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九卷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作者:赵遐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遐秋 著
  
  目 录
  
  从解读“文本”说起——绪言
  一、从人道主义出发——兼论《面摊》
  二、黑灰的基调——读《我的弟弟康雄》和其他
  三、反叛与抑压——读《加略人犹大的故事》和其他
  四、心境的印记——从《笔汇》时期的孤独说起
  五、有点亮色——读《将军族》和其他
  六、闷局与突破——读《兀自照耀着的太阳》和其他
  七、理想与嘲讽——读《唐倩的喜剧》和其他
  八、开放的现实主义——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师
  九、在监狱里——从《汹涌的孤独》说起
  十、破茧起舞——读《贺大哥》和其他
  十一、看“企业下人的异化”——读《夜行货车》和其他
  十二、麦迪逊上空的白云——读《云》和其他
  十三、攀比做奴隶的人——读《万商帝君》和其他
  十四、海那边,海这边——聆听“大陆人在台湾”的故事
  十五、“耐读”的魅力——追求“艺术的芬芳”
  十六、飘扬的红旗——读《山路》和其他
  十七、历史性的思考——读《赵南栋》和其他
  十八、“我写,仅仅因为我有话要说”——陈映真的写作哲学
  十九、“以中国的瓜分为悲愤”——追踪他不写小说的十二年
  二十、归乡之路——读《归乡》
  二十一、夜雾笼罩也不再迷茫——读《夜雾》
  二十二、意在启蒙——读《忠孝公园》
  二十三、“人间性和人间爱”——陈映真的文学观
  二十四、当代台湾社会的一面镜子——陈映真小说的历史地位
  “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结语
《生命的思索与呐喊——陈映真的小说气象》  
  从解读“ 文本”说起——绪言  
   
  有耐心的读者,应该……细读陈映真的原来作品,也只有这些原作,才足以“映真”。——李欧梵(李欧梵:《小序〈论陈映真〉》。《陈映真作品集》第14卷,(台北)人间出版社1988年5月版,卷首第21页。以下,本书引用的文字,凡出自这一套《陈映真作品集》的,第1—10卷为1998年4月版,第11—15卷为1998年5月版,本书都只注卷数和页数,不再加注版本。)  
      
  多年来,我一直很欣赏《陈映真作品集出版缘起》对陈映真的评价。那是《陈映真作品集》的“编辑会议”署名写成的。那评价说的是: 
  从一九五○年代末,在二十二岁时开始在同人文学杂志《笔汇》发表小说以来,虽然产量不丰,陈映真不但是他那个世代的作家中一直没有停过笔的少数文学家之一,他所创造的独异的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已确立了一个卓著的地位。 
  在文学上,他纤致、锐敏、忧悒和温蔼的感性;使他那糅合了我国三○年代新文学、日语和西语的特殊的文体,和多情、细巧、苍悒而又富于知性的语言;他隐秘着某种耽美、甚至颓废的、清教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灵魂;他那于台湾战后世代至为罕见的,恢豁的历史和社会格局,使陈映真的艺术,卓然独立。 
  在“冷战?民族分裂”的历史时代,三十年来,他呈现在无数访谈、议论、随想和争论中的思想,如今回顾,他一直孤单却坚定地越过一整个世代对于现实视而不见的盲点,戳穿横行一世的捏造、歪曲和知性的荒废,掀起日本批判、现代主义批判、乡土文学论战、第三世界文学论、中国结与台湾结争论、台湾大众消费社会论、依赖理论和冷战?民族分裂时代论等一个又一个纷纭的争议,在战后台湾思想史上,文学家的陈映真成为备受争议,无法忽视的存在。陈映真作品集编辑会议:《陈映真作品集出版缘起》。《陈映真作品集》第1卷,卷首第3页。 
   
