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事与愿违,她穿着木屐本来就走不快,一路来到国公府门口,都没能见到步公子,门外鹤丘巷上,也没有他们主仆两人的身影。
傍晚时分,宋国公与藩台大人孔浩言回到鹤丘巷上的国公府,却听说舍难大师与步公子全都走了。
宋蔓秋解释说,步公子是被堂哥宋世畋气走的,临走前在湖畔水榭中留了一首诗。说完她便陪着宋公与孔浩言一起去了水榭。
从前院去到后院的路上,宋公问起当时情景,宋蔓秋便事无巨细,一一相告。
来到水榭,孔浩言看到木柱上的诗句,笑道:“宋公命他写诗,果然还是写了。”
宋公摇头笑道:“浩言兄觉得这诗,是为我而写?”
宋蔓秋陪在两人身后,听到祖父这么说,脸上不由得一红——淡妆红抹总相宜,果然连祖父都看出来了。
孔浩言感慨道:“我为官四十载,便是同辈中人,也少见有这般心机者。”
宋蔓秋听得心惊肉跳,她可从来没有听师叔祖这么称赞过一个小辈,不由得又重新审视木柱上的四句诗文,可颠来倒去也没新的发现。
宋公道:“浩言兄对他那三计,有何观感?”
“方才路上,我前思后想,觉得第一计当真可行;第三计我观李岳神态,似乎对这三得民心之说,颇为欣赏。”孔浩言道。
宋公沉默半晌才道:“你避开第二计不谈,也是觉得那第二计不简单了。”
孔浩言叹道:“你我问计于他,他竟也出题试探你我。”
宋公叹道:“岂止试探,简直当头棒喝。”
宋蔓秋听到这里,已经一头雾水,轻声问道:“祖父,我再去客栈邀他吧”
孔浩言回头微笑道:“蔓秋觉得,那位步公子眼下还在客栈吗?”
宋蔓秋一脸疑惑。
宋公摇头道:“你比你那堂兄聪颖,却还远非那小子的对手。他今日写这诗,是故意引你堂兄争执,好一走了之。”
宋蔓秋惊得说不出话来,她此刻再回想当时情景,才发现祖父说得不错!步公子根本不给她几回说出今夜府中设宴之事,写完四句诗文,又故意说什么“醉生梦死”,不正是点中了堂兄宋世畋的命门嘛!
“可他为何一心要走?”宋蔓秋还是不懂。
宋国公叹道:“今日我与你孔师叔祖,在天使面前露了怯。良禽择木而栖,人家看不上曲阜书院这根已经被压弯了的枝头了。”
第140章 或有过之无不及()
让宋国公只猜对了一半。
步安确实是急着要走,才故意不让宋蔓秋把挽留的话说出口,但原因却和宋国公在天使面前露怯关系不大。
自打步安决定走上仕途,就打算好了不与儒门走得太近,只因隆兴皇帝要削弱朝中儒官的势力,他不想撞到枪口上去。
他这番取巧遁走,就算被看穿了,也无伤大雅,其中除了隐隐贴合文人雅士的趣味以外,还有一项关节。
步安剿灭拜月贼子,究竟是算作七闽道都指挥使宋尹廷统御有功,还是像民间舆论那般被视作宋尹廷尸位素餐的证据,全凭中丞大人李岳一言而决。
因此宋国公听宋蔓秋说起步安来了杭州,才会在招待李岳时,把他邀来作陪,一来将步安与曲阜书院有交情的样子做给李岳看,二来也想亲自见见这位近来名声鹊起的小名士,看看他到底有没有传闻中说的那么了得。
结果比传闻还要惊人!
