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协议,国内局势出现转机。随着有关国家相继实现国内和平或和解,长
期动荡的南部非洲地区形势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
1990年以来,在原有的热点地区局势发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变化的同
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地区性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
冷战的世界格局瓦解有关,表明在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原有的制约某
些潜在地区冲突的因素削弱或消失后,新的制约因素尚未形成或不够有
力。在新出现的地区热点问题中,海湾危机、索马里问题和南斯拉夫问
题具有较广泛的影响。
海湾危机。两伊战争结束后,海湾地区一度趋于平静。1990年伊拉
克与科威特的关系日渐紧张。伊拉克在历史上是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
省,科威特是该省的一个县,后为英国保护地。科威特独立后,伊拉克
曾主张对科威特拥有主权,后放弃此要求,但两国存在边界争端。伊拉
克认为,它在两伊战争中为保卫包括科威特在内的阿拉伯世界蒙受巨大
损失,科威特应勾销伊拉克所欠巨额债务,遭科威特拒绝。此外,两国
在石油资源和配额等问题上也有争端。1990年8月1日伊科谈判破裂。2
日伊军入侵科威特,迅速占领科全境,随后宣布将科威特并入伊拉克。
国际社会强烈遣责入侵。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军,
宣布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无效,并对伊拉克实行全面制裁。8月4日美军开
始向海湾地区集结,到1991年初达数十万人。一些西方国家、阿拉伯国
家和苏联也派少量军队与美军组成多国部队。1990年11月29日安理会
决定,在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前未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的情况下,
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军。此后,美伊会谈和联合国秘书长
的调解均未成功。1991年1月17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大
规模轰炸,给伊拉克军队、指挥通讯系统、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伊拉
克则向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发射导弹,但无甚效果。2月15日伊拉克宣
布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苏联立即进行调解,呼吁美国推迟地面进攻,
提出伊拉克在3周内完成撤军。22日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方案,限定伊
拉克在23日晚完成撤军,遭伊拉克拒绝。24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发起
地面进攻,突破伊军防线;伊军迅速回撤,27日晨全部从科威特撤出;
28日美国宣布停火。科威特的主权随即得到恢复。4月13日安理会通过
在海湾地区正式停火的决议,伊拉克被迫接受。
海湾危机是冷战后首次严重国际危机,表现出若干新的特点。首先,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凭借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利用旧格局瓦解时出现的
国际局势急剧变动,试图使伊拉克成为可以支配地区事务的大国,进而
影响世界局势。但在冷战后的世界上,使用武力入侵、吞并别国的做法
更加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其次,美国自认为是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
试图通过海湾危机证明它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同时保证对海湾石
油资源的控制。它凭借高技术优势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取得胜利,但却无
力支付战争的巨额费用,不得不求助于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西方盟国,
同时表现出它强大和虚弱的方面。再次,苏联自顾不暇,已无力与美国
抗衡,在危机期间采取与美国合作的态度,这在战后以来是罕见的。所
以,伊拉克未能像某些国家在冷战期间的类似事件中那样,通过周旋于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而谋取利益;联合国也可以对危机作出一致的反应。
… Page 118…
然而,苏联的积极调解表明,它并不甘心处于从属美国的地位。
实现停火以后,伊拉克国内由于民族、宗教问题一度出现混乱。在
美国和国际社会要求下,伊拉克先后被迫在国际监督下销毁部分重武
器、开放核设施等,并最终承认科威特主权。美国出于自身对外政策的
需要,仍竭力保持对伊制裁和在伊境内划定的禁飞区,并不时对伊拉克
炫耀武力。
索马里问题。80年代后期,索马里发生内战,总统西亚德被赶下台。
但索马里国内部族关系复杂,长期未能组成得到国内普遍拥护的政府,
各派武装争斗不已。由于自然灾害和内战,索马里发生严重饥荒,造成
大量人员死亡。联合国的救援行动因各派争斗而受阻。为此,联合国派
遣主要由巴基斯坦等国军队组成的维持和平部队进入索马里,试图以此
支持救援行动,但仍无济于事。1992年底,即将离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决
定派遣美军参加索马里维和行动。不久,克林顿执政,减少了驻索马里
美军。1993年3月索马里各派达成和解协议,维和部队被责成解除各派
武器。6月5日维和部队遭袭击,数十名巴基斯坦军人和上百名索马里人
伤亡。美国和联合国认为此系艾迪德领导的索马里国民大会所为,决定
缉拿艾迪德。克林顿遂决定向索马里增派装备坦克、装甲车、武装直升
机的美军,另派1万美军在索马里沿海的战舰上待命。为缉拿艾迪德,
美军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大规模搜捕,用武装直升机袭击艾迪德派的
设施,并与索示威群众发生冲突,造成大量索人员伤亡,美军等维和部
队与当地群众严重对立,8月初美军人员在搜捕行动中与艾德迪的支持者
发生冲突。十余名美军人员死亡,数十人受伤,并有人被抓获,超过了
海湾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总和。事件引起美国舆论强烈反应,克林顿政
府被迫退让,先后宣布请非洲有关国家召开解决索马里问题的和平会
议,美军在1994年3月底以前撤出索马里,停止缉拿艾迪德。艾迪德也
宣布停止攻击美军和维和部队。后来,索马里局势趋于平静,联合国维
和部队撤出,但国内各派仍严重对立,国内和平尚未实现。
索马里国内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许多非洲国家共同具有的特
点,即部族众多,相互间积怨甚深,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难以维护国
内稳定。在经济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的国家里,失去稳定不
仅会因部族争斗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还会因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生存危
机。在此前后卢旺达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发生的国内冲突也反映了类似的
问题。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急剧增加,这反映了各国对和平的
普遍关注和联合国作用的增强。然而,美军在索马里的遭遇表明,维和
行动应在尊重各国人民自己决定内部事务的权利的基础上进行;参加维
和行动的外国军队一旦卷入所在国内部冲突,便可能激起当地人民的反
感,从而陷入困境。
南斯拉夫问题。南斯拉夫存在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塞尔维亚人
数量最多,信奉东正教,历史上曾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二战前的南斯拉
夫国王即出自塞族。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信奉天主教,历史上与
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关系密切,经济最发达。南部的科索沃地区以阿
尔巴尼亚族为主,民族情绪强烈,经济最不发达。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
那部分塞尔维亚人和克罗的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统治该地区时皈依伊斯兰
教,通称穆斯林族人。此外还有黑山人、马其顿人、匈牙利族人等。独
… Page 119…
立的南斯拉夫国家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该地
区拥有既得利益的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急剧衰落的产物。
1990年起南斯拉夫局势动荡。1月南共联盟事实上分裂为各共和国共盟
组织,5月南共联盟解散,各共和国共盟先后改称社会党等。4—5月各
共和国选举,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共盟下野。6月25日,早已不愿对
其他较落后的共和国承担经济责任的克、斯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人民军
随即进行干预,并发生冲突。后经谈判,克、斯推迟独立,人民军撤离
斯境。7月底起,人民军和克境内塞族人武装联合进攻克罗地亚,克罗地
亚请求国际干预,欧共体主持下多次达成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