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九卷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作者:赵遐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噤着。这时候,吴老师突然用力摔下筷子,向披着红缎的青年怒声说: 
  “吃过吗?都吃过吗?嗯……”陈映真:《乡村的教师》。《陈映真作品集》第1卷,第33—34页。 
   
  说罢,他“就像小儿一般哼哼哀哀地哭了起来”同①,第34页。。 
  那极端的发问,那惨烈的答案,还有吴锦翔那凄哀的哭声,不能不让我们想起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想起了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讲出的振聋发聩的容不得人吃人的社会的理念。在这里,陈映真不正是在引领着读者去感悟那时的台湾社会生活的本质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作品里,陈映真写出了鲁迅小说里的“看客”的形象。就在吴锦翔怒声质问“吃过吗?都吃过吗?”的时候,有人竟漠然地一而再地问“真是咸咸的吗?”当人们知道吴锦翔吃过人肉人心时,村民们无知愚昧,非但不理解同情吴锦翔悲惨的遭遇,不帮助爱护他,反而以异样的眼色来对待他,甚至在吴锦翔死后,根福嫂的尖声号啕的哭声还招来年轻人的愠怒。小说的末尾有这样的描述: 
  年轻的人有些愠怒于这样一个阴气的死和哭声;而老年人则泰半都沉默着。他们似乎想说些什么,而终于都只是懒懒地嚼嚼嘴巴罢了。但到了入夜的时候,这哭声却又沉默了。那天夜里有极好的月亮,极好的星光,以及极好的山风。但人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提早关门了。陈映真:《乡村的教师》。《陈映真作品集》第1卷,第35页。 
   
