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就。也正因此,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文学具有与宋代文学的不同特色,和元
代文学(尤其是元杂剧)的联系也比宋代文学来得密切。这种特色使元好问自己
的诗词受到了后人相当高的评价。赵翼说:“(遗山古体诗)构思菒渺,十步九
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轼)、陆(游)亦不及也。七言诗则更沉挚
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
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况周颐评其词,则谓为“亦浑雅,亦博大,有骨
干,有气象”(《蕙风词话》)。这些评价虽不尽确,但也足以说明他在文学史
上曾有过不小的影响。
/* 66 */第四部分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朱熹
他的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为第一流
哲学家。尔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决不是偶然的。
———冯友兰
宋代是中国儒学的复兴时代。宋儒吸取了玄学、佛学、道教的思想成果,根
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再阐释、再创造,形成了被称为“道学”的
新儒学,分化为“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在宋儒的众多著述中,影响最深
广、最持久者,莫过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的《四书集注》了。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祖籍为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地
是福建尤溪。其父名朱松,曾做过南宋朝廷的秘书官。他对汉高祖刘邦把儒生的
帽子摘下来撒尿一事感到有点寒心,就不再戴儒生的帽子了,对朱熹反而期望他
长大以后能去打仗、守边关。但朱家长期受孔孟之道的熏陶,以儒学作为家教。
朱熹10岁读《孟子》中的“圣人与我同类”一句时,非常高兴地决心学做圣人。
最后,他父亲还是送他到书院读书。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
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
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10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
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
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
力,修明军政”六大政策。然而南宋皇帝昏庸无能,并未能采纳朱熹的良谏。
朱熹一生仕途坎坷,他以主要的精力从事著述和讲学。他利用任地方官的机
会,先后复建白鹿书院,建立武夷精舍,重开岳麓书院,修设沧州精舍,对发展
古代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朱熹的著述甚丰,有《近思录》、《诗集传
》等,又有《朱文公文集》100 卷、《朱子语类》140 卷,而影响最大者则是《
四书集注》。
所谓《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过朱熹著
《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终于形成与“五经”
同等重要的“四书”概念,“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的总概括。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在《四书
集注》中,朱熹对这四部不同时代的儒学著作进行了精心编排,把它们解释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朱熹认为,人们读《四书》,必须“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
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这就是说,《四书》实际上是一个严密的
思想体系,各书之间有其内在的、不可逾越的逻辑联系。《大学》是进入这个体
系的大门,《论语》奠定了这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孟子》是对这个体系的展开
和发挥,而《中庸》则蕴含着这个体系的精髓。人们只有按照这个顺序读《四书
》,才能步步深入,登堂入室,领会儒家义理,获得孔门真传。但实际上,朱熹
在《四书集注》中精心设计的这个思想体系,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先秦儒学的本色
与传统,而是依据他的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由此来阐发自己的理学体系。
可以说,《四书集注》的主旨就在于以理学注《四书》,以《四书》论理学。
朱熹著《四书集注》,在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强
调了“理”的意义,强调了人的精神境界和伦理道德的作用,强调了教化对人的
改造和塑造的作用。在这里,他确实抓住并突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社会之所以为
社会的根本;另一方面,他在人的个体价值与类价值、物质利益与精神境界之间,
又过分强调了类价值、精神境界,而忽视了个体价值、物质利益。他通过对儒家
原典的解释,阐发了自己的思想,是对古代解释学的一大发展;他又把儒学原典
视为不可超越的教条,把人们的思想局限在这些本本之中。
公元1313年,元仁宗皇帝下令科举考试以《四书》为主要内容,以《四书集
注》为官方解释和立论根据。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四
书集注》作为官方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长达600 年之久。
《四书集注》版本很多,现在容易找到的有《四书五经》宋元人注(中国书
店1984年影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3
年版)。
/* 67 */第四部分江西诗宗———黄庭坚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
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
金、元曲家滥觞。
———刘熙载《艺概》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5 岁能背诵五经,7 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
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他的
父亲黄庶非常喜爱他。他的舅父李常时常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黄
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长大后,黄庭
坚果然在文学上成就非凡,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来
又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是诗。他在宋代影响颇大,
开创了江西诗派,被江西诗派推为一祖(杜甫)三宗中的三宗之首。有《豫章黄
先生文集》、自选诗集《严华疏》、《松风阁诗》、《幽兰赋》等。他又能词,
遗作有《山谷集》。
文学史上一般是这么来记载黄庭坚生平的: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生
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登进士第。曾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实录》修成,黄庭坚迁起居舍人。后遭
诬枉,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等地,死于贬所。
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也可以让我们窥豹一斑,了解诗人的生平对我们理解诗
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会有所助益。尤其是这里提到的曾“遭诬枉”的经历,
使得黄庭坚在文学观上主张“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在诗歌创作中多写个人生活,
且谓诗歌不当有“散谤侵陵”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为了避祸而自我抑制
的因素。黄庭坚的文学主张呈矛盾状态。他有时过于强调继承,尤其强调读书查
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从前人现成的学问和诗句中“点铁成金”、
“换骨夺胎”,强调“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7)。
有时他又很强调创新和自成一家,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但不管
继承还是创新,黄庭坚多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个
创作的根本源泉,造成了“重流轻源”的根本缺欠。加之他明确反对以诗干政,
反对以诗“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认为这样做是“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从而使他的诗忽视了社会生活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