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碍于笔力的原因,很多我心里的场景和意境,都没能描写出来,包括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节,这一方面真的很生硬。
第二个遗憾,自然是我家汉生。
我对汉生的理解,同样有种宿命论的意味,从汉生这个名字以及那句谶言就能看出来。
因为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天龙八部》这本书的大粉丝。
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阿紫剜目,抱着乔峰的尸体跳楼的那一幕。他们的人生与性格,一开始就由环境注定了。
何谓宿命论?
在我看来,就是在做出改变人生轨迹的选择上,别无他选。
一个人成长时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未来五十年的格局,其实在今天的课桌上就注定了。
所谓偶然的一个人让你改变人生,所谓偶然的好运,都没有那么的偶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里也许会有这样的情节。
比如,主角出于善良救下一个人,那个人竟然成为改变主角一生的贵人。
看似偶然是不是?其实在我看来不然。
主角出于善良救人,而这个善良的救人行为出现,本身就是主角性格的一部分,与他从小到大的成长密不可分。
主角如果没有那么善良,见死不救,一切都不一样。
再譬如在秦皇末年,赵高朝堂之上指鹿为马的那一瞬间。
那些选择实话实说,说鹿为鹿之人,他们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当然,这个选择并不能单纯的说他们全部都是出于正义与耿直,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次政治博弈。
他们已经是达政治链顶端的那批人,而他们的地位,并不是单凭借所谓的正义与耿直能够做到的,这一方面我不想多讨论,只说他们这个选择,必然代表了他们权衡利弊以后的最终选择。
或许是站队,或许是出于本心,但这一切都是性格所决定的。
那些指鹿为鹿者,性格决定了他们会做出博弈,性格决定了他们会在博弈后得出最终的选择,而赵高的性格,决定了他看到这些臣子的选择之后会对他们做的回应。
性格,由环境而来。
环境,多数情况下不受个人的影响,而是整个人类群体的行为共同建立的。
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宿命论。
扯远了,说回汉生。
汉生这个名字,伴随着“秦衰,晋灭,汉生。”这句谶语而来。
本身穿越者这个设定就存在一个荒诞之处,也是我有意保留的,一来我历史底蕴还不足以支撑我写出一个土著,二来在我眼中,《八部轮回》,其实就是八场大梦。梦醒之前或狂欢或悲叹,醒后再无痕迹,各自分散。
既然梦终究会醒,梦里梦外汉生的身份差别,以及是否拥有现代人的灵魂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并不是说在古代就不能有个性,在现代的人就一定有个性。古人中有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行为艺术家,现代人亦有推崇“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的保守者。
这一句谶语,有点剧透的意味,也相当于是这本书的大主线。
秦朝的衰亡我写得很简略,现在回过头来看,粗糙得不忍直视。
一句暴政就带过去了,但其实完全可以深挖,挖到根政策和党派势力之间的博弈。
这一点是我的疏漏,也是我肚子里墨水不够,只能选择侧重主角的人物发展。
人物发展上面,写到50万字以后,与之前对人物的理解,可谓天差地别。
汉生的性格塑造这一块,我一直懵然不觉,到了三十万字的时候,才发现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以至于前期后期人物性格反差过于突兀。
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中二少女的形象,汉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小孩,她能力与智商都有,对于身边的质疑也是保持一种疏远不去理会的态度。
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感情方面,汉生其实在感情方面很白,甚至苍白。
与陆沉的交往,其实并没有特别多的轰轰烈烈故事,只是一种从恐惧到好奇到渐渐欣赏的反差,让他俩的感情渐入佳境。
写到中期的时候,就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这真的是爱情吗?
其实,爱情的终点是亲情。
很多现代的理论已经有证明,两个人待久了,会对对方失去爱情的兴趣,感情并没有变淡,只是变质了。爱情不再是浓郁的咖啡,而更多的演化成了一种亲情,淡如清茶或凉水。
既然如此,爱情的初期是甜蜜且忐忑的,甘之如饴的同时,或许会带上一分想要短暂逃离的忐忑。
这是我的疑惑,也是为什么,在陆沉与汉生感情渐入佳境的时候,潘芷云的出现直接将汉生带走,中途汉生曾经想念过不舍过,但更多的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好奇。
在前世记忆复苏的时刻,汉生的性格就已经变化了,或者说,汉生其实已经是两个人的灵魂。
有读者接受不了这样的设定,认为心目中的汉生已死而弃文。
对于这个突兀点,我也觉得很遗憾。
很多我本应该做到的地方,当时并没有去做,比如关于人物内心的剖析。
这也是我家汉生的遗憾之一。
秦王稚与现在的还是,有少许相似之处,更多的是差异。这样的性格相融合,人物本身就很挣扎矛盾。
为王者,冷漠是必须的气质,孤独是与生俱来的。
为人处世,尤其是政治上,对待自己的国家与子民,在我看来是五分虚伪中透着三分热爱,再加两分的责任。
上一世的秦王稚自小生活条件也很优越,身份贵重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兄弟父母之间的氛围很好,在王室中非常难得。而渐渐长大以后,秦王稚莫名成了王,重担之下烦恼增加,宫墙内外的一些险恶事之前虽然也知道,但在父兄的荫庇下想不理就能躲过去,善良的一面得以保留的同时也保留了软糯。即位后则不一样,这些事情必须由秦王稚自己亲手处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段不强硬也会被逼得强硬起来,包括心里的武装。
毁灭天下阵道,某种程度来说,是秦王稚自己很幼稚的想法,不论是政治上还是思想上都不成熟。
包括之前的一些心理描写我提到过,很努力做的一些政绩都无法得到丞相的认同,秦王稚这个思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是王该有的态度,反而有种孩子渴望得到家长赏识而考第一的稚气。
为王者并不需要讨好谁,她需要的是自己的判断和领袖力。如果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秦王,那么所有的臣子,在她眼里都应该是实现政治抱负的棋子。
正是这种不成熟,才会导致最后身死国灭的悲哀。最后的跳崖,对于秦王稚来说也是解脱。
她为了阵道做了一件她认为对的事情,并且用自己的命去填满这个计划的最后一步她不后悔,哪怕赔上自己的一切,包括政权与国家。
这里就又是一个遗憾之处了,我心里想了很多,千言万语流淌在笔下却很生涩,甚至很潦草,很多该照顾到的细节都没有给出来,有时候自己脑补到了,却未能填进小说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结一下关于中期突兀剧情的感言,那就是:说得很多,想得很多,碍于笔力,表达不畅。
到了北戎十三陵的时期,北戎王实际上与秦王稚的契合度比汉生本人的契合度要高,这一点也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大失败之处,这一点我承认。
首先说我自己的文风,原本略带欢脱的氛围,进入北戎以后骤然严肃,这在小说写作技法上是很不成熟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尽管我留下了一些细节,整个人物情节的发展终究还是着急了,汉生在成为北戎王的时候,要有一种慢慢的融入感,当时是我自己为了拉进度条,强行加快导致一系列的违和感。(像很多细节还是有一位细心留言的读者注意到了,我挺感动的。我需要反省,留的信息太少,有些地方必须很用力认真看才能懂得我在对话背后的表达,但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并不适合网文,真正的大师级的作者,是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整个故事环境和设定,我差的太远。)
其次是一些庙堂环境的铺陈,上帝视角开得太严重,我很快就能够把自己融进去,而读者并非我的视角,所以很多该交代的地方应该详细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