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屁话,大人没事来吃你的杂粮饼子!”
老林脸一红,当下便是上前,让着张守仁道:“大人莫说笑了,今晚实在慢待,等下次吧……不过要看的那东西倒是真造好了,就摆在外头,请大人去验看就是。”
张守仁倒是真的夸赞,最近这段时间他每天为了加强体魄,天天都是大鱼大肉的补着,也实在是腻味了,这一晚吃点清粥小菜,倒还真的觉得开胃。
当下也不便解释,只一笑起身,向着女主人和几个孩子们点头一笑,这才大步出门。
外头等候的人也很不少,影影绰绰的站了好几十人,见张守仁出来,忽啦啦的就是跪下一地的人。
“说了多少次,你们表示谢意就是好生做事,不在嗑头上。”张守仁颇感无奈,向着众人大声道:“把事做好了,我就高兴。事做不好,嗑头虫我要来做什么?”
一番话说的众人都是燥眉搭眼,只有老林几个老匠人都是乐呵呵的,显是看到众人出丑,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
他们在辽民中是最幸运的,早早就在这堡中安家。
现在全堡重建,张守仁大笔一挥,东北角这里扩建半里多的范围,这么大的地方,全部是匠户们所居。
所有的匠户都是搭建了新居,借着堡中正在大兴土木的便利,在东北角这里开辟了几十亩地,全部是三间正房两间偏房带一间门户的小院,标准化建筑给全堡居民展现了威力,也是十分的美观,底基是大块条石,院子里铺设了青砖,开了暗沟排水,水井厕所什么的都有,居住起来十分的方便舒服。
搬迁进来的时候,那几十家辽东匠人全家老小都是跪在张守仁的百户官厅的街前,叩了不计其数的头。
虽然那天张守仁不在堡里,所有人都只是对着一座空院子在嗑头。
但辽民的感激,不用这种方式又怎么能表达出万一。
这样的院子,还有每月支粮支银的待遇,鞋子布匹药材都是上头免费发下来的。所有人不必担心吃不饱饭,小孩子半夜被饿醒,或是营养不良而被饿死,女人也不会因为一家老小去当暗娼半掩门……提起过往,所有流落在山东的辽东人都是一脸的辛酸和血泪。
其实这些辽民也不一定全是跟着孔有德过来的,这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从开原铁岭一带流落出来,从辽东逃到皮岛一带的岛屿,然后坐船辗转逃到登莱一带,如果没有孔有德作乱,这些人还勉强能够温饱,在孔有德乱后,辽民在山东普遍受到敌视,日子自然是过的特别的艰难困苦。
现在好了,虽然张守仁现阶段只要匠人,而且是熟手匠人优先,但副千户大人已经允诺,随着本堡的发展,将来也会用更多的辽民。
和普通的山东人不一样,副千户大人的胸怀更宽广,更博大,更加的仁德。
和所有的强者一样,张守仁只是会把刀对准真正的敌人,而不会象一个怨妇弱者一样,把仇恨和怨恨撒向不相关的同类而已!
第七十三章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第七十三章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了方便匠人们出入,还专门开了一座堡门,修了一条小路通上堡东的大道……在所有匠人民居的中间,也是道路的尽头,几十座工棚的最北头,现在正放着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最少对胶东人来说,这个东西是十分罕见的。
“大人,这是按你的吩咐打造的,和图样上的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林重贵红光满面,高兴的满脸放光,指着那个十几米长的物事笑道:“咱们虽没打过,不过这里有最好的铁匠和木匠,皮匠老张也是一把好手,七凑八想,居然是真的成了!”
“不错,不错!”
张守仁也是十分高兴,看着眼前的物什,大声笑道:“明天大家一起出把子力气,把这翻车给我装在那个大池子边上!”
