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等愧不敢当……”

    薛国观说完,就是一轮客套,然后又是一阵沉寂。虽不在场,林文远也是能感觉到那边屋子里的眼神交流……商人食利,但现在阁老求到头上,面子是有了,就看里子怎么补了。

    仍然是亢少东先说话,这些商人之中,也就是亢家和范家是主心骨,别的商人,也就是来充充人数了。

    “阁老说的这话,在下是十分惭愧……不过,既然如此,一会在下就回去修书一封,着平阳那边调十万石粮过来,稳住京师粮价再说。”

    薛国观大喜,朗声笑道:“承情之至!”

    山西商人运粮到口外,这个事对明帝国的最高层来说也不是秘密,不过到口外是卖给蒙古人,又或是东虏,这话就不大好说了。

    卖粮这事,连当初袁崇焕也干过,还以为是制敌的利器,朝廷命官都干过,商人逐利,怎么能禁止的了?

    这个时候,也确实是新米刚下市,旧米仓储消耗差不多的时候,正是粮商得大利的当口,这个时候运粮到京师来,运费什么的还是小事,赚头可就是少了很多了。

    亢家一表态,范运斗当然跟进:“阁老明鉴,吾家远不及亢家,今京师需粮,范某愿从口外运粮五万石,以资国用。”

    “甚好,甚好!”

    转眼就十五万石到手,加上通州挤一点过来,然后等江南漕运渐渐接济过来,京师缺粮的窘境可望解决。

    最要紧的,还是京师大大小小的粮商委实不小,牵一发动全身,现在他们囤积粮食,居奇获利,但朝廷明知道也是没有办法。

    商业行为就要从商业来解决,朝廷不能强迫人家卖粮或是派兵去抢,否则朝廷和山大王有什么区别?

    现在大宗粮食入城,中小粮商见状,自是会偃旗息鼓,不会再继续哄抬粮食,囤积不售了。

    “老夫真是承情之至,列位有什么要老夫帮办的,不妨明言。”

    亢家和范家先后表达,然后剩下的粮商们自然也是跟进,五六家晋商转眼就凑了小二十万石粮出来,薛国观的难题轻松解决,锦衣卫和东厂那边不会再有麻烦,心情轻松之下,也是问起这些商人的价码来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明矿业(1)

    第一百六十一章大明矿业

    要是对体制内的同僚,薛国观可不会这么粗率鄙俗,这样太那啥,太不含蓄了。

    但是对商人,倒是真的不妨直说,大家好做。

    “这个……”

    “嗯……”

    一说出来,几个晋商果然又是沉默了,接着就是一阵涮涮涮的摇扇子的声响。

    这天很热,相府后院虽然荫凉,屋里还有冰块降温,但架不住心里燥热不是……

    说起来,这些商人都是八面玲珑的角色,和大明高层,勋戚,太监,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实他们关系最深的,绝不是文官,而是勋戚和太监。

    只有攀住这些要钱不要脸的,办事才顺当,文官规矩多,架子大,商人们有钱了腰板也硬,没有谁愿老当嗑头虫来着。

    再者说,眼前这亢家和范家都是和口外有生意往来,蒙古王公台吉,东虏的小王子贝勒都曾经偷偷会过面,眼前的内阁相爷虽然是清华高贵,但一码归一码,生意就是生意。

    现在既然和相爷做成交易,底下就是大家要回报的时候了。

    “诸君有话但直言就是。”

    看到商人们迟疑的样子,薛国观便是鼓励众人有话直说。

    他每天事情极多,手头还不知道有多少封文书和塘报要看,还有一些信是必须要亲笔回信,每天能三更睡觉就是谢天谢地……好在明朝的朝会不象清朝那样变态,皇帝勤政的姿态做的太狠,每天半夜凌晨三四点钟,军机大臣就得进宫,六点多准点朝会开始,到了中午人就困的不行,但还得撑着办事,回家后傍晚时候军机大臣就得上床睡觉,不然精神准顶不下来。

    现在朝会也是有,不过是隔一阵子举行一次,大家虚应文章。

    崇祯每天见大臣不少,但也不会强迫大家早起上朝,甚至就在今年有一次常朝早朝,结果就到了两个大臣,分别就是首辅刘宇亮和次辅薛国观。

    其余大臣全部没参加朝会,崇祯也没生气,下谕旨训诫一番就算完事了。

    “近来……”这一次不是亢少东,而是范永斗出来趟浑水了:“阁老容禀,近来生铁缺额颇大……”

    “这个……”

    一听这话头,薛国观的心里也是一咯噔。

    在一边偷听的林文远更象是小猫挠心,心里痒痒的难受。

    现在生铁这一块已经是浮山发展的短板了!

