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帕拉峰不如利雷村苍翠
海风不如安菇故乡可爱
杜伯莱的诗永远有一种幽微纤妙的情绪,深入人心,是欧洲近代优
秀的抒情诗。
七星诗社另一位诗人雷米·贝洛的田园诗写得很好。他写四月是天
神的芬芳,四月是细腻的和风的叹息,四月是新节气,新的美丽,写出
许多野花的名字,色彩缤纷,又写四月的温柔、娇娜、优雅以及四月的
歌声,清新浪漫,十分动人。
安东纳·德巴依夫(1532—1589年),也是七星诗社诗人,著有《消
闲集》。请看他写的春天:
……
看看水波多明净
在溪水中泛涟漪
再往里看看邻近
… Page 37…
灌木丛翠绿欲滴
大海平静而纯朴
天空安宁而明媚
大船直开到印度
如风使船飞翔
……
我乐意歌唱这春天
难道这不是道理
快乐季节在眼前
一切都恢复生机
……
有一种充沛的“生之喜悦”,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欧比涅是新教徒、诗人,出身于信奉新教的贵族家庭,一生的经历
都与新教有关。1568至1575年所写诗集《春天》,赞美因宗教信仰不同
而无法与之结成伴侣的姑娘。 1576年开始创作他的著名诗集 《悲歌
集》,共分7卷,9274行,描写深受宗教战争之苦的法国,揭露法院和
王室的腐败,抨击天主教会对新教徒的迫害,宣扬上帝对善恶必将加以
赏罚。这是一部全面描绘宗教战争时期法国社会的史诗性作品,感情真
挚,气势宏伟,有人把它比作但丁的《神曲》。后来他因为编写《1550
至1601年世界史》,侧重写新教方面的史实,触怒官方,被迫流亡。流
亡期间,写了一部散文《写给孩子们的自传》和长篇小说《弗奈斯特男
爵奇遇记》。他最突出的成就还是 《悲歌集》。诗集中有的句子十分出
色,有的则十分平庸,但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马莱伯(1555—1628年),生于卡昂城一个法官家庭,早年学过法
律,曾留学德国。他在1587年发表了《圣彼得的眼泪》,1600年发表了
《颂国王攻占马赛》、《欢迎王后光临法兰西》等诗。1601年发表了他
的成名作《慰杜伯烈丧女》,这首诗用雄辩代替了抒情,重理性而抑感
情,可以看出他日后风格和主张,如下面几行:
你的哀痛,杜伯烈,难道就没个了时?
难道你慈父之情
在你心头引起的那许多悱恻之思
添哀痛永无止境
你那爱女既不幸而归于泉路
那也是人所共归
……
我知道她的童年有多少天真可爱
我哪能颠倒是非
我哪能只顾友谊要减轻你的悲哀
便蔑视她的妩媚
可是她生在人间,人间事物愈妍美
命运就越发无情
她就是朵玫瑰花,就只有玫瑰花的
… Page 38…
一个早晨的寿命
……
这首诗有一种直面人生的冷淡与清醒,在形式上注重声律,隔行押
韵,以亚历山大体与半行亚历山大体诗穿插组成。与七星诗社诗人的风
格不同,有向古典主义发展的痕迹。 1605年,马莱伯被推荐给国王,
成为宫廷诗人,写了很多颂诗和模仿《圣经》的赞美诗,如《为亨利大
王陛下利穆桑之行祝福》(1605年)、《颂王太后玛丽·德·梅狄西摄
政的丰功伟绩》 (1610年)、《颂前往惩罚叛乱的拉罗歇尔人的国王路
易十三》(1627年)等。他的这些颂诗雍容华贵,但缺乏想象力。马莱
伯关于如何作诗的理论比他的诗更受重视。他认为诗的风格应以工巧求
质朴,应有一种用心良苦之后的自然,用最平达、最和谐的体裁而提高
音律要求。他在龙萨的诗集写了一些评注,认为诗人要思想清楚、语言
明晰,应该使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抛弃奇怪晦涩的句子。他认为七星诗
社引进的一些外来语和民间俚语使法语庞杂不纯,应予清除。而且纯粹
