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东?契诃夫是表现这种社会转型时代中,自由知识分子的那种无气力、绝望、忧悒、自我厌弃、百无聊赖以及对于刻画在逼近着的新生事物的欲振乏力之感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陈映真早期小说中的衰竭、苍白和忧悒的色调,是很契诃夫式的。许南村:《试论陈映真》。《陈映真作品集》第9卷,第9页。
除了契诃夫,另一个对他影响大的作家,就是日本的芥川龙之介,陈映真说:
他的鬼气,他在语言上的奇诡凄美,他的悲欢与颓废,深深引动了小资产的我的内在的一部分气质。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陈映真作品集》第6卷,第35页。
看陈映真的小说,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作品的氛围、作品的结尾、作品的语言文字底韵等四个方面,解读出这种影响。
先说人物对话。
在人物对话上,《兀自照耀着的太阳》这篇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散化的特点。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人物之间的交谈,或人物在交谈中的内心言语活动,差不多都是各说各的,彼此之间的谈话的内容,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可以说,陈映真由这样的人物对话就营造出来一种慵散的沉闷的局面。细细推敲,这样的对话,与小说表现的中心事件——小淳病危,又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确切地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散而不漫,散而不乱。这,正是契诃夫的笔法。在契诃夫的带有悲剧意识的短篇小说、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写法。比如《樱桃园》。剧中的人物,就是各说其事的,但是,又都被某个具体的话题,顺其自然地拉回到如何处置这个樱桃园的总话题上来。
《兀自照耀着的太阳》有三场主要的对话。其中,两场对话都表现了这种散化的特质。
我们看第一场。陈哲、许炘夫妇先后来到魏医生家,彼此寒暄、关切地问询小淳病情后,陈哲想起许炘和妻子菊生了第三个孩子,向他们道贺生了个男孩,而许炘呢,却不断地说,自己“盖了一栋房子”、“一栋小平房”、“结婚五年,第一次独立起来住”等等。陈哲还在关心那个男孩,好不容易打断许炘,问:“孩子有多大呵?”许炘竟然诧异地反问:“哪个有多大呵?”
第二场对话。小淳在平静地睡,他们边喝咖啡,边交谈着。魏医生向大家讲述三个月前发生的矿坑塌陷事件。三十多个压得扁扁的坑夫排满了楼下的院子,他上楼换去血污的衬衫时,看见小淳把脸贴在窗面上,一个人独自在流泪。小淳是女孩儿,在那种感伤的年纪里,却已经目睹了楼下院子里发生的一切,听着那七八具已经断气尸骸的家属们在门外惨痛地哭嚎着。说到这里,魏医生好像悟出女儿如今为什么能够如此平静地对待死亡了,那就是女儿所说的,在这个矿区的镇上,“死亡早已不是死亡了”。伴着咖啡香味的飘散,魏医生闭上了眼睛,看来犹如一个下在监狱里的“囚犯”,已经无力突破这窒息的牢笼了。和魏医生对话的陈哲,却想起了往日在这个家里当家庭教师的种种情景,由此,内心的言语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了自己热烈单恋京子夫人的悸动,感伤以及那深刻的绝望。陈哲已经觉察出,往日那种腐死的生活正在一寸一寸地离去,要自己去突破,也很乏力。于是,作品通篇弥漫的是那种乏力的、无奈的伤感情绪。
