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整篇说辞不到200 字,却紧紧抓住秦晋争霸的矛盾,剖析秦、晋、郑三国的
关系,告之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东道主”,才能牵制晋国,获得最大
利益;同时还揭示了晋国东灭郑之后向西扩张的野心,靠三寸之舌轻而易举地瓦
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保全了郑国。至今读来,仍叫人拍案叫绝。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和戏剧出现得很晚,但是对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刻画等
小说的基本要素在历史散文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左传》尽管为史家著作,
但其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细致生动的描写滋养着后人。
/* 5 */ 第一部分长短纵横之术———《战国策》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战国策。东周》
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
皆可观。
———刘向
战国是一个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自由活跃的年代。在此间活跃着的是那些
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臣策士们:苏秦逐个说服六国参与合纵,张仪离间齐楚
实行连横,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大战略,唐雎为安陵君使秦雄辩滔
滔而不辱使命等等。他们凭着犀利的口才,说服了君王、显贵和政要,挽狂澜于
既倒,其说辞或辨丽横肆、大义凛然,或旁征博引、条理分明,或迂回曲折、玄
机深埋,或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语。而记录这一切的正是彪炳千古的《战国策
》。
《战国策》作者不详,是由秦汉年间的辩士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开始时名
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西汉末年
的刘向整理宫中书籍,将这六书所记归入12国别中,为其定名《战国策》,同时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历史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战国策》包括策士的著作
和史臣的记载,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了上接《春秋》,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这
段时间的历史,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来反映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情况。尽
管习惯上我们把《战国策》同《左传》、《国语》同归于历史著作,但是它不是
对战国时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多的应看做策士游说的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小故事,
其情节很难说符合历史史实。
《战国策》中所收策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活动,生动地记载了他们机智善辩的生动形象,使人如
临其境,如闻其声,《冯谖客孟尝君》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
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还有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
君),他以门下宾客三千而闻名诸侯。开始时,冯谖自称“无能”、“无好”,
孟尝君无法仔细观察,就给他低等门客的待遇。冯谖对此非常不满意,从而用奇
特的方法为他自己争取地位,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
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
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
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
:“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普通门客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要么忍气接受,要么直接去向主人乞求。冯
谖既不想埋没自己的才华,更不想低三下四地去乞食,所以三次弹长铗而歌,不
卑不亢,向孟尝君表达自己的心曲。尽管其他门客对他极为不满,但却显示了他
卓尔不群的独特人格。
《战国策》还有很多篇幅热情讴歌了几位侠义志士的豪情壮举,例如战国四
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还有挺剑要挟秦王的唐雎等。其中最为人们
所熟知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末年,秦国即将灭掉六国。燕国太子丹为了
阻止秦国,便向太傅鞠武请教,太傅不同意对抗秦国,认为那样只有自取灭亡。
恰在此时,触犯了秦王的秦将樊于期逃到燕国避难,鞠武看到燕秦对抗之势以成,
只能向太子推荐田光,田光因年迈又向太子推荐了老友荆轲。荆轲的出现可谓曲
折,同时也是一种铺垫,暗示着荆轲必不同凡响。后来就是一连串的准备工作,
期间田光为了激励荆轲自刎而死,樊于期为了能使荆轲取信于秦王而献出了自己
的首级,太子丹花重金为荆轲购得一把匕首,终于荆轲踏上征程,众人为其送行,
来到了易水河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
而去,终已不顾。
人们知道荆轲此去必不能生还,所以穿白衣、戴白冠,生离就是死别。秋风
萧萧、易水生寒,而更毋宁是勇士明知一死却从容赴死的献身精神笼罩着大地,
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一曲侠肝义胆的勇士悲歌荡漾在燕赵大地上空。
《战国策》还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又浅显易懂,都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亡羊补牢》等,为
历代人们所传诵。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秦汉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都受到它
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它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司马迁在《史记》中
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
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的写法,也为汉赋所继承;直至宋代的苏洵、苏辙、苏
轼的散文都受到它的影响。
/* 6 */ 第一部分衣被词人———屈原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
如果要寻找一位深刻地浸润着中国历代文人心灵,又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历史、民俗的骄子,那么屈原当为首选。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之
前出现的《诗经》是众人的吟唱,在他之前,天下没有诗人;他的降临却呼唤出
一批英才,使诗的荒原充满了春的气息,他的诗的个性化,标志着“诗人”这一
形象的真正诞生,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屈原(公元前340 年—公元前278 年左右),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我
国诗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悲剧诗人。出身于楚国王族,有高度的修养和爱
国情怀。“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官至左徒,参与楚国内政外交大
事。“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
屈原列传》)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遭到保守派的谗害排挤。怀王时曾被放
逐于汉北一带;顷襄王时,被第二次放逐,从此飘泊于江南鄂诸对岸一带。在长
期的流放生涯中,他不改初衷,关怀人民,注视着故国政局的变化。顷襄王二十
一年(公元前278 年),秦破郢都,楚王客死于秦,人民陷入国破家亡,流离失
所之困境,屈原悲愤绝望,自投于汩罗江。
据现代学者研究,《楚辞》原指楚人特有的诗歌形式,后来亦指西汉刘向汇
集的一部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的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