中丞李岳已经知道富阳雷劫,宋国公之前故意提起,是要试探李岳的口风。站在次子宋尹廷的立场上,宋国公的意图是说,拜月神帝之事可大可小,希望李岳回京之后,不要惊怒圣上。步安一句“拜月神帝说不定给雷劈死了”虽然是玩笑口吻,却恰恰契合了宋公的心思。
从那一刻起,宋国公便觉得这小书生绝非常人。
之后,李岳与孔浩言因政见不同搞得气氛紧张时,宋国公问计于他,他故作惊人之举,立刻就使气氛轻松下来。
然而,最令宋公与孔浩言惊叹的是,你假意问计,他便真有三计,你随口问诗,他临走留下这缺字七言。
“昔日东坡词换取东坡地,今朝诗中水漏作西湖水,”孔浩言感慨道:“此子当真是个妙人,可惜不能为我所用。”
宋国公看着柱上的诗文,意味颇深地笑笑,接着示意孙女蔓秋去将诗中缺水补上。
宋蔓秋问祖父讨了长剑,走到木柱前顿了顿,才在当先第一句之前添了个“水”字,以补足七字,又在“敛艳”二字前分别添了水字偏旁,补做“潋滟”,这样第一句便从“光敛艳晴方好”,变成了完整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随着她将蒙、胡、炎、农四字又分别补全为濛、湖、淡、浓。
全诗这才变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语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水榭之前,西湖之上,升起一层淡淡的雾气。水榭中的灵气明显浓郁起来。
宋蔓秋站在那句“山色空濛语亦奇”之前,剑尖落在“语”字旁,征询般看着祖父和师叔祖。
孔浩言抚须道:“以诗意而论,此处该是雨落西湖,漏作西湖水了。可山色雨景虽奇,连珠妙语更奇……”
宋国公点头道:“便留着此字,一旁再添雨水之雨,算作一诗两解罢!”
宋蔓秋闻言在“语”字一旁,又写了个差不多大小的“雨”字。
收剑刹那,天空惊现奇景。以这边水榭为轴,东边西湖上仍然烟雨蒙蒙,西边湖面却云雾消散,夕阳透过如丝如缕般艳红的晚霞,照在湖上。
宋蔓秋呆立当场,持剑的右手都在微微颤抖,可她身周灵气鼓荡,仿佛半身落在云中——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一句的诗意果然显化在她身上。
宋国公仿佛心中猜测得到印证般,畅快笑道:“果然是西边日落东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宋蔓秋想起祖父前几日笑问她是不是喜欢上了那位步公子,她当时曾说,步公子避她唯恐不及,自己不敢去喜欢他。
眼前情景,确是正合唐时刘公禹锡的诗作,加之灵气凝聚于她身周,宋姑娘不由得惊疑:难道步公子的意思不在诗中,而在诗外?!一念及此,她已红着脸低下头去。
孔浩言见宋国公一脸畅快,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恍然道:“他眼下还与媚臣余唤忠之女有入赘的婚约,宋公若能为他做主,驳回那桩婚约……”
宋国公笑着答道:“这还要看蔓秋如何想的。”
宋蔓秋自然听懂了祖父的意思,脸上红晕更深,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晚霞映成的,低头喃喃道:“全凭祖父做主……”
“那小子还比你年少两三岁,蔓秋若是心中不愿,可不要勉强哦。”宋国公从来最疼孙女蔓秋,但这话倒不像是在关心她。
果然,等到宋蔓秋轻如蚊呐地答说“不勉强”时,宋国公笑得快慰之极。
当晚家宴上,宋国公与孔浩言,当着国公长子宋尹楷及几位孙辈,言辞之间对天姥步安夸赞有佳。
宋尹楷当时不敢置喙,酒过三巡才故意问起那位步公子的修行境界——那位键盘大侠宋世畋就是宋尹楷的长子。
宋国公并不清楚步安的修行境界,便问宋蔓秋。
宋蔓秋答说:“步公子入得天姥书院才刚几个月,又一直在山下修行,眼下应当还是闻道境界。”
话音未落,只听宋世畋鼻子出气,极轻微地哼了一声,接着被他爹怒目而视,才低头不语。
宋蔓秋看了一眼祖父,见他点头默许,才开口道:“步公子麾下有一僧一道一琴师,僧人最强,道士其次,琴师稍弱,那琴师名唤晴山。”
席间有年纪稍轻的女子惊道:“是越州晴山先生?”话一出口,才发现自己有些失态,赶紧低下头去。
宋国公好奇道:“这晴山先生又是什么人?”
宋蔓秋微笑道:“还是清秋妹妹来说吧。”
被她称作清秋妹妹的,正是宋尹楷的三女,键盘侠宋世畋的亲妹妹。宋清秋年仅十五岁,也是乐艺儒修,平时也在曲阜书院修行,佳节重阳将至,才来杭州团聚的。
宋清秋低着头道:“晴山先生十四岁入明德境界,十六岁起便自创新曲,传闻说她空境之下,无人可敌……”
宋蔓秋笑道:“传闻或许言过其实,不过我亲眼见过晴山出手,当可与养气圆满的大儒一战。”
宋世畋低着头不说话,但看他脸色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