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笔者 亲见的 60年代的台湾以及今日大陆,就比较为现实的、“人情” 因素普遍低落的、纯粹“身体化”倾向的香港为甚。在这个意义 上,就同一个中国文化范围内来说,大陆与台湾有点接近拉丁文 化,是属于“热”的一类,香港则比较英美化,是属于“冷”的一 类。不过,这只是就同一个中国文化内部的差异来说的,总的来 说,即使是较“冷”的西方新教文化,仍然留有这样的余地,让个 人的生命力偶尔作不受理性制约的表现———例如兴奋的跳跃欢 呼、酒后的狂欢,以及从非洲人那里吸取的摇滚乐等等———至于 中国文化,不论在国内国外,都可以说完全缺乏“酒神型”(dio… nysian)的因素,因此,即使在“心的文化”仍然发达的中国人聚
集的地方,也只是表现为一种温情脉脉,而不是一种热情的狂
 
泻,它与拉丁文化的差别正如中国式的迎神赛会与拉丁式的嘉 年华狂欢会的歧异一般。
总的来说,无论是新教文化与拉丁文化,都具有“个人”的 原理。至于中国文化“二人”才能定义“一人”的设计,却是把明 确的“自我”疆界取消,因此,“个体”遂不足以成为一个可作自 我调配的基地;而中国人的“二人”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的渠道化 功能多于相互热情奔放的作用,因此虽然与拉丁文化一般同属 “心的文化”,个人对七情六欲的表现程度却显得连新教文化都
不如。的确,中国人用“心”去制约“心”的安排,其结果就是两 相中和,正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
各类不同的“良知系统”也是对“人”的不同设计,因此,也 就导致了不同的生活意向。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是强调“个性” 的,只不过,在新教文化中,是欣赏个体有否完整性,能否以自我 组织的方式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作自我的完成;在拉丁文化 中,则偏向于欣赏个人是否热情,是否懂得制造美感与生活的情 调,有时也欣赏一个人故意破坏规矩去表现自己个性这样的无 政府主义倾向。至于中国人,则欣赏一个人能否处处以对方为 重地“做好人”,以及是否“老实”或“听话”。不过,正如我们在 前面所指出:这只是为社会所要求的表面。在这个主流与常态 背后,被设计成为一个没有精神性的“身”的中国人“个体”,也 会以“精”与“醒目”作为一种美德———例如:在今日的大陆,许 多人就以懂得路数去拉关系与走后门而感到沾沾自喜和自豪。 不过,在中国这个缺乏“个体”原则的文化中,仍然会出现少数 具有“灵性”的个人,而在这些少数者之间,有否“灵性”也就成 为互相欣赏的基础。 至于像香港一类的华人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了“心”的因 素,不过,它大致上只剩下:对“身”的制约作用,以及作为“安 身”的一个功能的“安心”;此外,一个人“做好人”仍然比“有个 性”更受人欣赏,等等。总的来说,香港因为是实行资本主义的 缘故,没有精神性的“利吾身”变成了合法化的正大光明的行 为,因此,中国人的“身体化”倾向遂获得正面与全面的盛开,换 而言之,个人已毋需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确立自我的价 值,而可以自谋发展,不过,这种发展仍多半表现为与别人作“安 身竞赛”,而不是个性的发扬。因此,香港人除了找寻配偶时为 了“安心”起见而要求对方“老实”与“好人”之外,一般所欣赏以 及自我欣赏的美德是“精”与“醒目”。这类美德是“身体化”的 美德,而不是“灵魂”之美德。的确,在香港这样的社会中,即使 是中国人土产的“灵性”,如果没有变成“不道德”的话,也会变 成“笨”的代名词。
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现实的民族,因为世界上任何文化 都有一些超越于人世间之上的符号的,而中国人唯一能超越没 有精神性的“身体化”存在的,却只是“心”的诸般作用。我们在 前面已经指出:在西方人的“良知系统”中,连“心”也是被归入 “肉体”之领域的,但是中国人则将它当作精神性的唯一泉源,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形而下”的现实倾向。事实上, 传统哲学中“性即理”、“心即理”等命题即显示出:中国文化并 没有一个超越的“天理”,而所谓“天理”其实也只是“人理”(人 伦、社群、集体关系的理想化)。我们在下面将会展示出:超越意 向的缺乏与几千年来整个文化“深层结构”的超稳定性有着息 息相关的联系性。
