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本来还担心常定军会问他们帮助黄巾军守城的罪,想不到楚河不但没有跟他们算账,反而拿出米粮钱银来雇佣他们干活,自是卖力得很。
要知道黄巾军征调他们进城,只给他们提供一日三餐的粗粮饭食,运送粮食到了前线,能不能回来凤来县都难说,对比之下,当然是帮助常定军更加划算。
一袋袋米粮从粮仓搬到车上,数万民壮车夫一起搬运,都不需要常定军出手了。
连带城里的车队,两万车辆,一次就可以运输二十万石的米粮回去常定乡。
双峰山的人也带着车队,兴高采烈的运送米粮回山寨,二十个穿着钢铁战甲,手握钢兵的山匪走在队伍前列,更是气势十足,很有睥睨天下的姿态。
接下来,黄巾军果然没有任何反应,分驻在凤来县各要地的常定军,都没有发现黄巾军的踪影,只不过抓了好些疑似黄巾军细作的流民。
大局落定,楚河并没有留在凤来县,只把姜维和楚文留在这里。
兵马方面,一千潜渊卫外加两千常定军,虽不足以掌控凤来县全境,但守护凤来城不成问题,就算黄巾大军进犯,也能支撑一些时日,等到常定乡这边的军队来援。
楚文这个小书吏,这回真的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一来就成为了凤来县的主官,掌管一切民生政、治事务,和姜维一文一武的管理凤来县。
经过调查摸底,凤来县如今其实只有十八万丁口,青壮不足五万,大片田地荒废。
黄巾军让他们耕作的,都是那些最为肥沃,水源充足的田地。
地里出产的粮食更是基本上都征收上去,只有加入黄巾军,或者替黄巾军效力的农户,才能从黄巾军手中得到米粮衣布。
凤来县内的一百八十万石米粮,楚河只运送了一百二十万石回常定乡,其他的都留在凤来县这边。
他总不能看着乡民饿死,每家每户都分发米粮下去,足以让这些乡民挨到春耕的时候。
楚河的仁政,还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双马县那边,陆陆续续有上万人偷偷的搬迁到凤来县这边。
另外还有三个双马县望族全家到常定乡内,却是要举族投靠楚河。
楚河自是大喜,虽然这三个士族加起来也就是百来族人,另外的家丁护院两百余,这点实力对楚河来说不值一提,但这却说明楚河的名声传出去了。
有士族愿意投靠自己,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楚河亲自接见了他们,询问一下,才知道三族来投的原因。
原来这三士族,在黄巾军攻击双马县的时候,倾力相助双马县官府对抗黄巾军,上千家丁护院大半死在战场之上,如今只剩下这点人。
后来黄巾军攻陷双马县,出于顾虑,怕引起双马县全体士绅阶层的反弹,没有对他们举起屠刀,但也是多加刁难,不但夺走了他们大半的家财,还要他们把家族的年青一辈全数投到黄巾军中。
三家多番周旋,又花了大量的钱银,这才保住自家子弟。
等听得凤来县被常定军攻占,前去援助凤来县的双马县黄巾军也是大败而回,这三家便生出了心思,暗中派人到凤来县打探究竟。
知道楚河实施仁政,厚待乡民,也没有压迫凤来县内的士绅,三家合计了一下,觉得留在双马县,迟早会被黄巾军祸害,干脆举族搬迁到常定乡。
出于千金买马骨的度量,楚河干脆把三家的子弟都用起来,正好他手中缺乏管理人手,三家子弟基本都经过文化教育,多少能在各项事务中帮上忙。
大同县那边,在得知常定军得胜回归,连绵不绝的车队把米粮运送回常定乡,当天就把赵一义等护送回常定乡了。
送赵一义回来的大同县部队,领队的是县令李岩和县丞苏可。
到了常定乡后,两人姿态放得很低,请求拜见楚河,然后两人在楚河的书房与楚河密谈了许久。
其他人不知道他们谈论的内容,只知道出门的时候是楚河亲自送他们出来的,三人都是面带笑意,显然相谈甚欢。
回去的时候,一千辆牛车,都是满载了米粮。
表面看来,大同县和常定乡的关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大同县也对常定乡大肆练兵不闻不问。
