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位大夫开的药方不同。那名医生不断地鼓动患者使用温补的药物。结果患者一会儿服用王孟英的药,一会儿听别人的温补,最后证明是王孟英的效果好,服用温补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才一直服用王孟英的药物。但是到了最后,这个患者腿部的水肿怎么也消不下去了。
王孟英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翻出家中古籍医典,将关于水肿的部分全都找出来看。到达了“废寝忘食,穷日夜之力以思之”的地步。
无双来到王氏医馆时,看到的就是他左右踱步、埋头苦苦思索的情景。小七看见她们进来,“嘘”一声 ,把她们拉进后院。吴家母问:“大侄子在那作什么呢?”
小七说:“四哥在想治病的事呢。不许别人打扰他。这几天,他吃不好睡不好,连带我娘也都受累。”
双悄悄问了问病人是谁,然后了悟地点点头。据罗大中先生说,这次康康侯的病,王孟英想了几天几夜,最后想到用葱须一味药加入方子里,水肿就消了。
她探出头,看着眉头紧皱的王孟英,看着他眼底明显的青黑,想了想,转身跑到厨房,围着锅台转悠。王大娘就问:“无双是不是饿了?等一会儿,大娘给你蒸碗豌豆黄。”
双还没来得及回答,吴家夫人又不好意思了,伸手打她一下子,“怎么那么馋!王姊,你别理她。”
无双抗议:“我不是想吃东西,我想找葱!”说完,抽出架子上的一把葱就溜了出去。她走到院子里,放开嗓子跟小七说:“哎呀,七妹,这葱啊是个好东……”
“嘘——”小七揪她一下,皱眉道,“我哥在看书,你轻点儿说话!”
第二次被打的无双捂着手臂无语了。她甩甩手,坐到王孟英旁边,把葱掰成一小段一小段,丢得满地都是,一边丢一边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王孟英。不多时,小厅里弥漫开小葱的味道。而王孟英也终于动了动,抬起头来。
无双连忙举起手中被掐得长短不齐的葱,摇了摇,“嘿嘿,孟英啊,你喜欢吃葱吗?书上说,葱的药用价值很丰富呢。”她在心里呐喊:呆子,快点醍醐灌顶、幡然大悟吧!
“无双,我有点事,等闲了再跟你聊天。”王孟英压根没注意她想干什么,随口应付一句,便自顾拿着书踱进了书房。
无双急了,跟进去就叫:“大哥!”
王孟英被她叫得吓一跳,回头看她。无双简直要抓耳挠腮了,“咳,那个,葱!葱啊!”
王孟英还是丈二和尚。
无双一跺脚,跑到他书桌前,把《本草》、《珍珠囊》等等所有论述药材的书,全部翻到讲葱须的那一页,摊在桌面上。回头瞪他一眼,然后走出去。
还不明白,我就不管你了。
结果不一会儿,王孟英一阵风似的跑出门去。
过几日,传来康康侯的病好了的消息。无双听了,露齿一笑。
6
6、怪力乱神 。。。
再说许子社,服用了五副寒凉药下去后,他的抽搐减轻了,舌尖的绛红开始退去,人也清醒过来。许家人长吁了口气,开始佩服王孟英用药之神。想着这样子调养下去,最多月余就能痊愈,就非常高兴。
结果,许子社的病又了出意外。
他的岳父带了一帮道士来到许家,要作法驱邪。他说女婿病了这么久,眼看病情好转,就给他助一把力,让他好得更快。
这帮道士一到患者家里,就开始设坛,点香,画符,喷水,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大唱驱鬼咒文,喧哗冲天,惹得左邻右舍都赶来看热闹。道士们敲敲敲,唱唱唱,正折腾得起劲,忽然许子社的妻子冲出来,大哭:“不好了!子社他……他昏了过去!”
