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下,最终成功转化为了宋朝的胜利,因为他们是盟友,盟友强大,岂不是代表他们同样强大。
虽然卓傲一直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这些事情,但到此时,依旧生出一股悲凉之感,宋朝的弱,并非没有名将支撑,宋朝的弱,是弱在上位者的无能,宋朝的上位者都很聪明,一支妙笔,生生的将别人的功劳归功于自己,但他们忘了,完颜阿骨打不是宋朝的将领,这样的结果,除了让金人小看鄙视之外,也只能获得一点自我安慰,他们能够迫害宋朝的有功名将,但对于完颜阿骨打,他们没这个本事和胆量。
盟友,是建立在双方实力相当的基础上的,双方强弱悬殊,这样的盟友,才是最该防范的,可惜,放眼大宋,却没有一人想到这一点,或许想到了,却不愿意面对,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粉饰太平,也不愿意将目光看向世界,去面对现实。
到了六月中旬,长江水位上涨,陆续有灾民从西边汇聚过来,虽然还不多,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果然,到了七月份的时候,传来上游四州之地被淹,大批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流民汇聚成难民潮向下游方向涌来。
杭州在往年原本也属于灾区,不过今年因为卓傲大量兴修水利,建立水利设施,将本该来的谁在成功化解,使得杭州不但没有受灾,而且因为水量充足的缘故,收成反而要高于往年,也让大批流民纷纷汇聚而来。
江南之地,各州府纷纷关闭城门,杜绝灾民入城,听起来有些不太人道,但事实上,在古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城市就那么大点地方,一下四面八方的灾民涌过来,城里的空间肯定不够大,而且人一多,灾民无所事事,很容易滋事,扰乱城池治安,还会引发许多其他问题。
杭州城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过今年却似乎有些不同,一大早卓府已经派出家丁在城外张贴布告招工,在杭州四周伐木建房,收拢难民。
工钱不用出,只需要管饭就行,这种时节,作为灾民,能够得到一餐温饱就已经足矣知足了,最重要的是,卓傲招收的都是些年富力强的青壮,有了事情做,自然也不会想着闹事,让杭州稳定了许多。
同时卓傲也开始将手向周边州府蔓延,招收民壮建立民房,能够缓解治安压力,各州州府可不知道卓傲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自然是极力欢迎,就这样,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卓傲以大量财物为基础,迅速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长江南北,看起来是赔钱赚吆喝,但事实上,在此过程中,卓傲却暗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起数万人的部队。
当然,这些人目前还只是干些工活的劳力,但水灾终究会过去,等这些水灾过去之后,这些人就会被以劳工的形式招收,成为卓傲麾下的伙计,进入卓傲趁着这段时间建立起来的各行各业之中。
无形中,让卓傲趁着这一次灾情,暗中将整个长江南北的经济命脉掌握在手中,还扩展了自己的实力,更让自己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只要卓傲一声令下,便能立刻召集十万大军,并迅速占据整个江南地区,与宋庭划江而治。
不过划江而治可不是卓傲的目标,他这次要做的,是一举将宋庭推翻,彻底改朝换代,眼下,卓傲还缺少一个契机,一个能够名正言顺的契机,这一点,就要靠赵佶的帮助了。
眼下举朝为伐辽收回燕云十六州做准备,也算是众志成城,这个时候举兵,绝对不是一个好时机,最好的时机莫过于宋金反目,朝廷威望扫地的时候,那时候,才是最好的起兵时机,不过若按照历史来看,至少要等到几十年,这绝非卓傲想要的结果,所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展露锋芒,让朝廷对自己产生忌惮,再加上之前的事情,引赵佶来攻。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商议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北方金国和辽国打得火热,大宋则继续当酱油党、围观众,美名其曰: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总之这些人打仗不行,但论到做文章,一个赛一个的强,朝堂上虽然一派乐观,倒也有些真的忧国忧民,对金国日益强大心生担忧的大臣,但在满朝欢庆的气氛里,这样的声音就像大海中投进一颗石子,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