但大同官衙的有心人,隐约感觉到有什么变化,当初提议控制赵一义一家、以此威胁楚河的邓典武,在刘岩和苏可带着米粮回来之后,就被解除了职务。
楚河发现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之所以人员生活密度极低,偌大的一个大同县,放在地球,活个几百万人都不多,如今就三十万人口,原因有三。
一是农业不发达,耕作技术落后,田地里出产不多,一亩地通常就是一到两石的产量。
第二,便是这里的人食量极大,一个就顶地球三个人。田地里出产得少,吃的又多,自是养不了多少人。
第三,这里的农夫为低贱之人,那些务农之人,都是想方设法的摆脱农户身份,使得耕作的人越来越少。
其他地方的情况楚河不清楚,但秦州城这边,粮食的供应从来都是不足的。
他现在和刘岩等达成协议,除了大同县城外,其他地方都归楚河管理,楚河只需要保证城内居民的粮食供应。
再加上凤来县那边,这近十万平方里(二点五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足够让楚河大展拳脚,当下决定对农业生产进行大规模的改变。
这改良其实也简单,就是楚河所知道的一些能提高产量的办法。
如选种、深耕、轮耕、沤肥、挖渠灌溉等。
反正现在有了大量的米粮,无需缴纳赋税,乡民又大量的死在战乱之中,人数减少,楚河最近积存下来两百多万石米粮,足够大同、凤来两县一年的食用。
就算新的耕作方法出什么问题,都能支撑得住。
趁着秋收之后百姓无事,楚河组织人手,挖掘沟渠,引水开源,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深耕除草,使用草木灰、牲畜和人的粪便等肥田。
当然楚河只是给出一个方向,真正做事的是负责农事的楚镇海。
一些地势高难以灌溉的地方,楚河也制造了好些大水车帮助引水,加上大量的优质铁制农具的使用,足够的牲畜,楚河相信,就算没有化肥和农药提高产量,田地的产量也定然超过三石一亩。
最让楚河惊喜的是,他以前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番薯和土豆,只是把番薯、土豆的画像分发下去,并承诺找到这两种植物的,一种赏银五百。
想不到,还真的有农夫知道这种作物,一个样子憨厚的凤来县农夫,在潜渊卫的严密护送下,战战兢兢的带着连苗带茎的番薯到了常定乡这边。
不到这农夫不胆战心惊。
他看到城门贴着番薯的图画,下面还有一行字,好奇的问了一下,竟然是楚潜渊亲自发布的命令,谁找到这两种植物,就可以得到五百两银子。
老农回家犹豫了许久,看着那两个刚刚才到腰间的孙子,最终咬咬牙,也不管对不对,就把番薯带到了城里,跟城门的潜渊卫说自己知道哪里有番薯。
正常情况下,农户绝不想跟这些兵将发生接触的。要知道以前的官兵,可不是什么好相处的对象,进城的时候少交人头费,都可能对农夫拳打脚踢。
这老农哪里试过被兵将如此客气郑重的对待,更想不到会亲眼见到凤来县的大官,然后在数十个铁甲兵将的护送下,一路疾奔前往大同县。
凤来县如此大动干戈,可差点没有把老农吓死!
楚河亲自见了这个老农,也亲自检查了他带来的番薯,和地球的番薯一模一样,只是个头有点小。
他和颜悦色的问了一下,原来这番薯,是被老农当成野菜挖掘食用的,并没有试过种植。
楚河觉得奇怪,还以为是番薯和土豆的产量不行,毕竟后世的那些番薯和土豆,都是经过改良育种去毒等手段,才有一亩数千斤的产量。
哪知道一问,原因却是让人相当的无语。
番薯和土豆的产量,虽然不如后世的高,但根据这农夫所言,一棵番薯也有六七个拳头大小的块茎,产量对比起稻谷来说是高产了许多。
问题是番薯不好储存,也不知道如何育种种植,这老农自是不敢把地里的种了几十年的稻谷换成番薯。
万一出了什么意外,番薯没有人要,田地里又没有米粮,缴纳不起粮税,一家人都要完蛋的。
说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