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入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根’,遂入佛教出家。先学小乘三藏,次于雪山塔中老比丘处受大乘经典,因其
未得实义而起慢心,故有大龙菩萨见而怜愍,接他入海,在龙宫九十天,读诸方等
深奥经典而体悟佛法真义。于是回到南印大宏佛法,摧破外道,从事著述。当他教
化了南印度的国王之后,知有一位小乘法师,对他忿疾,他便退入闲室,蝉蜕而
去。龙树又译龙猛,或龙胜。据龙树菩萨传末所说:‘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
道’,号曰龙树。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的,系为大般若经
第二会,即大品般若(二万五千颂)的译论。其大智度论,是以中道立场,显不共
般若(非三乘共学)。

 

13、大乘一实相印和小乘三法印的异点—1小乘说诸行无常,大乘于万法为不常之
外,还认它是不曾断灭。2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还于俗谛说
化他。3小乘唯以我空而说涅槃寂静,大乘却以我法二空而说涅槃无住。大乘之所
以异于小乘,都是因为契著这一实相印的妙用。故辨证大乘的教法,而为一实相印。

 

(三十三)佛经的四次结集

 

从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
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
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
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
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
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
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
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
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
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
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
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
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次结集—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
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
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
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西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
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
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
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
刻于赤铜□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
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注】

 

1、贝叶—印度古以贝多树叶书写经文,故亦称贝叶。

 

2、阿阇世—国王名,是佛住世时,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为太子时,听恶友提婆达多
的话,幽囚父王频毗娑婆。即位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遍体生
疮,至佛所忏悔,痊愈后,即皈依释尊,为佛门有力的护法。

 

3、七叶窟—在王舍城侧之灵鹫山,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上,故名。

 

4、阿难陀—华言庆喜,为白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生于佛成道之
夜,后随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多闻第一。

 

5、优波离—原为斛饭王之子跋提的理发者,本为尼犍外道的弟子,后出家皈佛,在
诸弟子中,持戒律第一。

 

6、阿育王—摩竭陀国国王,统一全印度,初奉婆罗门教,肆其暴行,杀戮兄弟、大
臣,及人民无数,后改信佛教,为大护法,兴慈悲,施仁政,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
寺,及八万四千宝塔,派教师,于四方传法,使佛法发扬于国外。

 

7、迦腻色加王—原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主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
信奉佛教,召集举行第四次结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经典,或刻于赤铜□中。其
功绩与阿育王并称。

 

8、胁尊者—由昔业故,在母胎六十余年,生时须发皓白,年八十出家,自誓愿说:
‘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不得六神通,终不以胁贴席。’后历三年,尽偿所
誓,时人尊之为胁比丘,或胁尊者。

 

9、健驮罗国—在印度西北克什米尔西境,周围多山,势极险峻,其出口缺处,为古
时中印通路要道。

 

(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为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
年后,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期

 

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五年,除阿含时代,纯说小乘经教外,其余华严、方等、般
若、法华、涅槃时代,皆说大乘经教。

 

佛灭后,除上座与大众二部,在窟内窟外,各结集小乘三藏外,文殊、弥勒等菩
萨,与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中,亦结集大乘三藏。又窟外大众部,所结集的经、
律、论、杂、咒,五种法藏中,属于大乘类者亦不少,并非纯乎小乘。

 

大乘教法,虽经铁围山和窟外的结集,然而在佛灭后五百年间,全印度所弘扬的佛
法,多属小乘,在这时期,虽然也有大乘佛法,夹杂其间,然而由于小乘教法盛行
的缘故,大乘教法,就隐没不彰,所以在这最初五百年中,可以名为小乘盛行、大
乘隐没的时代,同时这五百年,也是所谓正法时期。

 

第二期 大主小从时期

 

初期五百年过去了,直至第六百年时,马鸣菩萨出兴于世,造了大乘起信论、大庄
严经论等,极力提倡大乘佛法,由是大乘教义,始重光于世。到了七百年顷,龙
树、提婆,应运而生,为欲对破小乘一切有部等法执,乃广造诸论,以明大乘诸法
缘起,毕竟空义。到了九百年顷,学者因受了龙树学说的影响,多数执空,陷于断
灭见,由是无著、世亲,根据瑜伽唯识学理,发挥大乘妙有之理,说种子能生一
切,因果不空。经过这两番陈义之后,大乘佛法,乃风行全印,使小乘成为附庸。
所以佛灭六百年至一千年(第二期五百年)中,可以名为大乘为主、小乘为从的时代。

 

第三期 密主显从时代

 

第二期五百年过去后,约在佛灭千二百年间,大乘空宗的清辩论师,根据毕竟空
义,破斥有宗,大乘有宗的护法论师,根据如幻有义,破斥空宗,其徒宗之,遂成
空有之诤,使大乘思想分裂为空有二系,同时小乘则趋于衰微的状态。

 

此时有龙智菩萨,弘扬密咒,把密咒来融摄印度风习,因之密咒乃渐发达,此时大
小乘佛法,皆依附密咒而流行。直至佛灭千三百年间,因内有婆罗门教的复兴,及
后来外有回教的侵入,遂使佛法渐趋没落,在印度本土几乎绝迹。所以在这第三期
五百年来,可以名为密咒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

 

佛灭后印度佛法三时期简表:

 

 

印度佛法三时期

 



┌第一期五百年—小彰大隐佛教—传锡兰暹罗等地—巴利文

┼第二期五百年—大主小从佛教—传中国再传高丽日本—华文

└第三期五百年—密主显从佛教—传西藏再传蒙古等—藏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