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良心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用∶一方面是普遍的、根本的良心,另一方面是具体应用的良心。 
  正如前述, 到了近代, 〃synderesis〃 这个概念与决疑论(casuistry)都一起消失了,〃conscience〃就上升为普遍的良心,且同时包括了普遍与特殊两方面的内容。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巴特勒完成的。在他之前的霍布士、沙夫慈伯利那里,〃良心〃并非一个专一的伦理术语,且常常是在否定(不使为恶)而非肯定(使之为善)的意义上使用。巴特勒则详细地阐述了〃良心〃(conscience)这一概念,他把良心看作是一种能辨别善恶的心灵知觉能力,认为良心是一种人心中的据以赞成或反对他的欲望和行动的支配原则,而自身并不直接趋向于行动。良心具有一种普遍性和优越性,也实际地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心中。 但他的良心理论对主观原则与客观道德法则的联系,以及良心这一支配原则的本身构成这两个问题的阐述尚有明显缺陷。 
  所以,康德会提出〃良心能教吗?〃的问题,康德认为良心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本来就具有的,是天赋的,绝对的,良心实等于善良意志、义务意识、内心法则,是对普遍道德律的绝对尊重,因此普遍的道德法则就处于更优先的地位。叔本华则较强调良心的主观一面,认为良心是〃道德的自我决定〃,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强调良心与幸福、利益的关系,认为良心受人际利益关系的制约,〃良心是在我自身中的他我〃。 后来的黑格尔则又达到了某种综合∶他认为良心是一种积极追求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善的东西的伦理意识。在英国,密尔、佩恩、斯宾塞主要探讨了良心与外部社会状况的联系,探讨了良心在个人和族类那里的经验起源。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对良心的看法和探讨主要有四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撇开不谈或干脆否定。在具有实证分析倾向的哲学家看来,〃良心〃跟〃自我〃〃本体〃一样都属于形而上的概念,都应该受到拒斥,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良心并非一种人特有的精神能力,而只不过是一种〃习得的反应刺激的模式〃,在这方面,与动物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在最接近于古典良心论的直觉主义者那里,良心的概念也在其它概念后面消失不见了,他们宁愿用〃道德直觉〃〃道德判断力〃等概念来表示类似于〃良心〃概念的含义。 
  第二种倾向是价值论中的良心概念。在一些价值论哲学家那里,他们把良心看作或是依据于价值情感,或是指向某种超越权威,这意味着良心并不自律地创造价值,而是以价值为先决条件。 
  第三种倾向表现为存在主义中的良心概念。存在主义者都强调良心的自我意识性质。海德格尔认为良心是从〃此在〃(人)中发出的对〃本然的自己存在〃的呼声,雅斯贝尔斯认为良心是对善恶的辨别力和决断心,良心只有在个人与个人的存在交往中,才能敞开。 
  最后一种倾向表现为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良心概念。在弗洛伊德看来,良心是个人的〃超我〃,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人那里被内在化了。 
  ⒉中国的良心概念 
  显然,汉语中的〃良心〃一辞可析为两字∶一为〃良〃,即道德;一为〃心〃,即意识。〃良〃字本身固然有多种含义,包括非道德意义上的〃好〃,〃精美〃〃手艺熟练〃等等,但一旦与〃心〃或〃知〃联系起来, 则从来都只有道德的含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良〃字还有〃天赋、先天就有〃的意义,如孟子所言〃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就明确地以〃不学而知〃来定义〃良知〃。所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 
  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天文、地理、自然、政治都有伦理化的倾向。〃心〃的意思本是指人之身体内部的器官,然后被引申为思维器官(等于脑),然后又被引申为思维和意识, 然后又常常被径直作为〃道德意识〃的同义词使用。 陆象山论心,常常不着一〃良〃字,不着一〃善〃字,然而所论之心却纯是道德之心,善善恶恶之心。其他思想家也常如此,故我们可暂时放弃〃良〃字而专门论〃心〃,先来追溯一下〃心〃是如何获得其道德意义的,它是如何由一般意义上的心引申出道德之心∶ 
  ①《诗经》论心。〃心〃在《诗经》中出现165次,基本上都是在〃意识〃尤〃情感意识〃的意义上使用的。令人吃惊的是,这〃心几乎总是和〃忧〃〃伤〃〃悲〃〃噎〃〃怛〃〃惨〃等伤感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而与〃喜〃〃休〃〃遐〃〃宁〃等正面情感联系在一起只有6次,〃乐〃则从来没有与〃心〃连用过一次。 
  《诗经》中表现忧伤之情的诗句举不胜举,令人感叹,然而道德的意义也许就渐渐萌生于此?请看下面一段∶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 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小雅·小弁》此处作者的忧心已是一颗不忍人之心,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一颗心忧己, 尚非道德心,一颗心忧人,却已是道德心,即一颗恻隐之心、一颗同情之心了。因自己的痛苦而推想到别人的痛苦,那么,即使自己不再置身于这种引起痛苦的处境,而只是看到别人置身于这种处境中,也能去体会别人的痛苦,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深长思之,或者是因悲悯而谋解救,或者是因自己过去的行为也是造成别人这种处境的一个原因而生内疚,而图弥补。这指示了一条路向∶即道德一般是源于推己及人, 是源于同情,当然,在《诗经》这一文学作品中,〃心〃还没有成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固定概念。 
  ②孔子论心。〃心〃字在《论语》中出现6次,都是在〃意识〃而非〃道德意识〃的意义上使用,我们不一一抄录,仅举一例为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值得注意的是,〃心〃显然与〃仁〃有别,而〃仁〃在此无疑是一种客观的、确定的道德规范,〃心〃可能违〃仁〃,也可能不违〃仁〃。可见〃心〃仅指〃意识〃而非〃道德意识〃。 
  ③《管子》论心。《管子》中《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尚有争议,其中对心的论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心在人的身体那里处在君位,人的九窍则各有职分,不能互代。 
  第二,心处道,窍循理,静乃自得。安心之法在得道,在去忧乐喜怒欲利,心和乃成、修心静音,道乃可得。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是谓内得(德)。 
  第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心安即国安,心治即国治。 
  《管子》四篇主要是从心的地位和功用论心,心居身体之主宰地位,心又与道发生联系,循道谓之得(德),心有一种由里向外的扩展。此处的〃心〃也主要还是在〃意识、精神〃的意义上使用。 
  ④孟子论心。〃心〃在《孟子》中共出现了119次,包括单独使用和组成〃良心〃〃中心〃〃放心〃〃心志〃〃心思〃等双音词。在此,〃心〃字是分别在下列三种意义上使用的∶ 
  第一,思维器官,如〃心之官则思〃。《告子上》。 
  第二,思想、意识,如〃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第三,天赋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如∶〃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上》)这是首次出现〃良心〃的完整概念。除此之外,孟子还使用了〃良知〃的概念,也是指这种天赋的道德观念。〃 
  良心〃 〃良知〃等概念在孟子这里第一次获得了明确固定的道德意义,孟子并对良心的内容、性质、意义、根源、以及心性关系做了深刻的阐述。 
  ⑤后人论心。后人论心大体不出上述范围。较早、也较值得注意的有下面几种论述∶荀子∶a、心为形之君,出令而无受令。b、〃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c、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故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乐者,通伦理者也〃。 
  《淮南子·人间训》∶〃清静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端,致无竟,同人极,总一莞,谓之心。〃心为人之本。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