胆子这么大,敢把朝廷机密泄露出去?不过文武百官中,有不少明白人,偷偷打量坐在上头那位摄政王。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没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行了,早朝开始。”王钰挥了挥手,恢复常态。
散朝之后,王钰回到中书省政事堂,闷闷不乐。召集几位副相商议对策,可一时之间。谁也拿不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来。
“王上,实在不行。朝廷就抓一两个代表人物,威慑一下。这些读书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站着说话不腰疼,成天的批评这,批评 那,这也不满,那也不满,等他们将来考中进士作了官,就知道其中滋味了。”参知政事商仲扬提议道。
“哼。就这等腐儒之辈,把精力都放在舞文弄墨上。没有一点经世致用的才干,考不考得中还得两说。就算考中了,估计也不是什么好官,我要是当主考官,绝不录取这样的人。”孟昭在一旁冷哼道。众臣吓了一跳,这话恐怕也只有孟相敢说,而且还是在王上面前。
“哈哈,所以本王才不敢用孟相作科举主考官。”王钰说笑道。众人一听,也都笑了起来,气氛一时轻松下来。
可笑归笑,问题还没有解决呢。政事堂里,一时沉默,良久,忽听一位大人叹道:“唉,当初咱们十年寒窗,读书搏取功名的时候,也是这般目空一切,敢说敢做。可后来作了官才知道,都不容易,其实文章谁不会写。”
尚同良听到这句话,猛然一抬头,突然说道:“王上,有办法 了。”
“哦,尚相有妙计,不妨讲来听听。”王钰赶紧问道。
“卢大人的话提醒了臣,文章谁不会写?他们能写,朝廷就没人会写么?他们写文章抨击迁都,朝廷也可以让人写文章,拥护迁都。把迁都地好处,详细说明,让老百姓都知道,迁都不仅不会把国家搞乱,正好相反,是要让国家稳定。”
“哎呀,尚相所言极是!朝廷来个针锋相对,咱们不用抓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可是,写这几篇文章的人,可是当世有名的名士,笔力老道。咱们这些老臣虽然也是正经的科举出身,但几十年来处理政务,怕是荒废了书本,写不出来了。让谁去提这根笔杆子呢?”商仲扬疑惑道。
王钰对这个办法很满意,听他提起人选,不知道怎么的,就想起一个人来。这位如果自己不出现,可是宋朝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地文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若要动笔杆子,非陆游不可。”
众臣一听,都表示同意,陆游作官嫩了点,可文采飞扬,笔力雄 劲,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咦,陆游陆判官呢?
当时陆游正在政事堂后面五房取阅文件,听王上召见,赶紧入内。王钰把事情一说,陆游当即领命。
“陆游,写文章的这几位可是当世名士,博学多才啊,你写得过人家吗?”尚同良知道陆游这人,年轻气盛,所以故意拿话激他。
果然,陆游一听,豪气顿生:“王上,诸位大人。不是臣夸口,那几篇文章,臣也看过,一股子酸腐味,不过如此。臣敢立军令状,写得那几位所谓的大儒连还笔的底气都没有。”
王钰听罢,表彰了他几句,心中暗想,都说文人相轻,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陆游说到做到,第二天,便有一篇文笔犀利,大气雄浑的文章问 世。一时之间,京城之内,老少传阅。他在文章中,将几位“大儒”的观点逐一反驳,批得体无完肤。将迁都的好处,条条件件,说得清清楚楚。
王钰推波助澜,又从翰林院中挑选几位善于此道的饱学之士,从旁相助。八月的京城,上演了一出精彩地笔战。个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们,以笔作刀,互相攻伐,热闹非凡。
一时之间,舆论大清,百姓们地疑虑渐渐消除。据传言,有位抨击朝政的老夫子,读了陆游地文章之后,气得卧
,昏迷过去,醒来之后,折断自己的毛笔,说是要再十年诗书。
京城西郊,小竹庵。
这一处远避闹市的世外桃源,建于汴京城西北角的群山之中。这处庙宇是由童素颜出资修建的,王钰命令枢密院将李清照秘密转移,严加保护,前思后想,就弄到这里来。因为这里是佛门清静地,又是尼姑 庵,枢密院那帮大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