  村民们或厌恶,或漠然,或懵懂,或怕事,即使有阅历的老人有些想法,但也懒得管闲事。这,让我们想起了鲁迅《风波》里也有类似的描写。《风波》里,八一嫂和赵七爷激烈论辩的时候,村里人并没有站在正义的八一嫂这边,一个个只是呆呆地站着。对于七斤的犯法,将要被砍头,“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当“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时,“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鲁迅:《风波》。《鲁迅全集》第1卷,第497页。当年,这样的“看客”,鲁迅在小说《药》里也写过,在散文《藤野先生》里还写过。鲁迅这样写,是在写出我们国人的精神的麻木,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为的是启蒙。陈映真呢,又何尝不是如此! 
  《故乡》也是催人思考的! 
  在《我的弟弟康雄》里,陈映真借康雄姐姐的笔,大胆地把康雄和基督相提并论,认为他的弟弟和基督一样圣洁。在《故乡》里,陈映真进一步通过哥哥的形象宣布了基督所传播的爱的世界是空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作品里的弟弟——“我”,困惑了。“我不回家”——“我”不能走哥哥那条扭曲人性的道路。那么,路在哪里呢?这时,思想“豹变”许南村:《后街》。的陈映真,透过“我”,展现了他刚刚萌发出的一点朦胧的希望:“我要走,要流浪。我要坐着一列长长的、豪华的列车,驶出这么狭小,这么闷人的小岛,在下雪的荒脊的旷野上飞驰,驶向遥远的地方,向一望无际的银色的世界,向满是星星的夜空,像圣诞老人的雪橇,没有目的地奔驰着……”陈映真:《故乡》。《陈映真作品集》第1卷,第43—44页。于是,作品在浓浓的黑灰的基调中,透出了一丝朦朦胧胧的亮色。 
  其三,在叙事上,《我的弟弟康雄》和《故乡》,以“我”为视点,用第一人称去叙述故事。其中,《我的弟弟康雄》采用手记的形式,《故乡》则采用告白的形式,它们都能尽情地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一切思想活动和感情的流变,主观抒情性极强。《乡村的教师》则以第三者为视点,用第三人称陈述故事,描绘一切,视点相对要开阔一些,因而反映的生活面要宽广一些。不过,陈映真的主观抒情的风格,在《乡村的教师》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尤其是,小说第三节里,吴锦翔抒发的对祖国亲切而复杂的感情,读了都会让人动情乃至动容的。 
  (三) 
  《死者》以生发伯的生死之间为切入点,重点描述了他弥留时刻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对所谓命运十分无奈的心态。 
  在弥留之际,生发伯的记忆却十分活泼,他想,老来孤独啊!先是妻子丢下二男一女逃到邻村,经不起劳苦和赤贫投河自尽了。等到他一人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女儿、二儿子、大儿子又先后患肝癌离他而去。为孩子们奔丧的时候,他更加诅咒最恶毒的命运,顿时间觉得从未有过的苦楚和寂寞,除了捶心痛哭外,有什么法子呢?!他再想,命运如今在他是一个最实在的真理了,否则他的一生的遭遇,都是无法解释的:他劳苦终生,最终还落得赤贫如洗;他想建立一个结实的家庭,如今却落得家破人亡;他想尽方法逃离故乡,却终于又衰衰败败的归根到故乡来。而那些败德的,却正兴旺。这都无非是命运吧。认了“命”的他,已经没有什么怨气和悲愤,反而有些追悔自己觉悟到这一点太晚了,否则也不至于败得如此凄惨。想到这里,他心如止水。一切的苦楚和寂寞都只不过是单纯的记忆,一心等着归去,一心等着远行。他还想,自己咽气后的还魂的体验,死亡只是神志渐远的睡眠,这也就无所恐惧了。令人心酸的是,一生劳苦的生发伯一辈子只拥有一种轻微的欢喜。那就是他终于要睡在那巨大而光亮的桧木棺材里了,像母亲当年入殓一样,享受着众人对自己所做的光亮的桧木棺材的佩服和钦敬。他终于觉得,他自己带着这一生惟一的轻轻的欢喜,走上了一个凛冽而朦胧的旅行……认命,无奈,陈映真把生发伯无可奈何的心态,描述得如此细致而有层次,让人心酸之余不忘思考:路,究竟在哪里?那远行的路是不是也像生发伯预感的那样凛冽而朦胧呢?! 
  《祖父和伞》更像一篇散文诗,在抒发苦涩的乡愁中,表现了“我”的寂寞、孤独的心境。 
  “我”从小失去父母,和当矿工的祖父相依为命,过着赤贫的生活。在“我”的心目中,祖父早已和那把天晴是祖父的拐杖,雨天帮祖父遮雨的雨伞,融为一体了。那把祖父的绝顶美丽的长把雨伞,和祖父人格的高贵交互辉映——那伞把柄像一双嘴的锹子,漆着鲜红的颜色,因着岁月和人手的把持,亮得像一颗红色的玛瑙,再系上森黄发亮的丝绸带,好不美丽!当雨伞随着祖父永远离“我”而去的时候,那一只伞的回忆,常常要成为“我”无端的悲愁的契机,当雨下着的时候,“我”竟然披着一身湿湿的乡愁了,而且还小心翼翼地护着那乡愁。那乡愁裹着的是那失去祖父失去那亮光的雨伞的落寞、孤寂的心境。雨,凉凉的,湿湿的,注入“我”的心田里的那凉那湿的感觉,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那寂寞中的悲楚,那孤独中的无奈。 
  于是,人们看到,通篇弥漫着浓浓的灰暗的氛围,在这氛围里是主人公的一串串的困惑,《祖父和伞》也就留下了陈映真早年生活和心态的痕迹。 
《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三、反叛与抑压——读《加略人犹大的故事》和其他  
  他的思路有了明显的挣扎——是走犹大的路呢,还是走耶稣的路呢?——尉天骢(高淳儿整理:《三十年代的承传者——谈陈映真的小说》。《爱书人》,1980年10月15日,154期。又,《陈映真作品集》第5卷,第176页。) 
   
  1961年,陈映真从改制后的淡江文理学院毕业的那年,创作了《猫它们的祖母》、《那么衰老的眼泪》、《加略人犹大的故事》和《苹果树》。 
  这一年,陈映真把“抑压到面目暧昧不明的马克思主义”和“对于贫困粗砺的生活的回忆”,“少年时代基督教信仰的神秘与疑惑”,以及“青年初醒的爱欲”,在创作的调色盘上专注地调弄,“带着急促的呼吸在画布上挥动画笔”,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有时甚至迷惑了他自己”。许南村:《后街》。 
  这一年,在《猫它们的祖母》、《那么衰老的眼泪》和《苹果树》里,确实有了一些新的特点。随着陈映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的确立,他更加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赤贫化以及他们精神的窒息状态。就像鲁迅曾经指出的那样,陈映真也在告诉人们,人们生活在一个铁屋子里,闷得透不过一点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