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进行消化活动。那么,食物到达小肠的消息,胰腺是怎样得到的呢?起
初他们以为这个消息是通过神经系统来传递的,但实验结果却对此否定。尽
管切除了动物体内的一切通向胰腺的神经,胰腺仍能按时把胰腺液送到小
肠。他们又经过两年的仔细观察和研究,终于解开了这谜。
原来,在正常情况下,当食物进入小肠时,由于食物在肠壁摩擦,小肠
粘膜就会分泌出一种数量极少的物质进入血液,流送到胰腺,胰腺接到消息
后,就立即分泌出胰液来。接着,他们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注入到哺乳
动物的血液中,发现即使这一动物不吃东西,也会立刻分泌出胰液来,于是,
他们便给这种物质命名为激素。
抗生素的由来
现在人们身体内偶然感染上病菌,即使不去看医生,自己也大体知道要
用什么“素”来对付。然而在本世纪前,别说普通人,就连医生也无从对此
开出处方来。因为那时抗生素还未出现哩。
那时医生采用的通常是一些笨拙的土办法,如传统的放血疗法。本世纪
… Page 31…
初的10年里,医学进入了一个保守的、被批评家们称为“医学虚无主义”时
期。那时要消灭细菌感染简直如同天方夜谭一般令人难以置信。人们不相信
世界上会存在一种只消灭细菌而不损害人体细胞的东西。尽管不少科学家在
不懈地研究,却始终未能解决杀伤细菌药物的效力和副作用并存这两大难
题。
1932年德国一家试验室研制了一种叫“百依多息”的药,在动物身上试
验,结果治好了动物的炎症。这为抗生素的研究和运用开了先河,在医学界
引起了一场革命,并动摇了医学界关于“难以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的传统观
念。医学进入了一个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时期。1944年链霉素奇迹般地用以治
愈不治之症肺结核,又一次粉碎了关于细菌感染无药可治的神话,医学真正
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以后的几十年,科学家们不断完善抗生素的研究和制
造,一代又一代的抗生素产生了。
发现胰岛素的由来
早在1869年,人类就发现,在高等动物的胰腺里,有些由细胞组成的“小
岛”状组织,根据它的形状,人们称之为“胰岛”。
19世纪末,科学家冯梅伦和明考斯基,从完全切除狗的胰腺即发生糖尿
病的试验中,确立了胰腺与糖尿病的关系。
1902年,俄国科学家沙波列夫进一步研究,他将狗的胰导管结扎上,一
年后,发现胰腺产生胰液的腺泡细胞退化,但胰岛组织仍存在,此时,狗并
不发现糖尿病。由此证实胰岛是调节糖代谢所必须的内分泌腺。
1920年,加拿大外科医生班亭对此又做了深入的研究,他将狗的胰腺切
除、造成狗的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把摘下的胰腺研碎,用盐溶液浸泡后提取,
并把提取物注射到这条狗的体内。结果,这条狗的血糖、尿糖均消失,一切
都正常起来了。班亭把这种奇妙的提取物称之为“胰岛素”。后来,他又改
进提取方法,采用酸化酒精,在冰冻的条件下,从牛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
1922年,班亭用自己提取的胰岛素,在多伦多医院首次为一名糖尿病患者作
临床应用,结果病人的血糖恢复正常,尿糖也得到纠正,病情迅速好转。
镇静药的由来
镇静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治疗精神病的较有效的药物。
镇静药源于法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法国神经外科医生拉波利发现
手术前病人体内产生的组胺对人有害。他想找到一种抗组胺的药。法国一家
实验室为他提供了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异丙嗪。以后又制出了作用更强
的氯普马嗪。它可以使病人在手术前进入一种“愉快的安静状态”。法国医
生狄富和丹尼克发现它还可以使发病的躁狂抑郁症患者镇静下来。后来,他
们又发现氯普马嗪对精神分裂症特别有效,这主要是它能使人大脑的情感区
解除病症。
50年代后期氯普马嗪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氯普马嗪的成功加速了
其它药物的研制。1957年库恩发现丙咪嗪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接着,澳大
利亚医生凯德首创用锂来治疗精神病。60年代中期,锂已得到较普遍的应
用。
… Page 32…
巴比妥的由来
巴比妥类药物在镇静催眠中占重要的地位。有趣的是,这种能使人昏昏
欲睡的药物,却与慕尼黑咖啡馆里一个姑娘的名字有关。
巴比妥是德国化学家贝耶发现的。一次,他随老师凯库勒从德国的海德
堡到比利时的根特去接受博士学位。在旅途中,有位化学家送给他们一盒特
别的药物,其中一些是从尿液中提取的。贝耶利用这些原料着手一个新项目
的研究。在研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纯净尿液,这对贝耶来说是个不小的难
题。那时候,贝耶正和慕尼黑咖啡馆的女招待芭白拉小姐处于热恋之中,他
便找女友商量。这位姑娘非常热情,满口答应,大帮其忙,多次提供自己的
尿液。后来贝耶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得到了一种漂亮的白色结晶新物质。
出于对芭白拉小姐的感激,贝耶就给它起了个如今人所共知的名字——
巴比妥。在德语中,巴比妥正是“芭白拉”与“尿”两个词合并而成。
小儿麻痹疫苗的由来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因多见于儿童,又称小儿麻痹症。
从考古学资料中证实,在古代脊髓灰质炎症已有存在。直到 19世纪末
叶,才在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其他地区流行起来。1916年在美国由于
这一疾病引起瘫痪的有27000例,其中致死的达6000人之多。
20世纪前关于这个疾病的知识是相当贫乏的。1909年,维也纳有两位医
学工作者首次成功地将小儿麻痹病毒转种到猴体,使之发生脊髓灰质炎的症
状,从而为这一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科学试验手段。
小儿麻痹疫苗的研制工作主要是在美国进行。初期工作集中于解决这种
病毒的大量来源问题。直至 1949年恩德斯才使小儿麻痹病毒在人工离体的
人、猴组织上培养成功。这为大量制作疫苗提供了便利条件。
1952年,有人曾用猴子做了口服小儿麻痹疫苗的试验,接着又在20个
人体上进行试验观察,证实了这种减毒的病毒能在肠道繁殖,且导致抗体产
生,所有受试者经过一年观察没有发病。口服小儿麻痹活疫苗的制成及使用,
使这一疾病的预防有了新的途径。
卡介苗的由来
19世纪8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首先发明用减弱了
毒力的细菌预防某些疾病,效果很好。法国另两位微生物学家卡尔美和介林
从中受到启发,决心研究出一种预防结核病的菌苗,为人类驱走结核病魔。
1907年,卡美尔和介林开始培养一株致病力甚强的结核菌,该菌是从结
核病牛乳汁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将该菌培养于特制的培养基中,每隔3周移
种一次,仔细观察结核菌的毒性改变情况。在培养移种过程中,用豚鼠、家
兔、猴子、小羊及小牛等进行多次试验,最后,终于使该菌的毒力减弱许多,
不但不会使动物发生结核病,而且对结核病产生了免疫作用。
1921年,卡美尔和介林将研制成功的结核菌苗,第一次应用于人类。被
… Page 33…
接种者是巴黎一医院中的婴儿,他的父母均死于肺结核,抚养他的祖母也患
肺结核。医生把10毫克结核菌苗藏在乳汁内喂食,两天一次,共服三次,结
果增强了孩子对结核病的抵抗力。起初,为慎重起见,接种还只限于肺结核
病人家庭中的孩子,后来才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