的确,与西方人的“良知系统”比较,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在结构分化上无疑更为简化———后者非但没有西方人的“个 性”原则,而且将西方人视为人之肉体部分(“身”与“情”)当作 是“人”的全部设计。于是,中国人的“个体”就变成了一个没有 精神性的“身”,至于“情”也成为了必须毫无保留地在别人的
 
“身”上完成的项目,结果出现必须由“二人”去定义“一人”的安
排。正如同一部设计较简化的机器不能担任过多的功能一般, 这样的结构使“个体”不能成为一个内在的动态开展过程,而只 能是一个外部人伦关系的堆砌,换而言之,它只能是一个静止 的、必须为人情的磁力场所包围的“身”。中国人自然也有个体 性的心灵与情欲表现,但是这些能够超越“身体化”的存在而又 不属集体性的活动,却也只能被笼统地归入“心”这个范畴中, 于是,在集体的“心”之笼罩下,这些少数人的个体之“心”的表 现也就显得隐而不彰,而且在集体面前也很容易失去合法性。
(二)“身体化”的倾向
1。“身体化”的诸般迹象
如前所述:在中国文化里,是没有“超越界”与西方式的“上 帝”这一类符号的,即使是“天”,也是“天地人”这个世界系统的 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而不是超越于这个世界之上的造物主。我 们在上一分节中也曾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性即理”与“心 即理”等命题,“性”字从“心”从“生”,亦即是生来就有之“心”, 至于“理”则是“天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心”只是“情”(e… motion),是被归入“肉体”而不是被归入“灵魂”这个领域的,但
是中国人却将“心”当作是精神活动的唯一泉源。由此观之,即 使中国人的“天”或“理”,也是相当肉体化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西方人的“上帝”是个体“灵魂”认同的 对象(事实上,《圣经》中即说:“人”是根据上帝的形象而被创造 的),中国人的“天”,则是“有情的”肉体认同的对象———至于这 个“有情的”肉体,就不可能是单独的个人,因为他的“心”必须 在别人“身”上完成,他自己的“身”也必须成为别人的“心”照顾 的对象,因此,中国人的“天理”亦必然是“二人”之间的“仁”。 在下面我们将会指出:中国人的生活意向是一个“养”字———养 自己、养双亲、养孩子———而超越个体存在的最高集体境界之 “太平”与“大同”,也是使普天之下“皆有所养”。 中国人基本上也没有“灵魂”的观念。虽然,在先秦时代,中 国是有“灵魂”与“上帝”这一类观念的———例如《楚辞》的《招 魂》与《大招》中即论及魂魄,殷代也有“帝”的观念———但是,这 是人类共同经历的神话阶段的遗留。以后,中国文化就走上自 己独特的路子,拟人化的“帝”被转化为内在于世界的“天”,而 “魂魄”的观念则没有获得发展,只是残存在“聊斋”一类孤魂野
鬼的传说中。因此,像“灵魂”一类的观念就不能成为个体精神 的组织原理,“个体”只被设计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精神性(也被 认为是“自私”)的“身”,而个体的精神活动也只能透过肉体化 的“心”去展开。
因此,中国文化里基本上也没有“来世”与“灵魂不朽”的观 念。中国人的“不朽”观念只是表现为道家式的对肉体长生不 老的冀求,以及儒家式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换而言之,是希 冀一己之“身”的无限延续,或者,是透过“二人”的人情与人伦 关系去延续一己之“身”。因此,仍然符合了中国人“良知系统” 中“身”与“心”的“文法”规则之运作。自然,个人的“心”可以 不是“只及其家”而是“兼善天下”,并从而用“立德、立言、立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