持续了三个多月的争论,今天总算有了些眉目,赵佶疲惫的从朝堂上下来,其实作为皇帝,他很清楚这些人在争什么,打还是不打,早已有了定论,如今所争的,事实上不过是打下燕云十六州之后的利益问题。
燕云十六州,那可是一块大蛋糕,州府、知县、各级将领,那可都是一个个肥缺,又怎么可能不动心。
对此,赵佶没有管,事实上也管不了,只要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一削当年檀渊之耻,在自己的皇帝生涯中,留下个收复山河的美名,就足够了,其他的,随这些人闹腾吧。
“陛下,南边儿传来消息了。”一名太监跟在赵佶的身边,低声道。
赵佶闻言点点头,作为皇帝,这个世上能够让他在意的事情已经不多,但却绝不是没有,而且也在南边儿,这无疑是一件很巧的事情。
没有立刻给出回复,而是带着太监,径直来到了御书房,从太监手中接过密信。这太监是他在端王时期就跟在他身边的,忠诚方面,绝对没有问题,所以赵佶的很多事情,都并不避讳这个太监,甚至很多事情。都是这太监在明面儿上操作。
南方的灾情赵佶自然是知道的,但如今举国筹备着夺回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国库的钱,基本上都用在前线上面,对于南方的灾情,自然是有心无力,所以,赵佶很不负责的将这件事情交给南方各州府来做。
他几乎已经可以预料到,这次南方大灾。损失必然严重,但与国家大事比起来,这些损失又微不足道,至少在赵佶看来,是绝对比不上北方重要的。
信并不是太长,但赵佶却看了很久,并不是信太难懂,而是信中的内容让他不得不慎重的一字一句去反复体会。
信自然是关于卓傲的。从卓傲迎娶赵灵儿之后,赵佶对于卓傲的关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若非如今全国的重心都放在北伐上,恐怕早在卓傲迎娶赵灵儿的时候,他就将卓傲给法办了。
其实信上的内容,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南方的水灾被解决了。不但没有因为朝廷的冷落而伤亡大增,甚至是历年来在水灾中最小的一年。
单看这则消息的话,这无疑是个让人愉悦的消息,证明自己手下的官吏有能力,但让赵佶面色难看的是。会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因为自己指挥得当,上下齐心,甚至解决这件事情的人也不是他的人,或者说,根本不是官场上的人,一个豪绅,一个赵佶绝对不想在这个时候看到的名字——卓傲!
他有太多的理由讨厌卓傲,但这一次,却绝非为了私情,一个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对臣子来说,是功高震主,对于百姓来说,是声望太大。
他不知道卓傲是如何解决的水灾,但有一点可以很清楚,卓傲在南方民间,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声望,许多百姓将卓傲当做神来供。
如果卓傲是个大儒还好说,就算声望再高,也不过是士林声望,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威胁不到他的根基,可惜卓傲不是大儒,他的声望,更多的是在百姓之中的声望,赵佶记得,卓傲在武林中也有不俗的地位,这样一个人,如果有心造反的话,以他的声望,在南方恐怕会是一呼百应,一下子,就能让他没了半壁江山!
当皇帝的,若在这方面没有足够敏锐的嗅觉,那他的皇位一定坐不长久,赵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绝对是一个聪明人,在这方面,有着和其他皇帝一样的政治嗅觉。
怎么办?
赵佶坐在自己的龙椅上,只觉得一阵不踏实,立刻起兵剿灭卓傲?
如今朝廷最精锐的兵马几乎都压在北方,莫说急切间不可能抽调出来,就算可以,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剩下的军队,已经不多,而且两线作战,也绝不是如今朝廷能够承受的。
女娲后裔!
没来由的,赵佶脑海中浮现出赵灵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