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九卷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作者:赵遐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他又深刻地指出: 
   
  台湾文学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暗潮,是分裂主义的运动和思潮,从北美感染到台湾。……他们把乡土文学拉到台湾人意识的文学,我不同意。同②,第91页。 
   
  为什么不同意呢?他说,什么文学才称是“台湾民族意识”的文学呢?他必须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在生活的斗争中,他逐渐地觉悟到,原来过去的汉人意识是“空想”的,原来他是一个经历四百年社会变化后形成的“台湾人”,而这“台湾人”在历史上负有创造一个独立民族的国家的使命。只有当这样的人物和主题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台湾乡土文学中,“台湾民族意识”的文学才算诞生。但是,纵观几十年来的台湾近、现代文学史,这种文学根本不曾存在过。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相反,乡土文学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继承了过去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干涉生活的传统。它最重要的一点是反抗西化的文学,它是对抗西化的文学而产生的一种反动。在这个意义上,陈映真同意当年王拓的看法,这就是:“台湾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对‘西化’的反动和现实主义,是这一个时期文学的特点。”陈映真:《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仙人掌》,1977年7月,第5期。又,《陈映真作品集》第11卷,第21页。 
  1987年,恰逢乡土文学论战十周年。《海峡》发表了访问陈映真的记录《“乡土文学”论战十周年的回顾》,访谈中,陈映真再一次宣布了他的主张,像黄春明的《莎哟娜拉?再见》、《我爱玛莉》、王祯和的《小林来台北》以及他自己的《贺大哥》等作品: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中国在里面,都以中国为方向,为思考内容。《海峡》编辑部:《“乡土文学”论战十周年的回顾——访陈映真》。《海峡》,1987年6月号。又,《陈映真作品集》第6卷,第105页。 
   
  第二,他确认台湾文学具有地方色彩。 
  在《“乡土文学”的盲点》一文里,陈映真就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里提出的“台湾立场”,谈了两点看法: 
  一、“‘台湾立场’的最起初的意义,毋宁只具有地理学的意义。”“它在近代的、统一的中国民族运动产生之前,相应于中国自给自足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经济条件,而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陈映真:《“乡土文学”的盲点》。《台湾文艺》,1977年6月,革新第2期。又,《陈映真作品集》第11卷,第4页。 
  二、“在日本人占领台湾,使台湾社会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社会之后,‘台湾立场’,有了政治学的意义。”这也就是,被压迫者一方“台湾(人)立场”和压迫者一方“日本(人)立场”对立起来同①。。 
  在这里,陈映真的意思是: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它的文学,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是具有其独特的属性的,正如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国其他省的文学一样,都具有这种地方的特性。当然,台湾更有它特殊的方面,被西班牙、荷兰占领过,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五十年,1945年回归祖国以后,又被国民党统治了五十年,与大陆长期隔绝,所以,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和全国其他各省的文学相比,自有它复杂的一面。尽管如此,我们同样看到,台湾文学的中国属性,并没有因为这种特殊性而发生质的变化,变化成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台湾文学了。然而,“文学台独”势力片面地夸大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以至于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于制造出所谓的台湾文学“本土化”、“自主性”以及台湾文学的“主体论”等等谬论。事实上,就文学属性的精神层面的思想内涵来看,台湾文学和其他各省的文学一样,都共同具有中国的属性。 
  就此而言,在1982年8月的《大地》10期上,琳达?杰文以《论强权、人民和轻重》为题的访谈稿中,在回答“台湾文学有没有它独到的文学特点”这个问题时,陈映真说: 
   
  我想是没有的。我对于怀着台湾意识的(正直的)人们,抱着尊敬和同情的态度。我自己就是台湾人,但不同意那想法。例如,他们强调中国文学与台湾文学的不同。台湾(文学)和中国(文学)并不像英国(文学)和爱尔兰(文学)那样存在着醒目的不同,爱尔兰有他的异族传统,历史发展也迥异于英国。英、爱的文化,各自独立发展了几百年。这种情况,和我们就决不一样。琳达?杰文:《论强权,人民和轻重》。《大地》,1982年8月,第10期。又,《陈映真作品集》第6卷,第8页。 
   
  与此同时,针对叶石涛等人在《文学界》上公开标举“台湾文学”的“自主化”,在4月出刊的《益世杂志》19期上,陈映真发表《消费文化?第三世界?文学》一文,批评叶石涛等人,说: 
   
  我总以为,与其强调台湾文学对大陆中国文学的“自主性”,实在不若从台湾文学、中国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的同一性中,主张台湾文学——连带整个第三世界文学——对西欧和东洋富裕国的自主性,在理论发展上,更来得正确些。 
   
  接着,1983年1月的《文季》1卷5期上,陈映真又发表了《中国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一文。8月的《文季》2卷3期上,还发表了《大众消费社会和当前台湾文学的诸问题》一文。前一篇,是在胡秋原主持下作的一次演讲。演讲中,陈映真将台湾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作了社会发展、经济情况的比较,得出一个结论:“台湾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处于被先进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陈映真:《中国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陈映真作品集》第8卷,第82页。,因而台湾文学和其他第三世界文学一样,“是作为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文化启蒙运动之一环节而产生”同①,第83页。的。说到“台湾文学相对于中国文学的‘独特的特性’论”,陈映真指出: 
   
  在历史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台湾文学的“特性”,和第三个世界文学的诸特性比较之下,就无独特可言了。在反帝、反封建、民族主义这些性格上,台湾文学不可辩驳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织部分。同①,第93—94页。 
   
  同时,他也指出,那些台湾文学的分离言论,其实就是岛内外现实条件在文学思潮上的一个反映而已。 
  陈映真这方面的思想,都是继承并发扬了前辈杨逵的有关论述。在《如何建立台湾新文学》台湾《新生报?桥》,1948年3月29日。一文中,杨逵就曾说: 
   
  我们确也想到重整旗鼓,以便“在祖国新文学领域里开出台湾新文学的一朵灿烂的花!”的。 
   
  正如范泉先生在光复当初所说:“现在的台湾文学,则已进入建设时期的开端,台湾文学站在中国文学的一个部位里,尽了它最大的努力,发挥了中国文学的古有传统,从而建立新时代和新社会所需要的,属于中国文学的台湾新文学!”范泉,曾任上海《文艺春秋》主编。大陆刊行的《新文学》在1946年元月号发表了范泉的《论台湾文学》。欧阳明、赖明弘、杨逵均引用了范泉此文中的这段话。 
   
  我由衷地向爱国忧民的工作同呼喊,消灭省内外的隔阂,共同来再建,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之一环的台湾新文学。 
   
  在《“台湾文学”问答》台湾《新生报?桥》,1948年6月25日。一文里,杨逵确认,台湾文学确实有其“特殊性”。这特殊性表现为,一是台湾文学的地方色彩;二是历史形成的隔阂,他形象地称之为“澎湖沟”。由此,他断然下出结论: 
   
  “台湾是中国的一省,台湾不能切离中国”!这观念是对的,稍有见识的人都这样想,为填这条隔阂的沟努力着。 
   
  杨逵,这样以中国视野去考察、思考台湾文学的精神,正是由陈映真为代表的爱国文学家所传承着,而且正在开花、结果。 
《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二十四、当代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陈映真小说的历史地位  
  陈映真,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周青:《在中国作协、全国台联、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于北京举行的“陈映真作品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年11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