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聚落」即村落,即今之乡村居民点。「着」者,执也。有所执着,则难离舍。今无所着,故皆可用以布施。于布施下,续戒、忍等五度。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故续云「教化安立众生」。《会疏》释曰:「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盖大士以六度教导与摄受众生,使之转恶成善,发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盖为「无上真正之道」。「无上」者,无有更能胜过之者。《净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又《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真」者,真实,无迷无妄。「正」者,于理无差曰正。又无邪无曲曰正。又禅门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云正法眼。「道」,一者,以能通为义。《俱舍论廿五》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二者,涅槃之体,排除诸障,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由上可知,道者,通至涅槃之路,又即是涅槃也。综上经论,「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者,真正者,真实无差也。无上者,此道穷性尽理,更无有能过之者。大士教令众生,登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下明,由于如上之殊胜妙德,而感如下增上胜果。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如是诸善根」,指上文积功累德之种种善根,是为能感。感必有应。果必酬因。是故法藏菩萨感得胜果。生生世世,所生之处,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首云「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者,《笺注》曰:「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发应」者,相感而自然开发也。《会疏》曰:「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
「长者」,乃印度古时,对年长并具德财者之通称。《法华玄赞》云:「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年)迈财盈,名为长者。」「居士」者,在家修佛者之通称。《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又《会疏》曰:「姓贵位高,大富年耆,是名长者。多积财宝,深归佛乘,居家丰盈,名居士。」「豪姓」,指名门、望族、大姓、贵家(如乡里之贵者,称乡豪)。「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梵语,印度四姓之第二。具云刹帝利。据《西域记》义为王种。即今所谓王家贵族。又《智度论卅二》曰:「刹利者,王及大臣也。」二义稍违,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贵族欤?「国王」者,一国之主。「转轮圣帝」,或称转轮王、转王。身具卅二相。即位时从天感得轮宝。轮有金银铜铁四种,依其次第,统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如金轮王领四洲,余依次例减。《会疏》曰:「转轮王者,四洲之主。由轮旋转,威伏一切故。」「六欲天主」,乃欲界六天之王。六天者,(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乐、(六)他化自在。「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梵天总指色界诸天。以上盖表菩萨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乃至或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满所愿。更以善根力故,大愿力故,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作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首云「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栴檀」者,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国所无。译作与乐。据《慧苑音义》,此木有赤白二种,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故名与乐。「优钵罗」,译为青莲花、红莲花。其花香气芬馥。《慧苑音义》曰:「优钵罗,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喻之。」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观佛经三》曰:「常以戒香,为身璎珞。」又《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沈檀龙麝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也。
「端」者,端正。《魏译》言「容色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则有三十二相。若就报身,则有八万四千相。「八十种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若是报身,则有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又《法界次第下》云:「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颢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又《智度论》曰:「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由上可见,「相」乃其粗者,共者,显而易见者。「好」乃细者,不共者,微妙难见者。法藏菩萨因地,于卅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无有缺少。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手出诸宝,如《维摩经》中之宝手与妙臂二菩萨。罗什大师曰:宝手者,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也。又云:「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义寂师判此为十地菩萨之行,以智度成故。妙智融通,故随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