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王维诗中写静也是如此,静之精神写不出,借
动态写之。他颇善于把动与静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妙境,益增静穆之感。山川景
物中的幽静意境,在王维疏朗淡泊的气氛营造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月当头,春野
空旷,亭亭桂树,徐徐落花,月惊山鸟,音回空谷,多么宁静而幽美的境界!诗
人着意去捕捉“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中仅有的短暂而细微的
动态,将春涧月夜静谧的实在感烘托出来,在安详而又生动的静与动的对立统一
中,突出春山月夜的静美。

    /* 37 */第三部分诗家夫子———王昌龄

    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代王世贞《全唐诗说》

    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
之无尽,惜人不善读耳。

    ———陆时雍《诗镜总论》

    晚唐人薛用弱写的《集异记》中记载了“旗亭画壁”的文坛佳话。开元年间
的一个冬日,王之涣、王昌龄与另外一位诗人高适来到一家名为“旗亭”的酒馆
把酒高谈,适逢十几位梨园伶人在这里聚会,王昌龄便提议,她们每唱一首我们
的诗就在墙壁上做一个记号,最后比比看谁的诗作被歌女们呤唱得最多,谁就是
最优的。前面的几位歌女吟唱的都是王昌龄两部作品,高适的一部作品,王之涣
自以为享誉盛名已久,可是仍然没有伶人唱他的诗,于是便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
那些普通的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如果她不唱我的诗作我就甘拜下风。须臾,
那位绝代佳人发声,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个故事表明了在开元年间
王昌龄的七绝已传唱于伶人乐工之口。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据有限的史料考知,王昌龄
的先祖在南朝时曾颇为显赫,但至王昌龄家道式微已久。他很小就为养家糊口而
忧虑奔忙,有时甚至不免躬耕之苦。王昌龄自己也曾感叹:“久于贫贱,是以多
知危苦之事。”开元十五年(公元727 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他与李
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从甚密,唱酬不断。他曾到过西
北边塞,看到战争之残酷,将士之凄惨,朝廷之穷兵黩武。开元二十二年,中博
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
岳阳,有诗送李白。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数年后贬为龙标县尉,李白
有诗遥寄。安史之乱中王昌龄从任上归家,路过濠州时,这个本应被时代所尊崇
的大诗人竟被忌才的刺史闾丘晓杀害,时年58岁。

    王昌龄擅长七绝,被人们誉为“七绝圣手”。叶燮在《原诗》中说:“七言
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
处。”王昌龄的七绝,短短四句诗,却写得形象、鲜明、生动,内涵丰富蕴藉,
往往胜过万语干言。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边塞诗。他的从军经历,使他对
边塞生活相当熟悉,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

    他的边塞诗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上溯秦汉,下迄盛唐,上下千年,起意高远。以这样长远的时间和空间
作背景,纵观古今,然后紧接着便摆出全诗的主调:谴责朝廷用将不当,斥责边
将守备无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史记。李将军传》记载
着“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王
昌龄借此典故来讽喻当今边塞守将的昏庸无能。正因为现实中没有李广那样的良
将守边,才造成战火不断、士兵不归的恶果,反映了人民要求保卫国家、抵抗侵
略的愿望。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
而情气疏宕俊爽,28字,总结了历史的教训,提出了现实的问题,意境开阔,气
象雄浑,音调激越,确实是“惊耳骇目”的杰作。

    《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
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曾明确地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
事物景与意相兼,始好。”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总是刻意追求:“写气图貌,既
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短短的四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情
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晚风习习,军营中征戍者奏起了新的乐
曲,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受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尽管调子
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惘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此
诗抓住守卫边塞的士兵的一个娱乐场面,经过有意的深描,就把士兵的离愁怅惘,
写得活灵活现。边疆军营中的乐舞,本是为了使他们忘却忧愁,激起士兵们的欢
乐之情与无畏死伤的勇敢之心的。但是,沉溺在痛苦之中的灵魂,已然麻木,对
任何“新声”已经无法感应。征戍者的愁情实在太多、太深,越听“新声”,忧
愁越被撩起,诗人通过“撩乱边愁弹不尽”,把他们的内心痛苦揭示得十分显豁。
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遐思凝望之景,
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既是写“边愁”,却又
写到“起舞”,岂不是苦中作乐吗?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毗;长歌之
哀,过于痛哭。”此诗所表达的心情,正是如此。诗人把自己对当朝皇帝穷兵黩
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
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字营”的复杂感情,好像一汪深沉的
湖水荡漾在征戍者的心头。诗人摄取军中宴乐这一边塞的生活细节,以乐写哀,
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 38 */第三部分斗酒诗百篇———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
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杜甫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的李白是盛唐时
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在他年少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县)。蜀中属于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的好几位著名道士,在开元年
间很受朝廷重视。少年李白的家附近的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
天之一。这样的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非常大。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
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

    另外,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侠士风气的地方,对李白也有很深的影响。刘全白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
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
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在其《叙旧赠陆调》诗中曾叙述了
一件他年轻时与人打架的事。那大概是他第一次去长安时,在长安北门,被一群
斗鸡的长安无赖给纠缠上了,李白与陆调二人同这群人大打出手,后终因寡不敌
众,陆调先冲出重围,将官宪引来,才将李白救出。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
居、仙游、任侠中度过的。

    25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
3 年后,即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30
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3 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人
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