祖父母一听,登时急得心肝乱颤,回屋一看,果然不妙,本来已经清醒的许子社又变回神智昏沉,胡言乱语,在床上不停地抽搐。
道士们害怕了,作法没请到神仙,反而把人弄坏了,一个个全都落荒而逃(羽士反为吓退)。那岳父又狼狈又尴尬,愧疚之余主动要求去跑腿,请王孟英来。
王孟英来了以后,看到病人这个样子,不禁皱起眉头。诊脉完毕,他语重心长地对家属说:“病人身体在恢复,正气没有足,邪气在退却,需要静养以涵养正气。”一番话说得岳父羞愧地低下头。
传统理论认为,养病阶段需要远离喧闹。康熙朝大名医叶天士在他的《温热论》里头就说,“此时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气。”
在现代,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住院的病人正在养病,亲戚朋友、单位同事轮番拿着鲜花来看望、搅扰他,他比平时还要疲于应付,这对对他恢复非常不利。许子社正是这种情况,虽然已经好转,但阳气仍然很虚弱,一旦被惊吓,就不行了。
王孟英开了紫雪丹。
这里介绍一下,紫雪丹与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并称中医救命三宝,都是救急症的。现在九十年代以前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已经炒到几万元了。因为据说以前的安宫牛黄丸原料是天然牛黄和麝香,后来都改为人工的了。对于突然中风偏瘫的病人,陈年安宫牛黄丸有奇效。
许子社吃了后就清醒了。然后王孟英把前面的药方再重加竹沥,用来豁痰,开了八副。竹沥这味药,是竹子烧烤出来的汁液,十分适合这时候的病情。在喝这八服药的过程中,许子社开始解大便,都是黑色的,而且黑色的舌象开始消退。右手的脉象开始清晰起来(大家应该还记得,开始时右手是若有若无的鱼翔脉)。
但仍有一点,就是许子社感觉很渴,总想喝水。王孟英就嘱咐他家人买大量的白梨,让病人尽量吃,吃不下去就榨汁给他喝。
为什么要吃梨呢?因为王孟英是我国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食疗大家,主张药食同源。他认为,梨是“甘凉润肺,清胃凉心,涤热息风,化痰已嗽,养阴濡燥”。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他分别用药方的名字对应水果,突出水果的养生食疗作用。
对热病引起的口渴,阴液打伤等症,王孟英经常让人家吃梨。从许子社的医案可以看出,在王孟英行医早期,就已经开始对食物的疗养作用有所研究。
一个多月后,一个神清气爽的许子社重新站在人们面前。看着彻底康复的许子社,大家都为王孟英捏一把汗。这么重的病,王孟英用这么寒凉的药,都以为他要失手了。结果——居然治好了!真是不佩服都不行!
这件事过后很久,王孟英的母亲有一次跟吴家母聊天提起这茬,忽然就淌眼抹泪,说:“那个时候我都怕死了。怕治死人,人家打上门来,把医馆砸烂——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以后还怎么混?我心里油煎似的,谁都不敢说。偏生士雄是个倔性子,不听劝,一心扑上去了。唉,我更担心以后我不在了,他就更没顾虑,什么都敢往身上揽了!”
无双在门外听到这番话,笑起来。她可从没担心过。因为她知道,王孟英是从这次声名鹊起的。
后来许子社的医案被收录到《回春录》里边。编书的人加了这么一段话:“这个病症,有这么个治法,就是在古籍圣典中也找不到。这个方法,我们记载下来流传后世,但是后世的医生也未必能学会。因为即使学会了王孟英的技术,可是没有他对待患者的这份热诚之心,您上来看到患者病得这么重,恐怕都不敢去治就全身而退了。如果没有这份热诚,这个病是没法治的。所以,这才是为什么人家王孟英成为一代名医的原因啊。”
(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①
钱塘城内有位老先生,姓赵,赵菊斋,是王孟英的同行。王孟英刚回到钱塘行医时,按杏林规矩去拜访了前辈,后来就常常向他请教医学问题。赵菊斋很赏识他,觉得这个年轻人非常聪明,难得的是踏实肯干,态度认真,暗地里打过收他为门生的念头。于是两人相处时,赵菊斋总是端着老宗师的架子。
随着交往的深入,赵老很汗颜地发现,王孟英的医术不在他之下,而且,隐隐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收门生这个话题是不敢提起了,两人成为忘年交,不时喝茶谈天,探讨疑难病症,倒也融洽。
一天傍晚,赵菊斋又来王氏医馆喝茶。讨论了几个问题后,他端着茶杯,欲言又止。
“那个,老弟啊,咳……”
“恩?”王孟英笑呵呵地看着他。
老赵装着很随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