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九卷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作者:赵遐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上述的第一个原因,决定了陈映真创作风格一定会变;第二个原因,决定了这种风格变化的突破口在哪里;而第三个原因是加速剂,促使陈映真终于在1967年开始实现了这个转变。 
  表现了这种转变的另一篇小说是《六月里的玫瑰花》。《六月里的玫瑰花》一扫过去的阴暗的伤感风,以明快的风格,把创作的视线注目到第三世界的人民的生活。在描写一个参加越战的美国黑人军曹巴尔奈?E?威廉斯和一位台湾吧女的真挚的恋情中,小说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对人性、人道的摧残。詹宏志在《文学的思考者》一文里,称赞这篇小说是“充满第三世界的自觉性的前瞻作品”詹宏志:《文学的思考者》。《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83年8月18日。又,《陈映真作品集》第15卷,第1页。,后来在台湾放映的《越战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越战电影,以及由电影所引发的一些讨论文章,仍然没有超越陈映真在《六月里的玫瑰花》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见地。 
  至于《哦!苏珊娜》,写于1960年,发表的时间在1966年9月。作品依然保存了他创作风格转变前的忧伤的基调,描写了一个无神论的女大学生从一个摩门教的传教士、法裔美国人彼埃洛的“牺牲”,感悟到人生不能盲目地追逐欢乐。小说最精彩的地方是营造的作品氛围。一种浓浓的宗教味道,却又带着深深悲愁的音乐,始终衬托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八、开放的现实主义——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师  
  现实主义也要再解放。彦火:《陈映真的自剖和反省》。《陈映真作品集》第6卷,第88页。——陈映真 
   
  谈论到陈映真创作风格的转变,自然就会涉及到他在1959年至1967年文学创作时的创作方法。在台湾文学研究界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他在这个时期,或其中的一段时间的创作方法是现代主义。 
  比如,吕正惠把陈映真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1963年至1965年为第二个阶段,他确认,这个阶段为现代主义时期。吕正惠:《从山村小镇到华盛顿大楼》。《文星》,1987年4月1日,106期。又,《陈映真作品集》第15卷,第182页。 
  再比如,白少帆等人主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认为,陈映真的创作道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其中,早期(1959—1965)为现代派影响期,在“创作中表现出浓烈的现代主义色彩”白少帆、王玉斌、张恒春、武治纯主编:《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607页。。 
  又比如,古继堂说,“从信仰存在主义到批判存在主义,从信奉现代派到离弃现代派,从溟濛的空想,到真切的现实”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344页。,陈映真走过了一条引人注目的创作道路。 
  还比如,王晋民主编的《台湾当代文学史》认为,早期(1959—1976)倾向于现代主义,中期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王晋民主编:《台湾当代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325页。 
  为此,在一次文学交谈时,陈映真问我:“我想到了大陆的一些文学论著中,对我有一种评说,认为我是从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不知你们怎么看法?”当时,我的回答是:“你一开始创作,自始至终,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过你运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具有开放的态势,就像鲁迅所说的,实行的是拿来主义。你引进了浪漫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中一切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去补充、丰富你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手法,从而增强了你的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度。”赵遐秋、曾庆瑞、张爱琪:《步履未倦夸轻翩——与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对话》。《文艺报》,1999年1月7日。听完我的意见,陈映真表示同意。 
  这里,我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何其芳说:“现实主义是按照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反映生活,这样一个解释好像许多人都不否认。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并不只是生活的外貌,同时还包含有它的内在意义。这样,现实主义就不仅要求细节的真实,而且还要求本质的真实。文学艺术的典型性就是从后一要求来的。”“现实主义也是有虚构的,虚构就不能离开幻想。然而现实主义所据以进行虚构的幻想仍然和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很相似,它不一定实际存在,但却可能存在。”何其芳:《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1959年)。《文学艺术的春天》,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131页。所以,现实主义最根本的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现实。这是其一。其二,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反映,要求真实的外形描写,更要求深入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是“不仅要求细节的真实,而且还要求本质的真实”的意思。其三,要达到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必须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是艺术的典型化。在艺术典型化的过程里,非但不排斥虚构,而且需要想象即幻想力下的反映本质真实的虚构。 
  然而,事物又总是十分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的。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性质,就要看它的基本的、主导的一面。观察、研究和判断陈映真1959年至1967年的文学创作方法,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看它的基本的、主导的一面。 
  它的基本的、主导的一面是什么呢? 
  第一,真实地描写了台湾的社会现实。 
  在1959年至1967年这段时间,陈映真总共写了二十二篇小说。其中,《面摊》、《死者》、《祖父和伞》、《猫和它的祖母》和《苹果树》,为我们展示了台湾20世纪四五十年代底层人民贫困生活的情景。这一类作品,或写乡民流浪在台北街头摆摊求生,或写民工离家开矿客死他乡,或写老农辛苦一生却落得家破人亡,或写下层民众在赤贫化生存环境里的精神窒息。其中,《我的弟弟康雄》、《家》、《乡村的教师》、《故乡》、《凄惨无言的嘴》和《哦!苏珊娜》,描写了城镇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生存困境以及理想的破灭,从这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市镇小市民社会在工商社会资金积累吞吐运动中的沉落。而《一绿色之候鸟》、《兀自照耀着的太阳》和《最后的夏日》,又表现了在台湾历史转型期间知识分子地位变迁中的失落与无奈。其他篇章,如《那么衰老的眼泪》、《文书》、《将军族》、《第一件差事》,还有前面提到过的《一绿色之候鸟》,书写了居住在台湾的海峡两岸人民的传奇故事,深刻反映了在我们民族分裂时代里的中国人的悲剧。至于《加略人犹大的故事》和《猎人之死》,只是借助于《圣经》和神话故事,展示了台湾社会改革先行者的风采和心态。那篇标志着陈映真创作风格转变的小说《唐倩的喜剧》,则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文化界崇洋媚外的西化的社会思潮。《六月里的玫瑰花》则以台湾吧女为视角,控诉了越战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可以说,这二十二篇小说,在真实地描写台湾社会现实问题上,无一例外。 
  第二,艺术地塑造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物形象。 
  《面摊》里的警官,一反日据时代的“查大人”、“补大人”的凶狠,也不同于当时当地其他警察高高在上的冷漠,嘴角露出说不尽的温柔,眼里放射出和蔼的目光,热情关心着在台北街头摆摊求生的流浪乡民。这位警官形象,不仅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新意,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我的弟弟康雄》里的姐姐形象,不像弟弟康雄那样消灭了自己的肉体,她消灭的是自己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说,姐姐这个形象可以和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相媲美。他们都为社会所不容,他们都在用扭曲的方式抗衡严酷的现实。《乡村的教师》里的吴锦翔,是一个含有厚重历史感的人物形象。他的极端痛苦经历,涵盖了日据时代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他的战前抗日义举、战后教育改革,张扬了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最后,他的失败,也既不是性格悲剧,又不是命运悲剧,而是历史的、时代的悲剧。《故乡》里的哥哥、《加略人犹大的故事》里的犹大,都是具有挑战意义的人物形象。《故乡》里的哥哥形象,向世人昭示了基督所传播的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