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看当时思想家的观点。 
  先秦人较少说〃诚信〃而多言〃忠信〃或径直说〃信〃,先秦的时候,〃忠〃的意思没有后来〃忠君〃的特定义,忠就是〃衷〃,是真心诚意从内心发出的意思, 或者进一步说是〃尽心谒力〃之意,所以,〃忠〃可以类似一个形容词,用在不同的德性概念上,如〃忠信〃,〃忠恕〃〃忠厚〃等。在这个意义上,〃忠〃可以说与〃诚〃同义。 
  《论语》中 〃信〃 字出现了38次, 孔子有3次谈到〃主忠信〃,〃忠、信〃在孔子〃文、行、忠、信〃之四教中占其二,可见孔子甚重视〃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12,这句话生动地表示了人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的意思。言语能够信实,行为能够恭敬,则在〃蛮貊之邦〃亦可以行得通,言语若不信实,行为若不恭敬,则在家乡〃州里〃也行不通。 
  但是, 这里所说的〃信〃是不是一种基本的义务呢?最接近于明确回答这个问题的一句话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的。他说∶〃信近于义,言可覆也〃,意思是如果信约符合义,那就可以去履行这信约。但是,反过来呢,如果信约不符合义,那怎么办呢?回答可能是∶这样的信约根本不能去订,但如果我们是处在要未是订,要未是死的边缘处境呢?这时该不该违心地去订约呢?这时可不可以做假的承诺呢?问题只有放到这一处境中才能够显明,把信是否视为义对这一处境中的抉择将有关键的影响。而我们从有子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样的意思∶ 信与义不同,信还不是义,或至少还不是最基本的义,因为是否守信还要根据信是否合义来决定。那么,这是不是也是孔子的意思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蒲国人围住了孔子,与其弟子斗得很厉害, 后来害怕了,就跟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与蒲人订了盟约, 但随后就去了卫国,子贡问∶〃难道可以负盟约吗?〃孔子回答说∶〃要挟、强迫的盟,神不会理会的。〃13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就等于回答了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 说明孔子确实认为信不是第一等基本的义务,为了其它目的如以道救天下, 有时可以立假盟约,可以许假诺。 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有争议的,一些儒者,如程颐相信此事,14但也有些学者,如钱穆认为此事不可信。 
  我们且不以此事为证据,而是来综合地看看孔子的有关言论及著述∶第一,从孔子论〃信〃看,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信〃是其中一德, 也可以说是一种义务,但看来孔子没有把〃信〃的地位看得很高,〃信〃是不学的普通人也常具有的品质, 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虽如底色, 如璞玉,很重要,但须修饰、雕琢,不然就有蔽∶〃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言必信,行必果〃的士被列为第三等,排在能〃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第一等士与〃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的第二等士之后,虽高于〃今之从政者〃,但还是〃然小人哉!〃15 
  第二,从孔子论〃直〃看,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直〃就是不隐瞒,说出真相,与我们所讲的〃诚信〃意思相同,但在此,〃直〃要服从孝亲。此事详见《吕氏春秋·忠廉篇》∶〃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如果孔子的评论是就事论事, 那么他显然是正确的。 因为这位楚国的所谓〃直躬者〃,不过是一个〃窃义者〃, 甚至是一个狡猾的人,其行为毫不足取。但如果是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作为普遍原则,则又有说。 
  我们也许可以考虑孔子在此是把这一〃互隐〃原则主要作为非执政者或非执法者的原则,而对执政者或执法者来说,还是不能随便隐曲的,因为据《左传·昭公14年》记载,他也曾赞扬过晋国的大臣叔向说∶〃叔向,古之遗直也。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不过,〃直〃的要求还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孝亲的影响仍是无疑义的。 
  第三,从孔子论〃谅〃看,〃谅〃也有〃信〃的意思,齐国管仲与召忽原来都是侍奉公子纠的;可以说与公子纠有信约,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转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管仲这一行为受到后来一些人的责难,孔子为之辩护说∶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候,使天下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免于夷化,他难道要象普通百姓那样守着小节小信, 在山沟中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在此,信低于〃尊王攘夷〃之道。 
  第四, 从孔子所著《春秋》看,按传者的解释,《春秋》有三讳∶为尊者讳 ,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又有为中国讳等说,讳即隐讳某些事实,所以,有〃天子狩于河阳〃之谓,16又有〃许世子止弑其君贾〃之谓17,在此〃信〃又要服从于〃尊尊〃、〃贤贤〃,〃亲亲〃等大义了。 
  我们从以上的综合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信〃在孔子那里当然不是被仅仅看作一种策略手段,或明智考虑,孔子甚至很重视〃信〃,数次讲〃主忠信〃,〃信〃被看作一种德性、一种义务, 但是,〃信〃看来不是被视作一项基本的义务,它还要服从一些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当然不是功利,也不是如解扬所理解的〃君命〃即为〃义〃一类, 而仍然是道德义务,而且是一些很崇高的道德义务,然而〃信〃确实不属于这些基本义务之列。〃信〃比〃仁〃低,比〃孝〃低,比〃内圣外王〃低,比〃尊王攘夷〃低,信要以它们为转移。 
  孔子这一诚信观渊源有自,春秋时代的社会氛围,包括士风与政风无疑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和刺激到孔子,前述荀息守诺、解扬使宋这两件事都是发生在孔子出生之前,在春秋时并非罕见,而且以〃信〃从〃命〃、以〃信〃从〃义〃常常受到推崇,而守信有时反受到批评。再以史笔为例,赋予道德褒贬而影响到史事的真实性的史笔也时有见,并非自孔子始,如赵穿袭杀了晋灵公,赵盾作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讨贼〃,晋国太史董狐便记载说∶〃赵盾弑其君〃,这虽然说明赵盾对此事负有责任,但事实毕竟和〃崔杼弑庄公〃不一样,那么,史家如何区别这两者呢?若不加区别,又假设没有传注,后人不是要将这两件并不相同的事视为一事吗?后人又将如何得知历史的真相? 
  孔子的这一诚信观也和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关,与解决当时社会根本问题的方案相联。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精英统治〃的等级制社会,所以诚信要求的范围实际上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士以上阶层的,在这一阶层中要求严格的诚信;另一层面则是对民众的,总的说是要取信于民,说真话,办实事,但这中间也包含一些可能不一定全具诚意,但却对取信于民有帮助的礼仪制度。当时社会的结构要求上层〃取信于民〃,但上层却出现了相互之间信义关系松驰、礼仪荒废的状况。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两方面的信∶一是朋友之间的信,君子之间的信,此进可达到统治层的团结,具有政治效用,退亦是人伦所必需、是君子所当为和学者之所乐;二是对民众的信,即使民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里就不仅有个人交往之信的问题,还有一个政治责任的问题,也就是〃大义〃的问题。〃信〃具有政治意义,信就必须从正道、从大义。可能确实有这种情况∶有些礼仪虚文连履行者自己也不一定完全相信,但在当时的等级制度实际上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履行它却有稳定天下、使民获利的意义,这样,也就有履行它们的必要了。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曾子说〃正颜色,斯近信矣〃,其良苦用心今人不可不细加体察,但是,这种〃使民信任〃毕竟和作为基本道德义务的〃诚信〃有差距,一种非绝对的和不严格的诚信观抑正是由此而发?或者说,不把诚信置于基本义务之列正是因为太接近政治,而受了等级政制的牵连? 
  当时的时代对孔子思想的影响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