的法语应以平民语言为源泉,宫廷语言为标准,诗人要慎重使用修饰手
法。他还为几种音节的诗体制定了基本规则,主张用丰富的韵,整齐地
安排诗句和段落,力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他并把七星诗社创造的格式择
其优雅的保留,词汇和语法用理性的标准取舍,整理了16世纪诗的语言,
致力于法语的纯洁,被认为是古典主义语言的立法者。他制定的规则许
多成为古典主义运动严格的法则。但有时太严谨,未免会使语言干枯贫
乏。他的诗感情不深,才思也不敏捷,但风格精粹。有门徒追随,如梅
纳尔·腊康等,自成一派。马莱伯诗派是古典主义的萌芽时期。
(2)戏剧
17世纪是法国戏剧的辉煌时代,16世纪则是萌芽时代,这一时期戏
剧理论有了很大发展。
七星诗社的爱缔安·若岱勒也是剧作家。他写了 《被俘的克莉奥佩
特拉》(1552年)。若岱勒出身于小贵族家庭,这部悲剧是他的代表作,
并被认为是法国第一部悲剧,取材于古代罗马历史,写克莉奥佩特拉不
愿生为俘虏,但愿死为自由人。在主题及形式上具有后来古典主义悲剧
的一些特征。
16世纪的剧作家中,以罗伯特·加尼埃(1524—1590年)成就最高。
他写过7部悲剧,把悲剧提高到新的水平。其中最著名的是《安提戈涅》,
取才于希腊故事,是针对宗教内战的。他在创作上深受罗马悲剧作家塞
内加的影响。
在戏剧理论方面,斯卡里尔于1561年发表了《论诗》,总结归纳了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思想,探讨了戏剧的真实性和时间、地点的统一
问题,已经涉及了“三一律”的两点(时间和地点)。有的作家承袭了
斯卡里尔的理论,规范得更加严格。这些规则都为后来的古典戏剧所遵
守。
在17世纪以前,这些理论只是剧作家的个人倾向,但当时作家倾向
于形式不规则的戏剧(巴洛克风格的戏剧)。在17世纪初,悲剧有很大
发展,如阿狄 (1570?—1631年)采用希腊、罗马故事写的悲剧。结构
松散,戏剧冲突不尖锐,不能集中反映生活。同时悲喜剧也很流行。 1636
… Page 39…
年高乃依的《熙德》上演,引起越来越激烈的争论,最后法兰西学院介
入。经过这次争论,古典悲剧原则“三一律”便在戏剧界取得了统治地
位。
(3)小说
法国小说在14世纪就开始出现,但16世纪是散文体小说的时代。
意大利小说和现代印刷术对推动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著名的有纳瓦尔王后的《七日谈》。
纳瓦尔王后原名玛格丽特·德·瓦罗亚,生于1492年,她的弟弟是
弗朗索瓦一世。她和弗朗索瓦一世同受宫廷教育。1515年弗郎索瓦一世
分给她大量财产,当时她是宫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身边汇集许多作家、
学者、诗人。1527年,玛格丽特第二次结婚,嫁给纳瓦尔国王。
当时法国王权支持文艺复兴,纳瓦尔王后宫廷成了受教会和巴黎大
学迫害的人文主义者和加尔文信徒的避难所。她接见有异端嫌疑的人文
主义者,保护过拥护宗教改革的新教徒,支持过新教思想的宣传者,如
马罗·拉伯雷。
她以热爱文学艺术而闻名,1520年她就开始写诗体散文,出版过诗
集,还写过宗教剧本和世俗喜剧。
《七日谈》是她最杰出的一部著作。形式上模仿《十日谈》。有72
篇故事,大部分都是爱情。开头也写一群青年男女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
方等待桥修好,为消遣开始讲故事。故事内容都是法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