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种用“食”来笼络“人心”的方式,运用到“其心必 异”的外国人身上时,往往会失效,有时还会产生反效果。西蒙 ·莱斯埋怨说:“四人帮”时代,当他在华期间,想上街去单独散 散步,却被导游婉言劝阻,宁愿送他一席酒菜,让他一人在房间 中吃,也不愿他孤零零一人上街去满足好奇心。笔者在大陆时
 
也发现:大陆管理留学生的部门,每一次安排留学生外出观览, 总是煞费苦心将他们的饮食搞得最好,而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 西方人总不领情,因为,在他们的文化潜意识中,过分地注重 “吃”是一个不会“得救”的行为,因此在人生中从来也不想花费
太多的时间金钱在“吃”之上;他们到了目的地后,宁愿自己安 排饮食,也要自由活动,以满足好奇心。
上述的二例无疑显示出中国文化中“为腹不为目”①的倾 向。这个倾向说明了很多问题。它显示出中国人对“身体化”需 要的过分强调,以致“个体”在这方面受了别人的照顾,就很容 易向对方“交心”,而欲影响或控制他们者,也多半会从这方面 下手,此外,它显示出中国人很少顾及个体“灵魂”的需要,因此, 认为当一个人在与众相同的“身”的需求获满足后,就要求他不 要有异举。然而,用食物去笼络“人心”,却是一种贿赂儿童的方 法。因此,又说明了中国人“儿童化”的倾向。当然,中国人受人 的照顾毋需只限于“食”这个方面,“食”可以是更广义的“身”之 需要的一个代号。然而,这个倾向也终于说明了中国人“个体” 的单薄,它有被安置于人情的磁力场中的需求,而当他的“身” 受到别人“有心”的照顾后,就很容易“听话”于对方。
这种倾向,自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具有“亲民”基础的专制 主义的本质。历史上任何中国人的政府,只要解决了“养”的问 题,就可以使“人心归向”。但是除此之外,就完全不能顾及个体 “灵魂”的需要。
自然,“身体化”的倾向,也与铲平主义的现象有关,因为, “身”的需要在人人来说是差不多的———不论是爱因斯坦或庸 人,在“揾食”方面,在成家立室等“安身”措施方面,其差别都不 可能太大,至于“个体”的超出这个“身”以外的特异需要,就不 太能够被接受。
① 《老子·检欲第十二》。 此外,“身体化”的倾向也是顺民心态的基础。只要“有一口饭 吃”,中国老百姓就不会造反;只要上面保障下面“皆有所养”,下面 就不会因“人格平等”这类“灵魂化”的需要去为自己争取“人权”。
中国人既然对“食”如斯强调,因此“民生”就成为历代中国 政治思想的中心枢纽。中国人最高的政治社会理想就是《礼运 篇》中的“大同”境界,那就是使普天之下“皆有所养”。《孟子》 一书的一大半部在讨论如何施“仁政”,而其内容之中心也是 “民生”问题。一直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这个“民生”观念就 像一条红线一般贯穿了二千多年的政治思想。 这个使普天之下“皆有所养”的理想,只有到了现在的国有 化体制下,才可以说获得全面实现。在传统时代,统治者之“亲 民”,顶多是做到维持“天下大治”,不扰民,让他们能够自寻生 计。只有到了今日的“人民共和国”时代,老百姓才真正必须通 过国家去寻得生计,而国家也全面地挑起这个责任。因此,中国 文化“深层结构”中这个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在现代世局中,才 获得全面盛开。这个“民生主义”的倾向,在“阶级斗争”已经偃 旗息鼓的今日更为明显。
在传统政局中,任何统治者只要做到使老百姓都获得生计, 就可以致天下于“大治”,亦即是“天下太平”。这个“太平”除了 是一个政治目标之外,也同时是一个手段。传统士大夫的“平天 下”理想,其实就是“平均天下”(《礼记·乐记》)。这个平均主 义思想与农民的“铲平主义”是相互呼应的———两者之目的都 是使人人都“有一口饭吃”。这股倾向,在中国面临现代世局挑 战所作出的第一个成功的回应———亦即是“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中,曾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今日,由这股倾向造成的昔日 的“铁饭碗”政策以及铲平式的“群众运动”,已经变成一个负 累。这个在农耕文明与匮乏经济下产生的理想方案,被证明完 全不适用于工业化时代。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一条发展国
 
