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名《凌波仙》

    在中国古代剧坛上,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西厢记
》自问世以来,使无数青年男女为之倾倒、痴迷,就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而言,
《西厢记》可以说是一座巍巍丰碑。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月和经历因资料太少,难以确
定。

    根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的记载,王实甫所作杂剧共14种,其中
多数皆佚,全存的仅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各存曲一折
的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此外,王实甫还创作过不少散曲,但流传极
少。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中唐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许多文人骚客以这
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各种戏曲形式的作品。到元统一中国后,各种流行的戏曲、
讲唱,在大都、杭州等地汇聚,南北戏曲得到交流,为王实甫写《西厢记》提供
了可借鉴、创新的基础。他集中了前人的成果,经重新改造加工,创造了一部五
本多折的连续演出的杂剧,使《西厢记》的内容形式臻于完美,成为一出千古绝
唱。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崔莺莺自由恋爱,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以执着的精
神,战胜相国夫人阻挠破坏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青年男女反对封建
婚姻制度、勇敢地同门阀观念决裂,要求自由择配的强烈愿望,揭露了以崔夫人
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虚伪,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婚
姻理想。

    作品着力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这几位典型形象。莺莺是一位温柔沉静的
贵族少女,她貌若天仙,既有大家闺秀的贤淑,又有贵族少女的文才。然而礼教
的约束下,尤其是包办婚姻的无奈,使她内心痛苦难言。在与张生自由恋爱,并
与老夫人明争暗斗的过程中,她显示出了一个大家闺秀的矜持和稳重,以及可贵
的反抗精神和对爱情的执著。

    张生的形象也极富个性。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在对莺莺的追求过程中,
显示出多方面的个性,时而单纯得至于轻信,时而机敏,时而刚强……总之,忠
诚、正直、正义是他性格的核心,可笑痴呆而又可爱,卤莽直率又令人可亲,从
他身上,同样可以看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爱情理想。

    红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奴婢形象。她聪明伶俐、富有正义感,她
大胆支持崔、张的爱情活动,敢于对抗相国夫人,在“拷红”戏中,她的性格的
闪光点全部迸发出来。在老夫人的拷问下,一方面迫于威势,将崔、张隐情如实
相告,一方面强辩力争,以老夫人的言而无信为理由,反戈相击,显示出聪明的
特点和侠肝义胆。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下层人民自发的冲击礼教的精神及美好品
质,因而受到后世人们的交口称赞。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
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实甫善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展开错
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曲折复杂,全剧一波三折,波澜壮
阔,而又一气呵成,结构完整,剧情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舞台生命力;作者善
于描绘景物,制造氛围,抒情与写景统一和谐,心理刻画与环境渲染融为一体;
作者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将杂剧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唱到底的通
例,改造为五本二十一折,且部分打破了一折一人唱到底的束缚,为杂剧艺术的
发展作出了贡献。

    《西厢记》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戏剧家、评论家的
高度赞赏。明人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南濠诗话》),王世贞称
《西厢记》为北曲的压卷之作,王骥德认为杂剧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
实甫《西厢》可当之”,称为“千古绝技”(《曲律》)。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
在《焚书》中,对《西厢记》出神入化的艺术技巧发出由衷赞叹;清代戏曲家李
渔更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由《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
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闲情偶寄》)

    对戏剧创作,《西厢记》也显示出超凡的影响。他开创的青年男女密约幽期,
反抗家长专制,最后走向喜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个基本套路。明
清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受其影响,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即使爱情小说,如
《红楼梦》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厢记》的某些印记,至于其他遍及天下的言
情小说,受其才子佳人恋爱格局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

    《西厢记》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自19世纪
末开始,《西厢记》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虽然是零折翻译,但毕竟开始走
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各国出现。可见,《西厢
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用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话说,它已“成
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文学作品了”。

    /* 70 */第四部分曲状元———马致远

    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贾仲明《凌波仙》

    马致远(约公元1250—1323年),其名不详,致远为字,号东篱。生卒年不
详,只知其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务
官,生平事迹不详。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
“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
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宠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
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加入过“书会”,与文士王
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
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
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
》、《陈抟高卧》、《任风子》6 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
昭君出塞和亲故事。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突出了昭君
出塞是在匈奴武力协迫下进行的构想,把王昭君与汉元帝之间的关系写成了爱情
关系。在故事的结局处理上,他写王昭君未入匈奴境内而投江自杀,从而表现出
昭君对祖国和故土的情感和眷恋。剧中把王昭君出塞的目的描述成为了汉室江山
而和蕃,并借王昭君之口表现出她勇于承担大任的无私品质,赋予了王昭君以新
的形像,歌颂了那种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气节的精神。

    《汉宫秋》一改史书中昭君和亲的史实,将和亲故事放在了民族矛盾十分突
出的历史背景下,使故事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气氛中。这种改变,反映了作为失意
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作者,对蒙古统治的怨愤,借昭君故事来抒发誓不与元统治者
合作的民族情绪。从这个思想内容来看,《汉宫秋》杂剧的产生和流传,是元灭
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民族矛盾在戏曲舞台上的集中反映,
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倾向。第四折写汉元帝在秋夜雁声中对昭君的思念,也渗
入了作者对民族矛盾中许多人家破人亡的感慨。决定于作者的历史和阶级局限,
他不可能理解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的积极意义,对汉元帝过于同情和美化,感
伤情调也较浓。

    《汉宫秋》曲词清丽潇洒,音律和谐华美,剧情婉转复杂,具有强烈的抒情
性,文学艺术成就很高,取得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第三折通过深秋的萧瑟和
深宫的冷落衬托离情别绪。第四折借长空孤雁的悲鸣,抒发元帝对王嫱(昭君)
的怀念,都写得很动人。大段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
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
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