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遗迹化石;腹足类与双壳类亦有类同遗迹化石;甲壳类和无铰腕足类有类似的窟穴,即所谓“异物同态”。
目前,研究无脊椎动物的遗迹化石的最困难问题是——追寻它的主人是谁?这里,有若干尚在探讨的专门研究的方法,此处不作细述。当然,这些观察,不能脱离同层位,甚至同层面上留下的动物化石的种类,配合现代生物的活动印迹而进行。
七、标本的采集与整理
观察剖面,作信手剖面以后,就要将有意义的标本顺便采集,带回可作进一步研究。这些标本,基本上包括两类:一是岩石标本,一是化石标本。
岩石标本,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层露头采集,凡颜色、成分、结构、构造都能看得清楚的,比较新鲜的标本均可供选择。正规地质标本的大小有一定规格,通常是3厘米×6厘米×9 厘米,相当大。不过地质旅行时采集的标本可以不在此限,灵活掌握,可大可小,根据需要而定。如项目较多,比如除肉眼观察外,尚需分析、磨片之用,则宜大宜多,增加采集量。
如果为了说明某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如波痕、交错层理、断层擦痕、小型褶皱之类,则显然需要采集较大的标本,以能说明问题为准。
矿化或矿物标本,也不一定按规格采集,而是选择能说明问题,表示矿化与矿物特征者。不过,既然是地质旅行,不是普查、勘探,这类标本只要少量采集,足以说明某种矿产有存在的可能就行了。
化石标本,这是野外采集时比较复杂的一类标本,根据化石所属门类的不同,采集的要求也不一样。
微体化石,如蜒、介形虫、轮藻、层孔虫、苔藓虫之类,容易采到完整的,一旦如有发现,也都是集群性保存的。因此,采集时要求选择密集程度高、大量集中的块体标本,以便带回室内加工(磨片、挑样)处理时可以找到理想的整体化石。
珊瑚类标本个体较大,多以集群性方式保存在石灰岩之内,除若干体型较大的单体珊瑚能在风化剥落的露头上找到以外,其他的复体珊瑚应选择化石密集、能看到不同方向切面、特征保存清楚者,以便磨制薄片时可以获得理想的标本。
腕足动物标本,多保存在石灰质或砂泥质岩层中,最好是选择化石密集、岩石风化并开始剥落下来的地方挖掘,那里往往可获完整的“立体”标本。特别是层面与山坡倾斜方向一致的风化面上,更易寻找到所企求的佳品。
为了进一步研究腕足动物壳体的内部构造,我们也要注意采集内膜或通过切片后能见到内部构造的标本。为了研究各种定向部位的特征,凡不同方向保存的印模标本也都应注意收集,除作正型标本外,作辅助观察也是十分需要的。
软体动物壳体化石标本,其要求基本上与腕足动物相似,不再赘述。
三叶虫及其他甲壳类化石标本,欲采获“立体标本”是极困难的。当然,采获连头带尾的整体标本也很不容易,况且三叶虫化石多是头、胸、尾部分开保存的,这时候,应该注意采集头部及尾部标本,因为化石的主要特征就集中在这里,遇有完整的胸部标本,当然也不能放弃。
昆虫化石,重点是翅膀标本,应择其脉翅清楚者采之,因为鉴定特征时主要是靠它。
特殊的牙形刺标本,除少数用放大镜能看到的按一般微体化石标本的要求采集外,相当多的牙形刺是无法用肉眼观察的,于是只好试探性地选择关键层位采取几块,带回经室内处理以后,发现有化石存在时,再根据要求进行系统采集,然而这已不是地质旅行的任务了。
植物化石的最重要部位是叶片化石,尤其是高等植物,因此采集时选择叶缘完整、叶脉清晰的标本带回。采掘必须顺层面细心劈裂,切忌垂直或斜交层面硬挖,这样做,会使完整的叶部化石割裂得不成样子。植物叶片化石多保存在泥岩或页岩中,此类岩石受水湿润以后极为柔软易碎,所以采掘时竭宜选择地势高、干燥、岩性稍硬的部位发掘。有时,采出的标本极精美,但因岩性软弱不宜包装运输,于是要用盒子盛装,避免损坏。
蕨类植物化石的石松和芦木之类,茎部乃至根部的特征均极重要,采集时应予注意。
至于植物化石中的孢子和花粉,在若干未见“大化石”的“哑层”中极为重要,当然是采集的对象。可是野外无法用肉眼观察,于是只好选择一些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挖取岩石标本带回室内处理以后再看,如有发现,下一步再作道理了。
脊椎动物化石,最重要的是头骨化石,所以在地质旅行过程中发现有脊椎动物出露时,应千方百计去寻觅头骨化石,发掘时要特别细心,不致损坏。哺乳类的牙齿化石又是头骨化石中的最重要部位,更宜谨慎发掘。
