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乱的心,使它渐渐变成统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统一之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自我而达到了无我的阶段。其实那只是静坐的层次,或是定的层次。定的经验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统一心的范围,而且尚未达到及于无心空慧的实证。从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国佛教禅悟的角度来看,“定”的经验,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定呢?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接触诸种外境而心不乱,“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可见禅宗的禅定是在清净的智慧观照,不在于统一心的定境,因为若住于统一心的定境,依旧未离执著。

    而所谓执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到了什么,而加进价值的判断,那就是执著。

    那么禅的所谓不执著是什么呢?

    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他自己不会加诸任何意见,而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却恰如其分地给了他反应。

    在涉及亲子关系、男女关系及财产的问题时,最容易使我们感到自我中心的执著;其次就是名誉和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难化解的执著是感觉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经验,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是无法摆下自我的观点价值和经验价值,所以尚有骄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便是没有真得解脱,也没有真正完成无漏的智慧。

    禅宗在开悟的时候叫“见性”,见性以后要保持它、要增长它,所以还要悟后起修而来培养它。虽然禅宗强调开悟以后他的见地就跟佛完全一样,不过他不是佛;就好像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观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还是本尊,他还是他。不过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所以中国的禅师在没有开悟以前要好好地修行。在开悟以后,要去找更好的老师,只有开悟以后,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老师。然后,自己还要加倍地努力。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所以《六祖坛经》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又说:“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癫。”六祖是主张:“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师静坐的修行过程;六祖以后的第二代怀让禅师,看到第三代马祖道一禅师打坐的时候,还说了个比喻:“坐禅得成佛,岂非磨砖能做镜?”

    不过,从许多禅学记载中,我们看到许多禅宗的祖师们也要打坐的。在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规》中也有“坐禅既久”的记载,只不过不重视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里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动作,都认为就是修行。

    我们看到百丈禅师的生活原则,未见其记载一天要打坐多少时间,而倒曾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实六祖惠能大师也是如此。在还没去见五祖弘忍以前,他是个打柴的人,见了五祖之后,也没叫他去打坐,反而是让他到厨房去舂米。我们必须了解到,当他工作的时候,他的心经常是在一种非常稳定、平静、了无情绪波动的状态。这样子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开悟。

《禅与悟》 第一部分 禅悟与静坐(2)

    但是,也必须要有观念的引导。惠能大师真正开悟是听到了《金刚经》,使他能够发现所谓“执著”与“不执著”,“我”和“无我”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由此可见“观念”还是很重要。虽然禅宗讲“不立文字”,它的意思是说不可以执著语言文字,但是还是需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消息,得到正确的指导,名为“借教悟宗”。

    如果六祖没有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他不会开悟;如果他仅仅抱住、执著《金刚经》的那句话,他也不会开悟。所以禅宗把经教的作用比喻为“以指标月”。如果没有手指,迷人便不知道月亮在哪儿。如果迷人只顾看手指而不肯看手所指的月亮,手指便成无用。如果迷人已循指见月,手指也不再有用。

    由于一般人无法把心静下来,就是能够安静,也很难经常安定,所以仍须静坐。也可以说禅悟并不一定要静坐,但静坐的定力有助禅悟,不过仅仅是静坐,也无法获得禅悟。

    问答讨论

    师:我想你们诸位多半对于佛法、佛教已经有基础的知识,也有人正在禅修及修学西藏的佛教。我相信各位有好多问题想问,我能够回答的我回答,我不懂的我就说不知道。

    问:请问您对曹洞宗重视修行不重视开悟,认为修行本身就是开悟的讲法有何看法?

    师:我想那是比较安全踏实的观念。如果专门追求开悟、强调开悟的话,就可能使人养成倒因为果的取巧心理,容易形成不想修行的流弊,认为开悟以后就不必修行了;另外也可能使久修而尚未彻悟的人失望而不想修行。所以我也主张重视修行的过程,要比重视开悟的目的更好。

    师:你赞成我的意见吗?

    答:当然赞成。当我问我的老师关于开悟的问题时,他总是劝我不用操心。那些执著开悟经验的人,将开悟经验当成另一种宝贝抱住,执著它。

    师:对,追求开悟,炫耀开悟,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问:听说有位韩国比丘,修行时把“死”字的牌子放在面前,可不可以请您开示,是不是一定要有死的决心才能修好?

    师:我们也教人在进入禅堂的时候要下个“大死一番”的决心。死有大死、小死之别。小死是身体死,而妄念烦恼等生死业没死;大死则应该把自己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不论是好或坏的经验及观念,全部丢下,这样你才能真正的用功。我不知道那位韩国禅师的“死”字牌子是什么意思。但是,在中国的禅堂里,老师会说:“我们现在得好好用功啊!只准活的进来,死的出去,偷心妄念不死,就不该再出禅堂。”

    问:也许这位韩国禅师是在参话头或公案时就是想依这种方式拼命把疑团打破。

    师:这种决心很好,可是这样猛修有危险,只有少数身体很好,心理状况也很好的人才可以使用。

    问: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感情?师:要应用感情,但不受感情的左右而起烦恼。

    问:可以不可以用感情来教人?

    师:对众生来说是感情,对菩萨来讲是慈悲,像观音菩萨,他是用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方式来帮助人,如果不以感情来帮人,人家会怕他。因为菩萨没有执著,所以也没有烦恼。不学佛、不修行的人,感情会变成自己的烦恼,也会引起他人的烦恼。

    问:如何使用感情而又不起烦恼?

    师:有两种方式:一是经常用佛法的观念来一次又一次地纠正指导。二是用禅修的方法渐渐地净化感情而成为慈悲的襟怀。

    问:感情是很自然的事,一经约束、否定,就不自然了。

    师:任何一件事若要给予训练修正的时候,必然是不自然的啊!水往下流是自然,若把水往上打,便是不自然,但是我们往往必须把水向上打入水库或蓄水槽,给了它压力,才能使用它。

    问:慈悲在禅法中的地位如何?

    师:慈悲和智慧的意义相同,表达方式却不同。真有智慧的人一定会真有慈悲。慈悲的表现是在广度众生,而在他心中没有自己也没有众生,便是实证空性的无我智慧。惟有无我无著的智慧,才会表现出真正的慈悲。

    一九九○年四月十六日晚讲于美国圣路易的禅中心

《禅与悟》 第一部分 禅的定义

    禅与悟

    一、禅的定义

    禅的定义可列出四种:

    (一)冥想佛教的专有名词叫禅那,译成中文有定、静虑、思维修等意思。所谓定,是心止于一境;静虑相当于英文的meditation,用现代语说就是冥想;思维修不是思想,而是用心在方法上不断地观照,每次一离开方法就再回到方法,使自己系念于方法。若以我的观念来说明,就是用方法把散乱的心念变成能够集中的心念,然后再达到心念的前后统一,这就是入定,如果能更进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