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返回'
文言实词常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诗文应以秦汉散文与后世古文家的作品为阅读文本,诗歌应以唐诗宋词为鉴赏对象。
学生要过好文言阅读关,首先务必过好文言词汇关与句法关。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它是读懂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最重要一步。每年高考试题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8—10个左右。所以,高考文言实词扩大考查面,注意古今意义的联系,是一个基本发展趋势。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离不开语境,无论是实词的读音还是词义、用法,均要依据实词所在的特定语境——上下文。这不能靠死记硬背,即使能把课本规定的340个实词一个不落地背熟了,不理解文意也可能判断失误。常见文言实词应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切实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二是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推断词义,主要是以文解文,因文定义。
古代诗文阅读(下)
一.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综合
1.分析综合的方法和要求
前面说过,我们必须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读,不能当做古汉语语法学习材料来读,语文高考历来重视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的正是这样的要求。
像读现代文一样,读叙事类文言文,要读懂作者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件事,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把握事情或事件的关键情节,要理解作者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读记人类文言文,要读懂作者写了哪个或哪些人物,写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或品质,表现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要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读策论类文言文,要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要弄清文中用了哪些材料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要会分析文章中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2.命题走向及分析
近年来,每年高考都有一道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在文言文阅读这个题群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道试题备选答案的设计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让考生辨识对要点的归纳是否正确。对全文内容作归纳叙述,难度比较高;每个选项归纳叙述一部分内容,难度就低一些。第二种,将归纳内容要点与概括作者思想观点结合起来,让考生判断正误。如2000年全国卷16题,每一个选项都由两部分组成,先概括有关的内容说明或表现了什么,然后是对相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考点如果设在思想观点的概括上,难度就比较高;考点如果设在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上,难度当然就比较低。第三种,备选答案的表述采用述评的方式。
3.高考精题荟萃
1.(1999—全国—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作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未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颖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答案D
分析
“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这些表述有混乱的地方,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旧弊”,也属于时间上的错乱。
四个选项都没有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仅仅从内容着眼,这样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
2.(2000—全国—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答案C
分析
试题没有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考查的是读懂文本内容的能力。试题从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四个点设计备选答案,要求考生辨析对文意分析概括的正误。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照顾胡威的事情告诉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都是瞒着胡威的,胡威“清慎”,“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C项“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的概括是错误的。
3.(2001—全国—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C
分析
试题没有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考查的是读懂文本内容的能力。试题从田单立将、反间乐毅、麻痹燕军、布火牛阵四个点设计备选答案,要求考生辨析对文意分析概括的正误。C项“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原文中的表述是“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遣燕将”,这里,送给燕军的是金千镒,并没有“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的情节,C项概括是错误的。
4.(2002—全国—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答案D
分析
试题没有涉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考查的是读懂文本内容的能力。试题从李广初显功名、李广设计脱险、李广廉洁自律、李广承担过错引刀自刭四个点设计备选答案,要求考生辨析对文意分析概括的正误。D项中“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是对原文内容的错误概括,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年老了,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
5.(2003—全国—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