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有报偿」表对于父母之恩德,全无报答。「放恣」者放荡自纵。「游散」者游乐散漫。「耽酒」者,好酒贪杯。「嗜美」者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也。「嗜」者贪而无厌也。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抵突」见前「蒙冥抵突」释。谓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也。《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故「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者,《礼记》云:「顺人情者,谓之礼。」又《会疏》曰:「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盖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不可谏晓」者,「谏」乃以道正人,即规劝之义。「晓」乃晓谕,以言说教人也。「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又《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两说不同。「眷属」者,《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资用」者,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身常行恶,曾无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恶业,且未曾作得一善也。下复明痴嗔之恶。可证义寂师之说,实有所据。下「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正明痴过。不信佛法,拨无因果,此即一阐提也。
「欲害真人」,《魏译》作「欲杀真人」,《汉译》作「欲杀罗汉」。《玄应音义》曰:「真人是阿罗汉也。」又《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杀阿罗汉即为五逆重罪。又「斗乱僧众」:「斗」者,斗诤也。「乱」者,错也,作逆也。按此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对于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众,以手段离间之,使之斗乱,令废法事,名为破和合僧。《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此五乃无间业,感无间地狱之苦果。以上明痴嗔之恶。
「愚痴蒙昧」以下,皆正明痴恶出生之痛。「蒙昧」者,无知也。愚痴无知,反「自为智慧」,自以为是,实为愚痴之极。又因愚痴,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此生之所从来,亦不知死后向何处去。不明因果,不信轮回。不知利他,唯图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庄子曰:「爱人利物谓之仁」,「顺」者,和顺。)唯知自私,故「希望长生」。如是之人心愚行劣,虽「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盖因如是痴人,心中茅塞,虽闻良言,不能领解,此正显痴毒所招感之苦痛。故《净影疏》曰:「现有愚痴,闇障覆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盖谓愚痴覆心,故蒙昧无知,此实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义寂云:「生死为大命,穷逼为小命。」「悔惧」者,望西云:「悔惧等者,命欲终时,狱火来现,见此相时,生惧生悔,悔惧俱临,故云交至。」狱火逼身,是为烧也。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预先修善,至命终时,方始悔恨。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豫」即预,为预先之义。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上段总结前五恶、五痛、五烧。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者,《会疏》曰:「天地则所依器界,总标三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又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也。
「善恶报应」。「报应」者,《笺注》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也。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会疏》云:「善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影必随形,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祸福相承」。「承」者《会疏》云:「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从「善人行善」至「从冥入冥」六句,综合《会疏》及义寂师意,释曰:善人者种善因之人。来世生尊贵家,身形端正,缘境和美,身心适悦,是为「乐」。复又明达,乐善好施,是为「明」。若更多作善业,勤修福慧,乃得生天。其更善者,则念佛生西等等也。是云「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又恶人造恶业,种恶因,得恶果。故生卑贱之家,形容枯槁,饥寒交迫,逼恼身心,是为苦。复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行善事,是为冥。倘更多作恶业,死堕恶道,故云:「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也。经中继云如是六趣生死因果,其理幽深,非九十五种外道所能知,唯我世尊,独知其原。故云「独佛知耳」。佛垂教化,开显真实。但众生愚痴,不信不行。故云「信行者少」。是故世间「生死不休,恶道不绝」。世人不信佛诲,作恶不已,此下,「故有自然三涂。。。。。。痛不可言。」等句,正明烧也。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末劝翻转五恶,而成五善。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也。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得福,度脱生死。《会疏》曰:「寻言起行,以行践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称也。」「长寿」者,长生也。世间焉有长生之事。唯证无生,则不生不灭。故离世间生死,方是真长生也。「泥洹」即涅槃,圆证三德之至果也。就净宗而言,即究竟寂光也。如是之善,称为大善。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也。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覆教诲也。又《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也。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也。宿世恶业虽未全消,但仗佛本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也。(弥陀第二愿曰:「来生我刹,受我法化。。。。。。不复更堕恶趣」)。但所谓带业者,只限宿业,而决非现行之业。如《涅槃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也。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也。
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弟子悟入。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示白居易。白云:「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鸟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
又此品广明浊世恶苦。虽只广陈事相,实则圆显一心。心秽则土秽,心恶则趣恶,一一无非自心所现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