那个大池子就是蒸发池,有设计精巧的进水和出水口,但为了维持标准水量,就需要人力来调节。
在现代化的盐场里,这种事就有电动的水泵来解决,现在当然不可能有这种东西,不过这也不是解决不了的难题,用大型的水车就可以了。
说来也是奇怪,在陕北,山西,在山东,很多北方缺水的地方反而是没有象样的水利工程。最近这几十年是小冰河时期,北方在历史记录里几乎是年年大旱,之所以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灾和**确实得各占一半的原因。
但吊诡的就是北方旱成这样,也没有象样的水利工程,官府不组织,老百姓自己也很难自救,特别是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如引水渠或大型水车,或是打深水井。
这样的事如何做了,可能就会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流民,又或是根本就没有农民起义了。
但以张守仁的观察来看,指望明朝政府做这样的事,还不如指望老天下雨更为妥当一些啊。
眼前的这个翻车就是南方水车的扩大版,浆叶阔大,踩踏方便,引水流量应该足够盐池调节所需。
这样的翻车一架当然不够,不过反正张守仁有的是人力,多造几架,每天由不能当亲丁的壮劳力不停的踩踏就是了。
比起煮盐,这种盐池的产量就不是几倍或几十倍,而是几百倍上千倍的产出了!
有本堡和其余几个盐池,年产几千万斤盐,根本就是十分轻松的事情了。
蒸发池,调节池、结晶板、结晶池……
大大小小的池子把海水引入,然后保持一定的海水浓度,然后依靠烈日和不停的搅动,蒸发,然后到结晶的水平。
最后就是成片成片的上好海盐。
后世的苏北大型盐场,无非也就是池子比眼前的盐池要大一些,还使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器械,但是在原理上,后世的盐池和眼前的盐池是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可言。
一想到雪白的盐就和泥土一样,用木铲铲起来就能卖钱,张守仁就是心花怒放,开心的不得了。
这年头,果然还是穿越者有优势的。象这种晒盐法其实十分简单,成本也小,但一直要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广为流传为人所知,到清末才真正推广开来。
第七十三章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象现在明朝这会子,井盐倒是晒盐法,但十分原始粗陋,出产的数量也少。象是淮盐鲁盐,都是海盐,全部是由世袭的灶户从早到晚点灯熬油的煮海烧锅制出来的,成本高,产量低,要不然明朝百姓吃盐不易,盐商利润极高,主要还是没有解决掉技术瓶径。
当然了,张守仁也没有大发善心,把这种技术广为推广流传的计划。
这盐池看似简单,高低也有不同,进水结晶也有学问。
除了最心腹的一批人,这个技术上的要点他是不打算透露的。最少,要在他掌握相当强的权势和力量之后,才会考虑到推广晒盐法来解决天下人吃盐的问题。
现在就推广,只会便宜一群盐狗子,普通的百姓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
“明日安装这具水车,然后调集人手,除了铸炮的人之外,继续打造这些水车,凡参与做事的,每天供给鱼肉米面,按月每人领二两银,老林,你和几个老手匠人,每月支领五两,到年底了,再给你赏红包!”
丢下一句叫所有匠人热血沸腾的话,张守仁也是心满意足的离开。
回到家中,张守仁叫老张贵点亮油灯,研磨好墨水,然后借着油灯的微光,开始费力的书写着一封“八行”书信。
对一个武将来说,他的字未免有点太好了些。
明朝人在纸张上的使用是肯定不如后世的,虽然有后世没有的自然资源,比如浮山这里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这在后来的青岛市区是肯定看不到的,但只有自然资源没有工业产出,纸张缺少也是不可避免。所以在此时都有一些敬惜字纸的故事和箴言之类,一般的读书人从启蒙到读书有成,真正能下笔书写的字纸并不多,更多的人是在沙盘上练字,能用好墨好笔书写大字的机会并不多。
张守仁从小学时起练字,然后报兴趣班,一直到成人后都没有把毛笔字彻底放下,虽然字是很呆板的颜体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不过不太苛求的话,他的字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上等了。
在灯下书写的时候,他刻意把字写的稍差一些,间距也拉开来一些,用力也重了一点,等写完之后,他在灯下把纸张举高,借着昏黄的光仔细浏览了一下。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