    银子,张守仁是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一年收入百万的人,养几千兵那是妥妥的,怎么装备都不为过。

    但有一宗,就是搞不到铁。

    大明的金银矿不准民间开采,铜铁矿是有限允许民间开采,当然,到了崇祯年间,以前的法令多半是废驰了,根本没有人当一回事。

    铁矿生产,在明朝原本是十分得力的,永乐年间的铁产量曾经到达过两亿七千多万斤,也就是十六万两千五百五十吨左右的产量,而西方一直要到十八世纪,整个欧洲,才达到十四万吨到十八万吨之间。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明矿业(2)

    当然,明朝的曲线是下降曲线,西方的曲线则是上升曲线,钢铁产量,到了几百年后就令得中国人尴尬了……诺大国家,钢铁产量还不如比利时这样几百万人口的小国,这真是令所有的中国人羞杀愧杀。

    现在这个时候,官营铁厂产量不高,民营铁厂在万历年间受过摧折,而且现在主要是集中在南方了。原本明朝的产量中心是在东北和北直隶,比如有名的铁岭,就是因铁厂而成名,现在是落在满清统治区内了。

    著名的遵化铁厂,已经破产,山场封闭……裁革郎中及杂造局官吏,地租银征收解部,买铁支用……

    就是说,官营的铁厂宣告倒闭,负责官员全部丢了饭碗,然后朝廷把地给租了,得了银子去买铁来用。

    在后世国企坐大的某朝,这当然是不可想象的奇景。就算是在秦汉唐宋,这样的事也是绝无可能的。

    汉唐盐铁专卖,这些战略物资是牢牢握在朝廷官府手中的,各处设铁官,矿产发卖一条龙服务,盐铁之利,百姓商人是沾不得一点的。

    到了明朝,官营铁矿倒闭,私营铁矿却是欣欣向荣,朝廷要向民间去买铁……这种事情,也就是在明朝才有可能了。

    这原本没有大问题,但官营铁矿纷纷倒闭,私营铁矿在万历年间也受到摧残,这铁的产量确实是下去了。

    而且,官营转民营,小规模的炉房多,嘉靖三十四年有规定,铁矿山场许其设炉,就令山主为炉首,每处只许一炉,多不过五十人,俱系同都或别都有籍之人同煮,不许加增……其炉首即为总甲,每十人为一小甲,其小甲五人递相钤束,填写姓名呈县,各给执照。

    就是说,矿区生产,不仅限定人数,还规定总甲和递保,否则的话,就会被府县卫所巡捕稽查,一旦有违反,一定从重治罪。

    当然,王朝末世的时候,一切法令,皆成具文。所谓无主官山,只要能出矿的,就一定会有大量无籍流徒涌入,每年在秋收之后,纠集成百上千,然后分布各山,依山起,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最少数百人,在山掘矿,以此取利。

    山主矿主收租税,地鬼,总小甲利其常例,土脚小民则利其雇募。

    整条产业链,最倒霉的就是官府。

    官矿和领官照的矿,朝廷有铁课或是有三十税一的矿税。

    结果官矿全完了,领官照的也寥寥无已,派在各矿的矿监根本起不了作用,南方到处都是这种民矿,根本也不纳税,只是贿赂当地的地方官罢了。

    这种矿,肥了私人,出产到底还不如当年官矿,而且这些年兵事增多,铠甲兵器等用铁的地方大增,不仅是官兵,流贼,东虏,都要用铁,所以这铁的出产虽逐年增加,但仍然远远不敷使用。

    现在的铁矿,最大的集散地就在江南的芜湖一带,不仅有铁矿,还有出钢的钢炉,算是当时大明的独一份。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明矿业(3)

    这里出产的铁,每年是过千万斤的规模,行销天下,大明矿业最集中,出产最多的地方,以前是门头沟到遵化一带的铁厂,现在就属芜湖一带的民间矿业集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