民经济的新路子”,就是要逆转这个倾向,并且希望走出一条工 业化的“民生”的道路来。
“食”的确是中国政治的枢纽。有时,中国人甚至会把治理 国家比喻作烹调术。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①在《周礼》 一书所排列的百官中,“冢宰”就被列在“天官”之首。“冢宰”是 宰相,自然是百官之长,但《周礼》中的“冢宰”也有大厨子的形 象,因为他手下隶属的官吏中,就有“浆人”、“盐人”、“醢人”、 “庖人”等职。此外,《史记》的陈平传记中亦如此记载:汉相陈
平在年少时,曾在乡里庆会中主持宰肉与分配,因为分得很均 匀,父老们就说:“善哉陈孺子之为宰也!”并认为他将来一定也 会成为一位好宰相。
“民以食为天”,的确是中国人的民生观。自然,世界上人人 都必须食才能生存,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化对“食”都抱持同等态 度。笔者在美国时,发现美国人的饮食是很简陋的,也是非常不 注重味道的。他们饮食的态度好像是给自己加燃料,以便使自己 这部机器可以继续开动,去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成之事,因此给 人人的印象是:“食”是为了生存。然而,中国人“有一口饭吃”、 “揾食”、“为个口”的生活意向,却给人一种颠倒的感觉———似乎
生存是为了“食”。
3。口腔化的倾向
的确,中国人是以“口”来计算的。当西方人想指称国民每 人的平均收入时,就用 percapita一词,这个拉丁词汇有“按头” 计算的意思。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将土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的时候,总是说“按口授田”。Population 一词的拉丁字源有民众 意思,在中文翻译里却变成了“人口”。
因此,如果说中国人是以“口”来面对世界的,也不为过。例
① 《老子·居位第六十》。 如,他们用下列诸名词来形容自己与各种世事之关系:被人占了 便宜叫做“吃亏”、自己无可奈何叫做“吃瘪”、受苦叫做“吃苦”、 捱不住叫做“吃不消”、捱得住叫做“吃得消”、面子大叫做“吃得 开”、面子不够大叫做“吃不开”;中国人的“逆来顺受”又有将自 己不喜之物硬吞下去的意象———亦即是“吃亏”与“吃苦”——— 因此到了翻身之日,又有将它吐出来的意象———例如,“吐苦 水”;此外,中国人的“听话”,或者惧怕“人言可畏”,也是对别人 的“口”的畏服,因此,不肯就范于人的话,就变成了“不吃他那 一套”。
在中文里,形容对一件事或人极欲得到,或者深恶痛绝,也 多半用下列词句:“恨不得把它一口吞下。”“恨不得食其肉,寝 其皮。”事实上,在《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报复仇人的方法就 是把他的心肝挖出来下酒。 传统中国的酷刑,其残忍的程度,以及种类之繁多,不愧为 世界之最。例如,“剐”即是切成肉丝,“醢”即是剁为肉泥,“铡” 即是拦腰斩成两段,“烹”即是下油镬,“炮烙”即是烧烤,此外, 还有剥皮等等。其手法之精致,似乎都与中国式烹调术有关联。
中国人也常常有“被吃掉”的恐惧。五四启蒙运动的反传 统斗士就有“礼教吃人”的说法。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当时的 国际情势,仍然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时常觉得有“被吃掉”的危 险,因此,报章上常见这样的词句:“帝国主义以为中国是一块肥 肉,但是却未料到一口咬下去咬不动。”
的确,凡是牵涉到对外来邪恶势力的描写,中国人总少不了 “吃人”的想象。例如,清廷在开国以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
用西药替人治病,效果很灵验,结果就在民间引起了西药是用中 国小孩子心肝制造的谣传。
另一方面,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却也往往动用到“吃教” 这一招,那就是用派面粉与食物招徕听道者。这种情形,甚至在
 
50年代的香港仍然出现过。不过,“吃教”却非外来之物,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