  除了称赞不已,这里讲到了一个事实,就是“在战后台湾思想史上,文学家的陈映真成为备受争议,无法忽视的存在”。 
  台北人间出版社的那套十五卷本的《陈映真作品集》,是1988年4、5月出版的。当时,除了请姚一苇写《总序》,各文类别卷前,还有“卷序”。其中,卷14的《爱情的故事》和卷15的《文学的思考者》,是两卷“陈映真论”。为这两卷作“序”,“陈映真作品编辑会议”约请的,是旅美华人学者李欧梵。李欧梵说,作为陈映真作品的爱好者,他曾经很想写一篇读后感,然而他难产,写不出来。后来,就在这两本“陈映真论”的“序言”《小序〈论陈映真〉》里,李欧梵说出了他写不出文章的真正原因是: 
   
  我认为,从他的作品中来揣测陈映真这个人太复杂了,而且充满了矛盾;他既写实又浪漫,既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又有浓郁的颓废情操,既乡土又现代,既能展望将来又往往沉湎于过去,对人生既有希望又感绝望,对于社会既愿承担(而且也作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但也在承担的过程中感到某种心灵上的无奈……我甚至觉得,文学作品中的陈映真和文学作品外的理论家许南村截然是两个人,而许南村所要公开扬弃的早期知识分子陈映真,在后期的作品——如《万商帝君》——中依然存在:康雄并没有死,他不过改头换面,以“林德旺”(好一个反讽意味的名字)的身份出现,在“荒芜的河床”上做着自怜和自渎的噩梦。而许南村的强度社会意识在陈映真的作品中往往加上了一层宗教情操,一份略带讥讽的自嘲和自省后的忧郁。李欧梵:《小序〈论陈映真〉》。《陈映真作品集》第14卷,卷首第19—20页。 
   
  由此,李欧梵还有一个颇有见地的结论是: 
   
  陈映真的作品是“耐读”的,它也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解释。有耐心的读者,应该……细读陈映真的原来作品,也只有这些原作,才足以“映真”。同①,卷首第21页。 
   
  你看,又是一个“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解释”。 
  “备受争议”也罢,“各种不同的解释”也罢,也许都只是一家之言。不过,陈映真的确复杂。同一篇作品,同一个人物,就是有不同的解释,就是有许多的争议。 
  比如,读陈映真早年创作的小说《加略人犹大的故事》,就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就说,那是陈映真早在四十多年前的1961年,“就分析了‘独立意识’萌芽的国际条件和可能的悲剧性”。联系到直到目前为止的形势看,做这种解读的学者还说:“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四十多年过去了,他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越演越烈”。黎湘萍:《“走出国境内的异国”——〈台湾的忧郁〉,(台北)人间版自序》。《台湾的忧郁》,(台北)人间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卷首第xix页。其实,在1961年的台湾岛本土上,分离主义势力还只是一股潜伏的势力,还不足以引起年轻的陈映真给予足够的关注。当时,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陈映真,写《加略人犹大的故事》,是在探讨社会革命的问题,他想要找到的答案是,走耶稣的路呢,还是走犹大的路? 
  读陈映真的《归乡》也是。有学者说,陈映真“倾力去描写出现在‘公园’这样的和平环境中‘老人’”,固然“有意地在这看似和平的现实环境中释放出长期压抑在人们潜意识中的历史记忆”,其实,他看到的,还是“被充满罪恶的历史所压抑着的人性的阴暗面和冲破这层阴暗面的人性的亮光”,“在不道德的历史中如何‘做人’的主题一直贯穿他前后的作品”。所以,小说里有这样的表白:“人不能不做人。……别人硬要那样,硬不做人的时候,我们还得坚持决不那样,坚持要做人。这不容易。”黎湘萍:《台湾的忧郁》。(台北)人间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48—250页。其实,《归乡》里,固然有“做人”的问题,主题却无疑是告诉我们海峡两岸的同胞,“归乡”的路就是两岸同胞“统一”的路,民族和国家“统一”的路。 
  读陈映真的《山路》就更有意思了。在我看来,《山路》分明是谴责20世纪50年代初在台湾岛上发生的那场政治上的肃杀运动的,分明是赞颂其中的女主人公蔡千惠无私奉献的一生,张扬她和李国坤、黄贞柏等人的革命精神的。可是,也有评论家解读说,“《山路》……是一篇最成功的、写实的、并对共产运动有深刻反省的作品”,是“具有反对共产运动意识的小说”,“其成就超过了二三十年前姜贵的小说《旋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