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卫生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增强了孩子对结核病的抵抗力。起初,为慎重起见,接种还只限于肺结核 

病人家庭中的孩子,后来才逐渐地应用到其他的小孩身上。 

     结核菌苗的发明,造福于人类不受结核病侵扰。为了纪念这两位发明者, 

人们用卡美尔和介林的名字将这种疫苗命名为“卡介苗”。 



                               痘苗的由来 



     曾经猖獗一时的天花病毒,如今只是出于“备忘”,才于美国、前苏联、 

南非各存一份。前不久,南非也宣称已消灭天花病毒。现代免疫学自豪地宣 

布:天花病毒从此在地球上一去不复返了! 

    天花,在中国古医书中有很多别名,如肤疮、天花斑疮、疫疠疱疮、皰 

疮、痘疮、百岁疮等。一般认为,有关天花症状的文字记载见于晋代的 《肘 

后方》医书,说:“比岁有病夫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 

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差后,疮斑紫黯,弥岁 

方灭,此恶毒之气也。” 

    预防天花的人痘实为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独创。据医史家言,远在公元 

前中国就有种痘之术。但有据可查的文字记载,实始于宋真宗时代(998—1022 

年),王旦为其子觅医种痘的故事。到了明朝隆庆年间,已经有了通过人体 

精加选练的“宁国府太平痘苗”了。清代医书《痘科金镜赋集解》说:“又 

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姓氏失 

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尔后随着当时各国间的交往, 

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苏联、土耳其等国。 

    据说,18世纪初,一位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夫人蒙塔古,随其夫驻君士 

坦丁堡任职期间,看到土耳其妇女种人痘感到很大兴趣,便先后为儿子和女 

儿也种了痘并获成功。她回国后,经过大力宣传,种人痘很快推广到整个英 

国。 

     18世纪中期,欧洲天花流行的同时,牛痘在英国的奶牛群中也很猖獗。 

挤奶人的手指间如有伤口,牛痘也可由牛传染到人。英国医师琴纳在1768— 

1796年间,经过观察,发现凡是患过牛痘的人就不再得天花。为了证实这个 

论断,他访问了许多挤奶女师傅和种过牛痘浆的人,又经过长期的系统实验, 

于1796年创始了牛痘疫苗,并第一次给人接种成功。继人痘之后,牛痘显然 

是免疫学发展的标志之一。 



                            金鸡纳霜的由来 



    据说17世纪时,秘鲁首都利马经常发生疟疾,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当地 

印第安人找到一种医治疟疾有特效的树皮,他们称这种树为“生命之树”, 

并规定:谁泄露了秘密,便处以死刑。 

     1638年,担任秘鲁总督的西班牙钦琼伯爵和夫人金鸡纳来到了利马。不 

久,夫人患了一种严重的冷热病,什么药也治不好,于是请来印第安姑娘珠 

玛照料。金鸡纳的病一天重似一天,珠玛姑娘出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采来 

了“生命之树”的树皮,让夫人煎服。服后夫人的病果然好了,为此,钦琼 


… Page 34…

伯爵和夫人与珠玛姑娘建立了深厚感情。 

    第二年,“生命之树”便被移植到欧洲,植物学家把它改名为“金鸡纳” 

树。后来,科学家经过对这种树皮的精心研究,发明了闻名世界的治疗疟疾 

的特效药——金鸡纳霜。 



                             青霉素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种抗菌素——青霉素,是1941年问世的。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专家弗莱明 (公元1881—1955年)。 1928 

年秋,他在伦敦圣马丽学院任细菌学讲师。有一天,他在观察葡萄球菌时, 

发现作为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长着一簇簇绿色霉菌,这种现象可以说毫不足 

怪。因为许多细菌专家的实验室内经常发生外来微生物的污染,一般倒掉了 

事。可是,弗莱明却异常细心。他发现霉菌的周围竟没有葡萄球菌,而玻璃 

器皿里的葡萄球菌也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弗来明。他就设 

法培养那种霉菌,把培养液过滤了一下,滴入长满葡萄球菌的玻璃器皿里, 

几小时后葡萄球菌全部死亡;又把过滤液稀释到800倍,效果仍然很好。 

    弗莱明把他发现的这一特殊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链霉素的由来 



    40多年前,结核病被人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美国的瓦克斯曼对此症进 

行了研究。他发现:结核菌在土壤中无法生存和繁殖。1943年,在他多次试 

验中,终于从灰色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出了一种抗菌素。他经过动物试验和临 

床实验,完全证实了链霉素的功效,为那时医治所谓不治之症起了良好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瓦克斯曼便开始了链霉素的生产。 



                            波尔多液的由来 



     1878年,欧洲流行一种葡萄霜霉病,不少果园颗粒无收。但是,法国波 

尔多城一马路边的果园里,却葡萄满架,硕果累累。波尔多大学教授米拉特 

为此访问了该果园的工人,工人说:由于怕过路人偷摘葡萄,就在葡萄上喷 

了石灰水和硫酸铜,喷后蓝白相间,似乎葡萄害了病,行人就不再偷吃了。 

米拉特根据这个情况,认定这个果园的葡萄幸免其害,可能与石灰、硫酸铜 

有关,便深入进行研究,终于在1885年研制成功了具有强烈杀菌能力的杀菌 

剂,这就是波尔多液。 



                            阿斯匹林的由来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片剂药品。严格地 

说,阿斯匹林源于德国。 

    2000多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已发现,咀嚼柳树皮可治疗 

分娩疼痛和产后发热;古罗马人用杨树皮的浸出液治疗坐骨神经痛;美洲印 

第安人用柳树皮泡制的茶退烧;非洲霍屯督人用柳树皮制成饮料医治风湿 

病。这些民间土药就是天然阿斯匹林。1800年,人们从杨柳科植物的树皮浸 


… Page 35…

出液中,提取出水杨酸盐类。 

     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 

它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 

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用纯水杨酸制成乙酰水杨酸,这即是 

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 

大为降低。 



                               凡士林的由来 



      “凡士林”是英文vaseline的音译,是一种白色或黄色的油脂状石油产 

品,由石油残油经硫酸和漂白土精制而得,也可用蜡膏和矿质润滑油调制而 

成,可作为润滑剂、绝缘剂、防锈剂、软膏剂和化妆品等的原料。但最初的 

凡士林,是作为一种治疗灼伤的药膏问世的。 

     1859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22岁药剂师切斯博罗到宾夕法尼亚州新 

发现的油田去参观。在那里,他听石油工人们说,抽油杆上所结的蜡垢,对 

灼伤和割伤有止痛治疗的效能。切斯博罗甚为重视,收集了一些蜡垢,带回 

家去。他花了11年时间,研究如何提炼和净化这些石油的残渣,以制成一种 

用于治疗伤口的不会腐败变质的石油基油膏。而在这之前,临床用的药膏大 

部分是用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制造的,时间一长,便会腐坏发臭。 

     第一批石油基油膏制成后,为了试验它的疗效,切斯博罗把自己割伤、 

刮伤、烫伤。1870年,他完成了研究工作,建立了第一座制造这种油膏的工 

厂,并将产品命名为凡士林。 



                               滴滴涕的由来 



     滴滴涕,也叫“二二三”,因为它的化学名称是二氧二苯基三乙烷。人 

们也因为滴滴涕的药效维持时间长,杀虫范围广,所以又把它叫做“万能杀 

虫剂”。 

     早在 1874年,德国的蔡德勒在做化学实验中,发现用几种化学药剂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