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文采自《魏译》。若参证《唐译》,则此处第一句「其第十二佛」,应指第十二佛刹。(例如《魏译》「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唐译》则为「宝藏佛国」。)至于第十二佛土显往生菩萨之德,亦是例举。「坚固之法」者,不退转法也。至于不退菩萨亦往生极乐,其义为何?如《大论》中:「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又《论注》云:「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愿生彼者,当为此耳。」又云:「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以上《大论》与《往生论注》,皆明不退菩萨愿往生极乐之因由也。
  《无量寿起信论》曰:「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见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他如天亲大士《往生论》、马鸣大士《起信论》、智者大师《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末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火,如鱼处涸。曾不几时,大苦随后。宜各猛省,莫更他求。
  (以上正宗分竟。)
  彭氏《起信论》释曰:「正宗者,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一、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一、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今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准彭氏之说,要而言之,其首二则是劝愿,亦即发菩提心也。第三则是劝信。其末则劝行。止恶行善,而善中之王则持名也。信愿即是发菩提心,持名即一向专念。正是本经之宗。故云「正宗分」。若约小本,即是信愿持名。两本繁简有差,而纲宗无异。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两本合参,宗旨益明。  叁、流通分
  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今是后语,后语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视也。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品经文,多是《唐译》,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又黑谷《大经释》(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今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上段「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住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论》所云: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下文则赞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礼敬,「如说修行」,即得大利,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一念」者,《汉译》云:「闻无量寿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吴译》同之)又《宋译》「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又《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据《选择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净信」;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也。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也。
  「心无下劣」者,于自善根,能生信故。「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成就善根」,如《小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悉皆增上」者,净念相继,精进无已,故诸善根皆能增上也。又《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即如上一心念佛之人。世多讥念佛为自了,甚至鄙视,是则未了佛意。世尊金口亲宣,如是之人非是小乘。弥陀一乘愿海,悉赐大白牛车,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佛复赞扬如是念佛之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何以故?以念佛法门最为第一故,最为难信故。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生实信,如教奉行,故称第一。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上文复劝尊重依止、爱乐修习本经所授之法。《净影疏》云:「是故已下,劝学此经。以此经中说无量寿,闻获大利。故设大火满三千界,亦须从过听受此经,况余小难。」因此经乃是净宗第一经。于弥陀因地愿行,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两土秽净因果,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等,摄无不尽也。故应「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敬依经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世尊复云:凡欲令无量众生速证不退,及为欲见极乐「广大庄严,殊胜佛刹」,愿随佛学,亦自摄受佛刹。如极乐之广大殊胜,普被诸根,广摄万类,以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心,听受此法门。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