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作是制度正义原则,又可以看作是个人义务原则。 
  我们说过,前两种自我行为准则却是不能够普遍化的,因为它们和各自的〃假设的普遍化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不能够并存,如果后者成立,前者就归于无效,后者就将勾消前者,前者就不再有意义,所以,我们虽然可以单独做出后面的普遍陈述,但这普遍陈述并不能够由前者逻辑地引申出来。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把后面的普遍陈述当成独立的命题,把它们与特殊的自我行为准则进行比较。 
  我们注意到∶在1、2两组命题中, 后面的〃假设的普遍化形式〃通过主体的非自我化或普遍化而可以勾消前一特殊命题,即第一组命题可以用〃每个人的利益〃勾消〃我的利益〃,第2组命题可以用〃每个人的义务〃勾消〃我的义务〃,这个过程都是一样的,但在道德上的意义却很不一样。 
  在第1组命题中,普遍的、 可以公开宣称的利己主义比起自我的、只好秘而不宣的利己主义来说甚至是一个进步,因为,一个人的利己主义由此受到了其他所有人的利己主义的限制和纠正,这对一个执迷不悟、难以说服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是一种最好的纠正,因为他只有碰到他人利益坚硬的墙时才知道停止。普遍的利己主义也就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它胜过极端的利己主义是因为它毕竟采取了一种〃一视同仁〃的原则。而在生活实践中,最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实际上决不会提倡普遍利己主义,他常常采取的策略是∶口头上宣称命题⒉2而实际上奉行命题⒈1,这是他获得实利的最佳策略如果他能面对明显的逻辑矛盾视若无睹,〃心安理得〃。而一些倡导普遍利己主义的人(如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之所以个人品德仍然让人敬佩,也许是因为他实际上奉行的是命题⒉1,因为他实际上把〃利益〃精神化了,把精神上的宁静自足视为最大的利益和快乐。但我们说过,在社会伦理的领域内,普遍概括的利己主义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它无法把各种利益分出先后,不能也不想裁决利益冲突。我们只要不想倒退到自然状态,我们就必须拒斥利己主义。 
  我们在第2组命题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况,与〃高尚的自我主义〃的个人准则比较起来, 其〃假设的普遍化形式〃却不是一个进步,而是一个倒退。假如这一高尚的自我行为准则被普遍化,不仅会使它无法实现,而且这一普遍化的命题在道德性质上也会发生变化,它就可能变得生硬、虚伪,因为,这命题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如果大多数人难于遵守它,那就意味着要对他们实行强制,而这就要侵犯到其他人的平等权利。所以,由宋儒开始注重的一种要求很高,希圣希贤的修身之学,本来是一种个人或自愿结合的小团体的学问,一种很高,亦很好的学问,但一旦在实践中被普遍化、制度化、社会化,就被清儒斥为〃以理杀人〃(这里当然可能有一种〃道德观点的误置〃,我们后面还要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真正〃高尚的自我主义〃对这种普遍化实际都抱有一种警惕,都把自己视为一种〃为己之学〃而严守一种自我的定向。然而,这却有可能加强一种使自我与社会隔离和封闭的倾向,而遗漏大块社会道德的空场而任其荒芜,越是不能在义理上普遍化就越是固守自我,而越是固守自我也就越不能确立普遍的义理。为了使我们从这样一种循环的怪圈中解脱出来,我们就不能不诉诸一种根本的转化道德观点的转化,这就是我们在考察义理的普遍性之后得到的一个结论。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什么是道德观点
学术著作…伦理学                      伦理学 社会史 人生哲学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良心论》 《底线伦理》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 《道德·上帝与人》                                       
  
第六章:明理 
四、什么是道德观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观点〃, 不是指现成的理论观点,而是指优先的观察点,观察的角度。 古人所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的〃见〃,我们日常所说〃旁观者清〃中的〃观〃,就是指这样一种提示出一种观察地位的〃观点〃。 一个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比方说,对一个人半夜潜入银行悄悄用工具打开里面的保险箱的行为,人们可以仅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观察,惊叹这个人开锁的技艺高明和老练,得出〃这人真行〃的肯定结论;而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却会给出否定的评价,认定这人是在偷窃,是在犯罪,对这种行为予以谴责。这后一种观察点就是我们要说的〃道德观点〃。 
  这种〃观点〃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不言而喻,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它可以引导人们得出不同的结论。任何理论都必须予设一个观察点,这一观察点就决定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视野、基本走向。 
  观察点的纷乱、 误置和随意调换,就有可能造成这一理论的逻辑矛盾、杂乱无章乃至结论完全谬误。由于这种优先的观察点对最后形成的结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也把最后的一个个结论径直称之为〃观点〃是不无道理的。把这些最后形成的〃观点〃联系起来,使点连成线,就成了一个理论,一个体系,而这又必须有赖于一种统一的〃观察点〃。 
  正是由于这种优先的〃观点〃与〃理论〃的紧密关系,所以,我们要弄明白〃义理〃,不能不首先弄清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点。我们也还要问∶传统伦理中占优势的道德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点?它能不能使我们弄明白普遍的义理、基本的社会道德,如果不能,应当向什么方向转换等等。 
  科特·贝尔(kurt·Baier)在1958年出版的一本有影响的书《道德观点》中认为∶道德问题就是对行为理由的呼吁。道德理由有真伪,真实的理由就是从道德观点看可接受或所要求的理由,〃道德观点〃实际就成了测试行为正当的一块试金石,所以,澄清〃道德观点〃的概念就具有关键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贝尔这里所说的〃道德观点〃不仅具有区别于审美,技术等观点的外在意义  即它是一种涉及到判断行为和品质善恶正邪的观点∶而且具有内在的意义即它还是一种能够检验善恶正邪标准真伪的观点。在贝尔这里,〃道德观点〃实际是指一种〃合乎道德的观点〃。而我们所说的〃道德观点的转换〃却是在前一种意义上说的,即仅仅是一种〃涉及道德的观点。〃但贝尔对后一种〃道德观点〃的考察,对我们要讨论的这一〃道德观点〃的〃转换〃仍很有意义。 
  贝尔心目中的〃道德观点〃是一种什么观点呢?一个人在进行行为规范的判断时,怎样才是采取了一种道德观点呢?我们可以把贝尔的论述概括如下∶⑴他必须不是自私的;⑵他是按原则行事的;⑶他愿意使自己的原则普遍化;⑷他要考虑到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一个人的判断必须满足了上述所有条件,才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道德观点,这看起来这很严格的,但我们又可以说,这四个条件又是倾向于结为一体的,其基本精神只是一个即超越自我而普遍化的精神,不过我们现在还是先来分别地说明。 
  ⑴这个人必须是不自私的,他不能仅仅从有利于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举例来说,如果要把一个十字路口改建为一个大环形路口,这可能遭到住在附近的经常步行者的反对,因为这样他们就得绕路而不方便了,而这一地区的政治家也可能同样反对,因为他们要争取住在这里的这些人的选票;另一方面,驾车者却会赞成这一改建计划,因为这使他们不必在红绿灯前等候, 而有可能承担这一改建工程的公司自然也会大力支持这一计划,因为这将有可能给它们带来大笔利润。这样,赞成的一方和反对的一方就可能争执不下,而他们所采取的都是一种自利的观点。那么,有没有可能采取一种超脱的、非自利的观点呢?当然可以有,这种超脱的观点可能就是交通专家或城市规划者所采取的观点,他们在考虑这一问题时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是客观和冷淡的(disinterested)。 
  我们要注意,贝尔决不是要否认个人利益,也决不是预先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