同样,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分短篇小说,如《阿律和她的儿女们》,也是这样写法。在医生、博士医生、丈夫、儿女、亲友以及帮工的无奈下,阿律断了气,小说里的散散点点的对话,透出的是“好也罢,坏也罢,都无可奈何”芥川龙之介:《阿律和她的儿女们》。《芥川龙之介全集1?罗生门》,文洁若译,(台北)游目族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版,第88页。。在芥川龙之介的无奈中,还强调一种苦涩,慎太郎就是在反复咀嚼这苦涩中去体验自己失去亲生父亲以后的人生。陈映真的《兀自照耀着的太阳》里的陈哲,也不时地从无奈中留给他的苦涩,忆起那往昔逝去的情感波澜。魏医生则在乏力、无奈中开始萌发了那懵懵懂懂对未来的憧憬。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在营造作品的氛围上,陈映真也像契诃夫那样,善于把作品中的人物在某时某地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综合性的主观的感受,融合在一起,熔铸成一种心境,一种心绪。而这心境、心绪,正是作品氛围的内核。我们看《一绿色之候鸟》的第一节第一段:
雨刷啦刷啦地下着。眷属区的午后本来便颇安静的,而况又下着雨。我正预备着斯蒂文生的一篇关于远足的文章,觉得不耐得很。中学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英文是怎样的完美。到了大学的时候,便很热心地读遍了他的文章。那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以为学好英文,便什么都会有了。现在对出国绝了望,便索性结了婚,也在这个大学担任英文散文的教席。我于是才认真地明白了我一直对英文是从来没有过什么真实的兴味的。但是奇怪的是我在各级学校时的同学、老师们,乃至于现在的我的学生们,都很夸赞我的英文。这起初使我有些儿高兴。但是近来,特别是像现在预备这一篇Walking
Tours的时候,简直憎厌得很。陈映真:《一绿色之候鸟》。《陈映真作品集》第2卷,第1页。
“我”在备课。午后静静的眷属区下着雨,这不是大暴雨,也不是毛毛细雨,能够发出“刷啦”“刷啦”声响的,多半是中雨了。这很容易惹得经历了出国绝望一类的人生坎坷的“我”,烦上加烦,弄得“我”本应认真地备课,反而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甚至对备课“憎厌得很”。“我”的心并不在教案上,无所事事,以至于在发现了门底下的那只绿色的鸟,而且在上班的时候,不厌其烦地告诉了自己的同事、教英国文学史的赵如舟。——于是,伴随着恼人的刷啦啦的雨声,“我”的烦闷,无聊的心绪也就散发在字里行间了。
再看,由绿鸟,引起了赵如舟的乡愁,又引发了对异山奇峰的故乡的思念。他永远忘不掉那些禽类啁啾在林野的那种声音。如今再也看不见它们成群比翼地飞过一片野墓的情景了;天又高,晚霞又烧得通红通红!于是,赵如舟笑了起来,“当然是很落寞的一种笑”陈映真:《一绿色之候鸟》。《陈映真作品集》第2卷,第5页。。等他俩再次见面,又谈到那绿鸟的叫声时,“我”说,“它和一般的鸟鸣无甚差异;也只是啾、啾罢了,但细听又极不同。那是一种遥远的、又很熟悉的声音”同①,第6—7页。。而对方呢?
赵公突然沉默起来。他点起板烟,忽然用英文轻慢慢地诵起泰尼逊的句子: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for me!”
学生问我:“这个到底是指什么。”赵公接着说:“我就是对他们:‘那是一种极遥远、又极熟悉的声音。’他们哗笑着说不懂。他们当然不懂!”
“是的。”我说。
“他们怎么懂得死亡和绝望的呼唤?他们当然不懂!”
他笑了起来,当然也是一种落寞的笑。……同①,第7页。
“一种落寞的笑”,散发出来的正是靠近死灭和腐朽的浓浓的悲楚感,这,真的足以让人的心一阵又一阵地作疼。
还有,由绿鸟,又引发了动物学教授季叔城的论断——“这种只产于北地冰寒的候鸟,是决不惯于像此地这样的气候的,它之将萎枯以至于死,是定然罢。”陈映真:《一绿色之候鸟》。《陈映真作品集》第2卷,第12页。这是双关的话语,是在说鸟,也是在暗喻他们季氏夫妇的命运:流落到台湾的季叔城,和一位在他家做工的台湾女子相爱结婚,社会竟然不容,歧视一直压迫着他们,生了孩子,恶意耳语仍然不断。在无奈中他们只能忍受,在忍受中他们只能无穷无尽地咀嚼着那饱含着悲苦的无奈!
于是,陈映真在《一绿色之候鸟》中,为作品营造了一种饱含着悲怨、悲楚和悲苦之情的烦闷、无聊、落寞、无奈的氛围。陈映真自己就说,这是很契诃夫式的。
说到作品的结尾,契诃夫的“文字饱含着忧郁,流淌着哀愁,却又不失希望的光辉;作品的结尾常常在暗示我们,不管发生了什么,生活并没有到此结束”童道明:《走近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