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考生此刻已经完全崩溃了。
他们都很想说一句,皇上,求求你再考一题吧!
可惜。
然……
并卵!
圣上林慕白根本没有再考一题的意思,端坐在龙椅上,再不多言,只是拿起茶杯轻轻的泯着茶,示意,你们可以开始写了。
……
秋意渐深,枫叶满江。
一艘残破的画舫在江畔中心荡漾着,上面有着一道道清晰可见的剑痕,每一道剑痕都极深,若不是这艘画舫的建造极为特殊,恐怕其中任意的一道剑痕都足以将整艘画舫直接劈成两截。
画舫之中,两名穿着绿裙的少女正站在船头,除此之外,画舫之中再无一人,只有一方古琴摆放在舫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江畔边缘突然现出两个人影。
为首一人,一身黑色的斗蓬罩在头上,身材看起来有些消瘦,江风吹拂中,头蓬微微被吹起,现出一张白净的脸庞。
如果方正直在这里的话,一定能认出这个人正是沧海一界中魔族十域中星域的都统,拜星。
“少主呢?”拜星的目光望着江畔的画舫,眼神中星光闪烁。
“回都统大人,少主并无大碍,此刻正在城中休息,不过,少主得知都统大人进城已经传令下来,让都统马上回南域山脉!”
“罗嗦什么,带我去见少主!”
“恐怕不行!”
“你想死?”
“都统大人若要杀小的,还请找个偏僻的地方动手。”
“你……少主有无受伤?”
“小的刚才说过了,少主并无大碍,还请都统大人回南域山脉,少主让小的带了一句话给都统大人,会到南域山脉中与都统大人会合。”
“少主会去南域山脉?”
“对。”
“明白了,南宫浩现在在哪里?”
“炎京城!”
“炎京城?”
“没错,南宫浩也参加了这次的殿试,据可靠信息,这次参加殿试的考生会进入南域山脉进行武试,若都统大人有意,可在南域山脉静候。”
“南宫浩会去南域山脉?好!很好!本都统就亲自会一会这位大夏王朝第一天才吧!”拜星说完也再没有停留,直接转身离去,身行瞬间消失在江畔。
……
炎京城,皇宫之中。
圣上林慕白在喝完一口茶后,目光也下意识的看向了正静坐在红木书案前,一袭白衣的南宫浩身上。
“南宫浩,你给朕的这份回礼可是一点不轻啊?”圣上林慕白的目光微微闪烁了一下,手上的茶杯也重新放回桌上。
目光又望了望南宫浩衣角上那几名鲜红色的枫叶印记,神情间有些动容,但是,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的叹出一口气。
其它的考生们此刻并没有人注意到圣上林慕白脸上的表情,因为,他们的心里正在翻江倒海的进行着思想上的挣扎。
今日圣上林慕白,开口就是治国,安邦,平天下。
接下来,又是一个如何安邦的策论题,直接就将他们对圣心的猜测完全毫不留情的干翻在地。
现在,问题来了。
心里完全没有安邦的策论,要怎么办?
对于这些考生们来说,要说完全不懂兵法,这是不可能的,可是,策论又不同,最主要的还是观点的表达。
可以说,一篇策论最重要的并不是你的文字有多么漂亮。
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比如,现在圣上说要安邦,那么,安邦有很多种,历史上也有着很多种不同的安邦之策,比如,和亲,送礼,割地,封候,开战……等等,这些都是手段。
可是现在……
大夏王朝的战争吗?
显然是没有的。
没有战争,那又如何有所依据,没有依据,你要如何定下看法,你根本无从下手。
一篇策论,围绕着北边的蛮族写,那有针对于蛮族的策论,围绕着南方的山脉丛林来写,那又有南方的策论,围绕着魔族来写,当然也有魔族的策论。
圣上根本不谈言论,如何能让他们想到合适的策论?
一个个考生们都是眉头紧皱,手上拿着笔的都有些发抖,大部份的人都没有办法马上动笔。
当然了,这并不是绝比。
比如巫风,他的脸上就并没有愁容,反而是充满了自信。
很多事情并不是没有头绪,这些头绪需要观察,巫风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如此。
大多数的人并没有注意到圣上要出完题目时那有意无意的一望。
但是,巫风却注意到了。
而且……
最主要的是,巫风有着极深的情报,他很清楚的知道一点,这一次的殿试武试,地点已经基本确定为南域山脉。
一场殿试,却要放到南域山脉之中去比试。
这其中的意义已经根本不需要多说。
“看来,是南域山脉有忧了!”巫风的目光微微的闪烁了一下,也开始思索起与之对应的策论来。
南域山脉一向是大夏王朝的天然屏障。
可以说是抵御魔族的一块巨大的基石,正是因为有南域山脉的存在,魔族才无法大举的入侵。
那么,这篇策论就应该发安抚为主!
巫风的眼睛一亮,终于提起了笔,在砚台上蘸满了墨汗,又微微思索了一番,笔尖终于落在了纸上。
准备一气呵成。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却是突然响了起来。
“不要怂,就是干!”
巫风顿时就被吓了一跳,手一抖,答卷上便多出一笔浓浓的墨汁……(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九章 我的策论我作主
“谁啊!”巫风很愤怒,殿试的文试答案也是讲究卷面整洁的,这一笔下去,这张答卷纸便算是作废了。
与巫风一样愤怒的还有最少十余名考生。
他们和巫风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甚至其中有一个人试卷上都已经写了足足至少三百字,这一笔下去,等于毁得干干净净。
而作为始作蛹者的方正直,此刻却是一脸的喜悦。
果然有些东西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啊,原本以为这次肯定要掉榜了,可现实却是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这个位置还真是抢对了。
居然改题了!
作为历史古文学专业的高材生,方正直确实对于什么水利方面的研究很少,但是,在治国,安邦这方面,却是其强项。
他很清楚古帝王的心思。
原有世界的三国时期,曹操率近八十万大军从荆州压向东吴,当时几乎大部份的朝臣和武将都主将投降。
但是,周瑜却明白主上真正的意图。
这样的事情在其它的时期同样并不少见,汉武帝直击匈奴,康熙平定三番,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了方正直,帝王之心,永远都是霸道至上。
而且,大夏王朝休身养性这么多年,未逢战事,国库自然充裕,这种时候正是帝王雄心蠢蠢欲动之时。
这一点,从刚才圣上林慕白的言语中其实已经可以看得出来。
如果这篇策论要是还是以怀柔的手段去安抚,即使写得再出彩。也显然是不符合现在的圣意的。
那么,事情便简单了,主战不主和!
这个是观点。
最少也要从气势上去压倒对方。甚至于兵踏边界,这样也能让一些邦国心中畏惧,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敢妄动。
策论的中心意思定下来,接下来选择如何去写了。
腹稿?
方正直确实没有,因为,他根本就从来不知道殿试的文试会考策论。更不知道今日考的还是安邦的策论。
但是,这个没有关系。
前世的历史中,不知道有多少篇传世的经典策论。比如,最著名的三大策论,《先秦论》,《封建论》还有《六国论》。
《先秦论》主要讲的是秦朝为何会兴盛。而在兴盛之后又为何会变得衰败。这是一个治国的方针。
而《封建论》讲的则是变革。
详述了古代分封制的弊端,同样与治国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篇策论用处不是特别大,但没有关系,《六国论》有用啊!这是一篇讲述秦国如何能以一国之力吞并六国的策论。
主题思想是在说当时六国的怀柔态度。
六国都将土地分割给秦国,或是分割郡县,或是分府城,以保暂时的和平,但却并没有想到秦国因此而越发壮大。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