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丰富、极有生活情趣的作品也被忽视了,南朝自然清丽的民歌一首不见,这
也显示了编选者的贵族偏见。第二,分类过于琐细繁杂,并有不当之处。琐碎的
分类,固然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体裁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但过于琐细,反而不
利于文体的发展,以及对于文体的整体把握。第三,由于编选者特定的审美标准,
为了适合自己的口味,不惜删改割裂古诗文原貌,这样不仅有损原作的形式原貌,
而且也增加了理解作者本意的难度,甚至会造成内容意义的误释。第四,有些收
入的文章,由于考证不严,整理不精,误将其他人的文字当做作者之文的错误屡
有发生。尽管如此,《文选》并不因为编选中的问题而失去灿烂的光辉。
《文选》的价值可从“文选学”的形成见出。所谓“文选学”,就是以《文
选》的研究和注释为主体的一项专门学问。早在唐代,就有两个著名的《文选》
注本,即李善的注本和五臣注本。前者将《文选》分为60卷,引用书籍达1689种,
注释探幽发微,准确注出了词语典故的来源及意义,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
作品背景都有极大帮助。五臣注本是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 人
合作的《文选》注,成书于718 年。五臣注本疏漏不少,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但
是也有其价值,有些注释也表现出比李善注明白易懂的长处。
总之,《文选》作为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选本,以其新颖的文学眼光
和明确的艺术标准树规立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可低估,时至今日,它体现出
的文学观念,尤其是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
/* 31 */第二部分古代文学的奇葩———《木兰诗》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民歌兴盛的时期。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在内容和风格
上南朝和北朝的民歌也呈现出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侧重
于爱情方面,比较活泼,缠绵;北朝民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对游牧生
活,战争,人民生活以及爱情婚姻等都有一定的描写,它体裁多样,自由且灵活,
体制更丰富多变,总体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迈。其中最为杰出的为《敕勒歌》
和《木兰诗》两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这是一首只有27个字的北朝民歌,包含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静山、平川、
苍天、茫野,加上清风掠过时所现之牛羊,动静结合,描述出北国草原的富饶和
壮丽。同时也抒发出北国人民对养育他们的土地、对游牧生活的热爱之情。
另一首《木兰诗》同样出自于北朝,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支奇葩,
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杰作。它通过描述一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出一位千
古传颂的巾帼英雄。它全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即开头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诗歌先用织机声引出木兰的叹息声,
引起读者的好奇:木兰为何叹息?后引出可汗点兵,家中无男儿,父亲年迈的现
实情况和决定替父从军。运用东、西、南、北排比,表现出战争的迫近和出征前
的忙碌。最后用了“旦辞……不闻……但闻”来写路程的遥远和木兰对家乡和父
母的惜别之情。主要描写了木兰的焦虑、思考、准备和出征。其中对儿女情怀的
述写表达木兰对父母之孝,军书急迫,而替父从军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塑造了木
兰的善良。
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十分简洁的笔墨,描写了木兰10年的征战和凯旋归来的情景。用
战争的可怕和残酷反衬出一个坚强而勇敢的花木兰。
三、从“归来见天子……,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辞官和与家人团聚的
喜悦之情。木兰完成使命,并且立下战功,面对天子的赏赐而不为所动,只求回
家与家人团聚。这进一步证明了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效力,并不是为功名利禄。
进一步刻划了木兰的正直和淳朴。木兰还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描
绘了家人的快乐的兴奋。木兰恢复女儿面目,同伴的惊诧以及表达出的对这位女
中豪杰的赞叹,一切都让人感觉喜悦轻松。
四、即最后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文章的结尾之处,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写出了对木兰从军12年,但未被
发现女儿身的赞颂,表现出木兰的谨慎和机敏。
该诗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首先木兰是一位纯真
朴实的少女,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跃马疆场而不为功名所动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
了中华民族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精神,而且她的形象不仅在于善良
和勇敢,同时是智者和理性的体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哲学中的高度的人
生智慧,表现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出入有道,进退自如的人生观,
从而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做出了极好的诠释。
《木兰诗》不仅思想意义深刻,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它作为
一首叙事诗,详略得当。为突出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长达10年的背景,并对
这丰富的材料,作了细致的剪裁。着重于木兰从军、离家、辞官、还家四部分,
使全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对军旅生活相当简略,叙事粗细恰到好处,从而
把一个十分感人而鲜活的巾帼英雄形象塑造的完美得当。二、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作者没有刻意描述木兰怎么英勇,如何坚强,而是多了一些“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思念之情,来表现爹娘
与女儿间的深情。叙事与抒情交叉进行,真正做到了融情于事。三、《木兰诗》
用词丰富多彩,极富韵律。诗中古朴自然的口语和精妙绝伦的律句相结合,既有
五言,又包含杂句,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比喻,如“雄兔脚
扑朔,雌兔眼迷离”;有夸张,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有对偶,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有排比等。这些
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另外作品的韵律有民间歌谣的特点,
以平声韵为主,不避重字,几句换一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流畅和谐,极富
音乐之美。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十分广泛。后被改为多种戏曲形式,久
唱不衰。它不仅代表诗歌艺术的水平,更主要的是塑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她
已经不只单纯地代表一个代父从军的英雄,而是一个为了追求男女平等和寻求女
性解放的人物的典型。《木兰诗》代表着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无论在内
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我国诗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对后世文学和后世
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32 */第二部分大乘佛学之颠峰———僧肇
僧肇三十岁就死了,否则他的影响会更大。
———冯友兰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观世音受如来之命化身为一名老和尚来东土大唐
寻找取经人。“取经”,取的是什么样的经呢?观世音在和身为名僧的唐僧讲经
辩论的时候,指斥唐僧所传之“经”,为小乘佛经,只可度己难以度人;西天如
来佛祖处,有九九八十一卷大乘佛经,可普救天下众生。那么何为大乘佛经呢?
公元5 世纪,在中国的佛教大乘一宗大师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人,
出生的国家在今新疆省内。他于401 年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
到413 年逝世。在这13年中,他将许多佛经译为汉文。此后,小乘、大乘的经文
都陆续被翻译过来,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鸠摩罗什教
了许多弟子,其中有些人很出名,很有影响。其中最出色的就是僧肇,大乘佛学
的水平在僧肇那里达到巅峰。
僧肇(公元384 年—414 年),京兆(今西安附近)人。他先研究老庄,后
来成为鸠摩罗什弟子。他领会了魏晋玄学的存在本质论,学会了鸠摩罗什传译的
龙树系中观空宗的哲学思辨,并且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