最理想的脊椎动物化石莫过于完整的骨架。一般地质旅行时,来去匆匆,不可能久留发掘。不过,当现场观察研究以后,如能判断有希望挖到完整的骨架时,就应详细记录、素描或摄影,以待来日再进一步工作,并尽可能向有关方面或当地群众提出保护要求,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四川的马门溪龙(目前我国第二大的恐龙化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即已发现其“苗头”,直到解放以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其整体挖掘出来。
话得说回来,在地质旅行时采集化石,不可能要求像专题研究那样把发现的化石尽量采集,以至“扫光”。实际上,重点应放在如何善于发现化石方面,能采到若干关键性的能解决地质问题的化石也就足够了。所以,要求参加地质旅行的人能像高明的新闻记者一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和一双善于做记录的“能手”,随时随地捕捉到化石的“踪影”,待来日再行挖掘也未尝不可。
这里,就有个“群众路线”问题,即要向群众做科普工作,宣传化石的基本知识,发动群众一起找寻化石,获悉化石产地等等。许多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尝到过许多“甜头”,经历过有趣的遭遇。总之,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至于采得化石以后,必须写好标签,用棉花垫上化石。包装运输之类是人们都熟悉的,这里不必烦琐,恕我从略了。
八、研究有用矿产的层位
不少有用矿产是以地展形式出露于剖面上,因此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剖面时竭宜注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类:①石灰岩。作为工业原料用的石灰岩,要求成分纯净,含氧化钙的量较高。因此,具有开采价值的石灰岩一般均呈灰白色或稍带微红色,具微晶结构,层厚且延伸稳定。例如华南与长江流域一带所见的中、上石炭统的石灰岩就可作为水泥、化工原料的上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过,作水泥原料的,略带一些泥质的石灰岩,呈灰色者也可用。
②白云岩。大量的用于冶金炼钢工业。要求质地纯净,含碳酸钙镁的量较高,层厚而分布稳定。如华南及长江流域震旦纪晚期的白云岩,宁镇山脉地区寒武纪的白云岩均是目前开采的白云石矿。
③石英砂岩。为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亦可作耐火材料之用。要求二氧化硅的含量较高,杂质很少,即其他矿物含量甚少,颜色纯白,有一定厚度,延伸稳定。如华北地区一些晚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层,华南及长江流域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岩层均有开采价值。
④铝土页岩。为含三氧化二铝成分较高的页岩,作为耐火材料、陶瓷原料之用,如含量特高者,则可作为铝土矿开采。通常呈红褐色、红色、暗灰色、绿灰色等,手摸有滑腻感。最常见的铝土页岩与煤系地层有密切关系,或者与富含植物化石的地层有关。如华北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煤系地层中即富产铝土页岩,故煤矿附近均有名瓷出产,如唐山、淄博均有瓷器问世,并闻名海外。
⑤煤层。在野外自然露头上很少看到巨厚的煤层,这是由于煤层极易风化剥蚀的缘故,所以常见的只是一些“煤线”,我们在野外旅行或踏勘时要注意这样的有希望找到煤层的“蛛丝马迹”,适当追索它的延伸方向,是否比较稳定,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特点,判断其有无经济价值。
⑥油气层。在自然界露头上是很难见到出露油气的地层,而能见到的多是含有沥青质的岩层,如臭灰岩、油页岩之类,有时也能在裂隙间看到一些渗透出来的油迹,用纤维吸油,甚至可燃。又一种情况,裂隙间充填“沥青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