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国家为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形成的不战不和局面所困扰。1970
年纳赛尔去世,萨达特 (1918—1981)继任埃及总统,继续向苏联寻求
援助,1971年苏埃签订友好合作条约。1972年美苏首脑会谈主张冻结中
东现状,苏联遂拒绝向埃及提供先进武器。不久萨达特命令苏联顾问撤
离埃及,并开始与叙、约等国商讨共同战略。后来阿拉伯产油国同意用
石油支持反以斗争。1970年阿萨德 (1930—)接管叙利亚政权。
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进入西奈半岛,叙利亚军
队在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军队参与下进攻戈兰高地。第四次中东
战争发生。埃、叙军队迅速取得进展,以色列向美国紧急求援。随后以
军反击,战场形势逆转。同时阿拉伯产油国提高油价、对美国实行禁运,
西欧也不再支持美国和以色列。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苏联空降部队曾进入戒备状态,拟前往中东监督停
火,尼克松命令美国全军处于戒备状态,苏联遂放弃原计划。战争随即
结束。
美国在停火后充当阿以之间的调解人,基辛格频繁往来穿梭。1974
年埃、叙军队先后与以军脱离接触,埃美复交,埃及转向接受美国援助。
1975年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1976年埃及废除苏埃友好条约。1977年
11月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与以色列总理贝京(1913— )会晤。这
是近30年来首次阿以首脑直接会谈。1978年9月萨达特和贝京在卡特主
… Page 74…
持下在美国戴维营达成协议,规定互不使用武力、缔结和约、以军逐步
撤出西奈半岛。1979年3月埃以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宣布结束战争
状态。1982年4月以军撤离西奈半岛。然而,戴维营协议关于和平解决
巴勒斯坦问题的内容长期未得到执行。
埃以单独媾和遭到阿拉伯国家普遍反对,埃及被停止阿拉伯国家联
盟成员资格,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埃及断交。1981年10月萨达特遭埃
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杀害,穆巴拉克继任总统。叙利亚等国组
成拒绝阵线,坚持用武力解决阿以争端,得到苏联的支持。沙特阿拉伯
等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主张在中东地区所有国家和平相处的基础上解
决巴勒斯坦问题。1982年9月在摩洛哥的非斯举行阿盟首脑会议,在沙
特阿拉伯主张的基础上制定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非斯方案”。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50年代开始反以斗争。1964年主要巴勒斯坦人
组织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 (1929— )任执委会主
席。巴解在以色列的邻国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境内设有基地。1970年
巴解游击队因对约旦致力于同以色列和解不满,与约军发生冲突,叙利
亚军队介入,后又在美、以、苏的压力下撤退,巴解总部和军事力量被
迫离开约旦,迁往黎巴嫩。1974年巴解被阿盟确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
一合法代表,后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黎巴嫩居民分别信奉基督教
和伊斯兰教,教派繁杂,政党众多,1943年独立时形成固定的权力分配
格局,70年代各派冲突日趋激烈。巴解总部和军事力量进入黎巴嫩后,
卷入黎政治斗争,黎巴嫩各派对巴解和以色列的态度发生严重分歧。1975
年黎巴嫩发生内战。1976年叙军进入黎东北部贝卡谷地,与黎基督教派
时有冲突。1978年以后以军多次进入黎南部,企图消灭巴解游击队,赶
走叙军。1982年6月以军大举入侵黎巴嫩,攻占大部分巴解基地,摧毁
贝卡谷地的叙军导弹基地,包围穆斯林聚居的贝鲁特西区。8月巴解总部
被迫从西区迁往突尼斯,巴解军事人员和叙军也被迫撤出西区。9月以军
以黎巴嫩总统遇害为由短期进入西区,与黎基督教民兵一起杀害大批巴
勒斯坦难民。这次以军入侵亦称第五次中东战争。此后,以军长期占据
黎南部,黎巴嫩各派冲突仍持续。
1969年利比亚青年军官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70年代中期,
卡扎菲发动“人民革命”,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对外倡导泛阿拉伯主
义,对西方和以色列持激进的反对态度。70年代一些巴勒斯坦激进组织、
黎巴嫩等国的伊斯兰教激进组织在西欧和黎巴嫩等地从事针对西方和以
色列的恐怖活动。利比亚和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在一定程度上向这些组
织提供帮助。
(6)非洲政治概况
70年代前期非洲经济保持发展,多数国家政治状况与60年代大体类
似,政权保持连续性。一些国家发生革命、政变、内战等政治变动。70
年代后期非洲经济状况恶化,影响许多国家政局稳定。苏联支持古巴向
某些非洲国家派遣军事顾问乃至军队后,美、法等国也更积极地介入非
洲内部事务,一些国家的内战和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国家间的冲突都更趋
复杂。原葡萄牙殖民地独立后,非殖民化进程接近完成,南部非洲前线
国家进一步加强磋商并协调南部非洲问题的行动。
… Page 75…
除非殖民化进程外,以下事件在70年代的非洲有较大影响。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推翻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革命,临时军
事行政委员会执掌权力,军官门格斯图是其核心人物,后来任主席。新
政权推行广泛的土地改革,宣布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对外改变亲美
政策,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索马里曾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允许苏联
建立海军基地,对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部分地区(居民以索马里人为主)
有主权要求。1977年7月埃、索发生欧加登战争,苏联和古巴支持埃塞
俄比亚,索马里被迫转而向美国寻求支持。1978年3月埃塞俄比亚取胜。
1981年非统组织承认欧加登为埃塞俄比亚领土。60年代起埃塞俄比亚的
厄立特里亚人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70年代武装斗争规模扩大,埃
政府军多次前往镇压未见成效。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
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具有不同部族背景的三个独立运动组织之间
发生内战。苏联和古巴支持人民解放运动控制政权,美国通过扎伊尔支
持解放阵线,南非支持争取安哥拉独立全国联盟。1976年人运在古巴军
队参与下击败解阵,将安盟赶往边境地区,控制国内大部分地区。1978
年和1979年,安哥拉政府为报复扎伊尔支持安哥拉反对派和雇佣军进入
安哥拉产油飞地卡宾达的企图,支持在安哥拉的原殖民时代加丹加宪兵
两次袭击矿产资源丰富的扎伊尔沙巴省(即原加丹加),扎伊尔请求法
国援助。法国认为袭击行动是苏联策划的。第一次法国将摩洛哥军队空
运至沙巴击退袭击者,第二次法国和比利时伞兵前往沙巴,控制局势后
由多国泛非部队接防。美国支持法国的行动。安哥拉人运后改组为人运
一劳动党,宣布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安哥拉政府依赖古巴军队控制
国内局势,内战长期延续。
乍得部族、宗教冲突严重,60年代以后内战不断。法国多次出兵支
持乍得政府,利比亚支持乍得北方的古库尼反政府武装。1979年在非统
组织调解下成立古库尼领导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1980年国防部长哈布
雷与古库尼发生冲突,利比亚军队进入乍得帮助古库尼控制局势。年底
利军在法国等国压力下后撤。1982年哈布雷夺取政权。古库尼另立政府,
1983年6月在利军支持下南进。法国在美国和许多非洲国家要求下出兵
干涉,乍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984年法利达成协议,两国同时从乍得
撤军。1986年古库尼在利比亚支持下再次南进,法军再次进入乍得布防,
美国空袭地中海沿岸的利比亚目标。后来哈布雷与古库尼和解,乍军在
法国支持下击退利军,收复大部分国土。1988年乍利停火,两国领土争
端交国际法院裁决,获得和平解决。
1971年初,曾在英国军队服役的乌干达武装部队司令阿明发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